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从负债的泥沼中走出,司法社工助力社区矫正对象蝶变重生
来源:社工观察
作者:邓颖琳 黎雪媚
2024-06-25
1045
领域 妇女儿童


作者:江门市江海区天健社会工作综合服务中心 邓颖琳 黎雪媚



一、案例背景


(一)基本信息

服务对象姓名:陈某(化名)
性别:男
年龄:52岁


(二)个案背景资料


1、接案原因

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一位身材臃肿、垂眉低眼的中年人无精打采地走进了司法所的心理辅导室,他身上散发出颓废之气,与这灿烂阳光的世界格格不入。司法所了解到他近期无收入来源,情绪极其不稳定,希望通过司法社工引导其走出阴郁的生活。他便是陈某(化名),由于法律知识薄弱,在金钱的诱惑下走上犯罪道路,被判处缓刑4年11个月。


2、家庭背景

服务对象已婚,与夫妻共同育有两个孩子,一个在读大学,另一个刚工作不久,老母亲在老家居住,案发后服务对象将家中唯一的房产变卖偿还欠款,但仍欠一百多万。由于服务对象案发是在老家,老家认识的人居多,碍于脸面,服务对象不敢回老家生活,一家四口租房居住在城区,其妻子打着散工维持家庭开支。


3、心理状况

服务对象自入矫以来沉默寡言、垂头丧气,与社工面谈也是持有抗拒情绪,由于违法犯罪导致企业经营不了,经济收入急剧下降,再就业困难,整日愁眉苦脸的在家中。


4、行为表现

服务对象经常沉默寡言,情绪比较低落,不愿与人交谈。


5、人际关系

服务对象家中有一位老母亲以及弟弟一家,其母亲年事已高,身体差,日常都是靠其弟弟一家照顾,服务对象与弟弟关系一般,服务对象的妻子对其不离不弃,始终支持着服务对象,两个孩子与服务对象的关系密切,会体谅父亲的难处。


6、经济状况

服务对象原本是家里主要的经济支柱,但案发后家里断了经济来源,全部家当变卖后仍欠债一百多万。妻子只能外出做厂工维持家庭开支。


7、支持网络

服务对象犯罪后失去了收入来源,家道中落,服务对象无脸再见以前的朋友,且不少朋友了解服务对象的遭遇后,都对其避而远之,只与家人联系密切,社会支持网络相对弱。


二、需求分析


(一)服务对象非理性信念转变的需求

服务对象一直是亲戚朋友眼中的成功人士,年轻时靠自己努力白手起家,生意做得较好。但由于法律意识浅薄,在合伙人的怂恿和金钱的诱惑下,服务对象开始走上涉土地违法犯罪的不归路,被司法机关判处缓刑。此后服务对象变卖家产后还欠法院数百万,家庭情况也随着服务对象的案件一落千丈,自身留有案底还影响着孩子的前程,家人生活变得拮据,因此其认为自己不死也没有用了。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ABC情绪治疗法纠正其非理性的信念,鼓励其积极面对生活。


(二)满足服务对象心理关怀,搭建救赎之路的需求

服务对象因违法而遭遇破产等一系列人生的巨大挫折,沦为罪犯还影响到家人让其精神一度崩溃,对自身的未来一片迷茫,情绪萎靡不振,他无法接受现实,虽然没有身限囹圄,却自己编出一座囚牢,自我封闭。社会工作者需要运用心理社会治理模式及优势视角,不断挖掘其闪光点,肯定优点,逐渐提升其自信心。


(三)服务对象再就业,链接就业资源的需求

服务对象需要在监管区域内进行社区矫正四年十一个月,这将近五年若无特殊情况不允许离开监管区域内,服务对象家庭经济困难,需要通过再就业来解决。以往服务对象家庭经济来源一直依靠其做生意来维持,如今遭遇变化后家庭经济出现困境,作为家庭经济主力的服务对象因自我封闭,对未来生活失去了信心。服务对象虽想担起家庭的责任,但又不愿意走出家门,害怕亲朋戚友重提旧事,需要社会工作者鼓励其重新联络从前的资源网络,并对其进行职业评估及技能培训,再根据服务对象的状况进行就业资源的对接。


三、服务计划


(一)服务目标

1、通过个案辅导服务,协助服务对象改变自己的非理性观念,建立新的认知;同时通过挖掘服务对象的闪光点,协助服务对象走出心理的困境。


2、跟进服务对象家庭基本生活情况,协助服务对象重新搭建社会支持网络。


3、鼓励服务对象参加集中教育,与其他矫正对象一起提升法律意识的同时,拓展社交圈子。


4、鼓励服务对象多参与社区活动,协助服务对象拓展自己的交友圈子,并链接就业资源,协助其成功就业,重新回归社会。


(二)介入策略

1、协助改变服务对象的非理性信念,重新建立新的认知。


2、通过每月至少2次的家访,联动服务对象的亲人,共同为服务对象助力,使其愿意走出家门,改变现状。


3、通过“尊重-表达-宣泄-接纳-改变”的五个步骤跟踪介入,解决服务对象负面心理情绪等问题。


4、鼓励服务对象积极参与集中教育,不断提升法律意识。


5、不断挖掘服务对象的闪光点,鼓励其整合身边人脉资源,积极搭建就业平台。


四、介入过程


(一)第一阶段

目标:收集资料、评估问题、建立关系。

介入过程:

