©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9月21日,在台风“普拉桑”刚刚过境的杭州,绿色和平与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一起办了一台互动式剧场。这是导演翟博文与绿色和平的剧场作品《角色》第一次与观众见面,在这个作品中,我们把一场因气候变化造成的极端暴雨搬进了剧场里,让每一位观众都变成了直面气候危机的“角色”。
01
在气候剧场里,没有人谈气候
在气候变化主题沉浸式剧场《角色》中,每一位参与者都不只是观众。从抽取角色卡的那一刻起,观众们摇身一变,成为了一座近未来虚拟城市中社会身份各不相同的人。他们代表手中的角色,参加讨论城市建设方针的“市民大会”,并探索极端暴雨中的虚拟城市。
“我成了22岁建筑工人!”“我的更离谱,55岁男性餐馆老板。”几位观众互相打趣彼此即将成为与日常生活中大相径庭的角色。这样的情况正是导演翟博文希望出现的——观众们既是扮演者,也是观察者。他们通过扮演与自己身份迥异的角色,进行换位思考,并开始共情气候危机下真实鲜活、各种各样的人,尤其是那些出现在气候灾害报道中、却经常被忽视的人们。
导演翟博文在剧场搭建现场 © Tang Minghui / Greenpeace
这一目的在第一个环节“市民大会”中便有体现。在讨论城市建设方向的“市民大会”中,参与者们需要以自己角色的立场对三个提案发表意见。这些提案不仅与气候变化及影响有关,也是影响民生的议题,比如是否需要承受更昂贵的电价,以推动可再生能源替代火力发电。参与者们代入手中市民的视角,发表的意见大多关乎生活成本、公司业绩与个人福利,很少有人直接提及这些决策会给城市带来怎样的气候未来。
同时,每当扮演外卖员、保洁员与建筑工人的三人试图发言,都会被主持人故意忽视。这样的设置也反映着现实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让大家意识到面临着最大气候风险的人们,是那些我们知道他们的存在,但下意识忽略的人。”翟博文解释道。
参与者们在“市民大会”中激烈讨论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02
那一天的暴雨中,TA们的声音
在下沉剧场中,可降解蛋托组成了城市建筑。蛋托凹凸不平的纹理像是楼房的窗户,整个空间的光线是昏暗阴沉的,充斥着噪音、雨声与杂乱的人声,恰似气候危机中一座风雨飘摇的城市。作为参与者之一的杭州市生态文化协会秘书长李薇说,这座城市给她的第一印象是“冷”的。
听过语音,“市民”们忽然意识到,自己在“市民大会”中发表的意见,成为了面前这场气候危机的注脚。当气候风险较低的人们仍在超市对罐头挑挑拣拣,或是在高档办公楼中喝着啤酒、隔着手机屏幕围观外面“灾难片”一样的场景时,有些人正在暴雨中绝望地给家人拨响最后一通电话。
导演翟博文说,这些物品背后的故事取材于各类新闻报道,她希望剧场中的场景尽量真实。
她还分享了一个幕后小故事:一位家住上海的录音演员告诉她,自己家小区在台风天后确实经历了停水,邻居到外面接雨水用的情景与《角色》中的一段录音一模一样。翟博文希望用这些充满真实感的场景,让参与者更好地共情自己与身边人手中的角色。
扮演“保洁员”的参与者正在进行独白 © Jidong Zhao / Greenpeace
03 “观众也是自己角色的编剧”
参与者们为自己的角色写下了各不相同的结局
就像《角色》剧场发起人高云邻在演后谈中所说的一样,我们希望这台戏剧成为一个工具,帮助更多人与那些和自己身份不同的人建立连接,并开始思考:面对气候危机,我的角色是什么?我又能做点儿什么?
撰文 / 唐铭徽
来源:绿色和平行动派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