司法社工第一次在司法所见到服务对象时,服务对象正在一个角落里静静地坐着,精神萎靡不振,不太愿意与人交谈。当司法社工向其进行自我介绍时,服务对象全程沉默,不与社工有眼神交流。当社工在为其做心理测评的过程中,服务对象戒备心也十分警惕,社工观察发现服务对象在填写就业期望时动作出现停顿,似乎有思考的状态,于是社工就服务对象以往所做的工作开始引入交流,该过程中社工充分运用了积极、鼓励等专业技巧引导服务对象表达,虽然服务对象话语不多,但社工并未对其进行批判,而是尊重和理解服务对象的感受。随后,社工建议加其微信,让他有困难可以通过微信咨询社工。之后,社工通过每天定期发信息关心服务对象,一开始服务对象极少回应,但慢慢地服务对象感受到社工的坚持和热心,开始慢慢撇开心扉,慢慢向社工透露的信息越来越多,至此专业服务信任关系建立。在之后的几次面谈和交流中,服务对象表达了目前家庭的困境,社工鼓励其作出改变,并表达了其妻子及孩子们对其的关心。服务对象表示愿意在社工的帮助下尝试走出来。


(二)第二阶段

目标:搭建服务对象社会支持网络,疏导心理压力。

介入过程:

司法社工通过面谈了解到服务对象存在较多非理性的信念,其认为现在整个家庭都是因为自己陷入了困境,身边的亲戚朋友纷纷远离了他们一家,现在自己还欠着一百多万的债务,是这个家庭的累赘,如果死了可以解决这些债务的话,真是想一死了之。司法社工协助其分析目前的处境,劝诫服务对象死亡并不能解决问题,任何事情到了一定程度都会有转机,目前已经是最坏的情况,只要服务对象坚强站起来才能改变这种情况,家庭每个成员都非常关心和爱护服务对象,都希望服务对象支撑起来,因此社工建议其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为自己的孩子做榜样。随后社会工作者通过联动服务对象的家人给予其精神上的支持,以鼓励和默默支持服务对象消化人生中的巨大挫折,在帮助服务对象走出情绪困境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定期与服务对象进行面谈,疏导其心理压力,鼓励其接受现状,要用积极的心态面对生活。此外,鼓励服务对象参加公益活动和集中教育,增进同类性群体的交流与沟通,增强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


(三)第三阶段

目标:跟进服务对象的就业情况,关爱助力,重拾信心。

介入过程:

司法社工定期跟进服务对象的就业情况,多次推荐适合服务对象的就业信息鼓励其去面试,服务对象也曾去面试过保安、厂工等工作。在此过程中,服务对象重拾往日与外界交流的自信心,慢慢走出了自我封闭的世界。社工通过挖掘服务对象自身的闪光点,发现服务对象擅长于做管理工作,对待管理有自身的一套心得,社工在面谈的过程中引导服务对象学会分析自我优势,鼓励其往自身的长处发展,在社工的协助下,服务对象顺利面试进了一家化工厂做仓库管理员工作。此外,为了缓解服务对象经济拮据的情况,司法社工在中秋、春节等重大节日,整合爱心企业、爱心团体、爱心人士等资源,为服务对象家庭送去节日的慰问,为服务对象添置一些日常生活用品,通过陪伴服务对象度过这段艰难岁月,帮助其树立对未来生活的信心和希望。


(四)第四阶段

目标:持续关注服务对象的就业状况。

介入过程:

社会工作者通过定期探访服务对象,协助服务对象慢慢构建自身的职业规划,在工厂工作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着工作经验的同时建议其关注产业园内其他的工作招聘信息,社会工作者以优势视角分析服务对象目前的就业优势,鼓励服务对象在扎实基础后可以考虑更好的发展前景,服务对象目前也成功跳槽到一家新建设的工厂工作,并有望在其成功投产后当上主管职位,薪资酬劳也比以往宽裕许多,未来社会工作者将继续关注服务对象的就业动态。


五、成效评估


(一)服务对象非理性信念的改变

通过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的多次辅导,成功帮助服务对象矫正“不死都没用”的错误认知。社会工作者运用直接介入,通过采取针对个人、家庭等一系列行动,来改善其错误的认知,帮助其应对困难、解决问题,从而使个体与其达到一种良好的互动,使之恢复到正常的生活状态,减轻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感,如紧张、恐慌、焦虑、忧郁等,帮助其恢复自信心。服务对象目前的辅导效果也得到了呈现,生活回归正轨。


(二)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增强,接纳及适应现状

在司法社工的引导下,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得到了增强。家属的大力支持,增强了服务对象战胜挫折的信心和力量,服务对象能接受犯罪破产后的变故,如今能用积极的心态面对未来。

(三)服务对象再就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通过司法社工多次推荐就业信息给服务对象,并教授其相应的面试技巧,增加了服务对象的信心和就业能力,如今服务对象已稳定就业,工作的薪资待遇也让服务对象对未来生活有了期盼。


六、结案阶段


社工联动家属一起帮助服务对象解决棘手的情绪问题,减轻服务对象生理和心理的不适感后,服务对象的非理性念头得到了良性的恢复。服务对象也逐渐接纳并适应生活变故,在社工协助其链接就业资源并传授面试技巧的情况下,服务对象顺利找到了在工厂做管理职位的工作,承担其家庭的经济负担,整个家庭重新回到正轨。

该个案服务目标已经基本达成,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一起回顾整个服务过程,在肯定服务对象付出努力的同时,也增强了服务对象日后应对困难的信心与勇气。


七、专业反思


服务对象犯罪后,整个家庭陷入困境,家庭的所有财产全部被变卖,自己一直引以为傲的事业也因此而无法再继续,这对一个中年人来说是难以接受的噩耗。在个案跟进过程中,司法社工通过为服务对象提供职业指导、就业链接、技能培训等,引导服务对象在困境中寻找机会和希望,增强服务对象的抗逆力,让服务对象重回正轨,以积极心态面对未来。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