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作者视线 | 公益组织为什么做研究倡导——协作者研究倡导经验分享(一)
来源:协作者云社工
作者:协作者云社工
2024-06-24
788


编者按




20年以来,协作者开展了公益组织88项研究工作,研究成果一方面作为服务依据,回应服务对象的问题与需求,另一方面作为倡导依据,倡导社会对话,完善政策;协作者用行动突破了草根组织局限于微观服务的瓶颈,证明了草根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多元功能和价值。



2023年12月30日,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和研究倡导总监李真以对话的方式,在协作者直播间开展“公益组织如何开展研究倡导”主题直播,云社工以连载方式与社会共享协作者经验。


主持人



李真,“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社会工作督导,研究倡导总监,北京协作者中心常务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全国慈善事业和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优秀社工人物。




分享人


李涛,“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首批全国专业社会工作领军人才。





缘起:为什么做研究倡导




李真:很多人知道李涛曾经是一名记者,在准备这次直播时,我请李涛找一篇他当年写的媒体报道,李涛找出了这篇于2001年8月8日发表在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上的深度报道,请李涛介绍一下这篇报道和今天的直播有什么关联?




李涛:这篇报道的标题是《“外嫁京”记事》。当年,它让我深刻感受到倡导对社会改变带来的影响。



“外嫁京”是指嫁给北京人的外来务工女性。那时的户籍制度规定子女只能随母亲落户,因此 “外嫁京”的孩子没有办法拥有北京户口,尽管这些孩子的父亲是北京人,他们也在北京出生,由此产生了很多的家庭悲剧。



我关注到这一现象,做了一个比较深入的调查,听到来自不同方面的声音,其中一个主流声音认为一旦户口松动,就会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落户到北京,导致就业、教育、居住等巨大的压力,因此,这些声音认为,户籍制度改革必须要慢慢来,要尊重中国特殊的国情。



历史很相似,这样的理由我们今天听着依然很熟悉,当我们面对需要深化改革的问题时,国情就会被作为延缓改革的理由。对此,我在报道中有专门的回应:“没有人要求长期形成的二元结构在一夜间改变,没有人否认中国复杂而依然不发达的国情现实。但复杂和艰难绝不能成为我们回避问题的理由,更不能成为我们延缓改革的借口。我们应该看到人口流动对经济的发展,也应该看到人口在流动中的变化与发展;我们重视经济的改革,但不能就此忽视人的权益的改革。如果说城建大院70年代的两地分居悲剧是当时计划经济使然,如果说80年代打工妹的去权代价是她们自愿追求个人价值使然,那么,我们又该怎样面对那些孩子,怎样回答多年后历史的质问,难道你能说:‘孩子,为了保障一部分人的利益,所以只好牺牲另一部分人的利益。’”



这篇报道在中国青年报一个整版发表出来后,当时的冰点主编李大同老师告诉我,这篇报道引发少见的轰动,当时中国青年报社会将每期的重点报道公示出来,让报社记者编辑们自由打分,这篇报道获得了满分,这也是当时冰点创刊以来评价最高的两篇报道之一。这篇报道对推动允许子女随父随母自愿落户的制度改革,起到了关键作用。这也让我感受到倡导的力量。



图片






公益组织开展研究倡导的必要性



李真:媒体人都知道中国青年报冰点的分量,当时被誉为“天下第一刊”,能够在冰点发表一篇深度报道是很多记者的荣耀,而李涛在冰点发布了多篇文章。我们也看到了他作为记者推动流动人口政策改革所做的努力。那么,你当年为什么不继续做记者,而选择投身公益,创办协作者?




李涛:虽然做记者能推动一些变化,但我发现,很多时候,呼吁过后,我们还需要具体的实践行动,创新性寻求制度和技术的解决方案。而记者是基于事实真相的探究,包括研究者,也是基于事实的探究,比如我当年采访的很多学者,发现他们做完流动人口研究后,很长时间不再关注流动人口了。我就问他们,为什么不再研究下去?印象很深的是,当时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赵树凯老师告诉我:“我们作为学者该做的研究都做完了,问题也很清楚了,剩下的是需要去行动,去落实,去实践,这不再是我们研究者的事情了。”



图片

李涛深入流动人口聚集区开展农民工生存状况调查



李涛:我突然意识到,对问题的探究和批判很重要,但比批判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行动。转型时期的中国,最缺的是深入社会的行动者,在实践基础上更有针对性的倡导,从辨析是什么,到探究为什么,再到回答怎么办。




除了这些思考,创办协作者还基于情感和责任两个因素,一是我和李真、崔宇等协作者的几个创办人,都有过农村生活的经历,我们和进城的打工兄弟姐妹有天然的情感联结,我们不能对他们的苦难视而不见。二是随着对流动人口问题的认识越来越深,我们发现流动人口将是中国社会转型最关键的问题,农民工只是走在改革开放最前面的人,他们是替我们承受苦难,未来的每个中国人都可能成为流动人口,流动人口是否能够实现社会参与和社会融合,将关系到中国社会的现在和未来。




但仅有情感和责任依然是不够的,还必须有行动的策略。社会工作是人类应对城市化、工业化造成的一系列社会问题的专业自觉,公益组织同样是伴随城市化而发展起来的社会行动。我们想,能不能把这两者结合起来,用专业化和组织化的方式,更有效的去推动城市化发展?




基于这样的背景,我们决定创建协作者,希望通过依托公益组织平台,运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回应农民工现实需求的同时,协助服务对象在参与中由受助者成长为助人者,并在服务过程中,开展行动研究,研究产生的政策性成果用于政策倡导,协助政府推动社会政策改革,技术性成果用于专业支持,推动社会工作和公益组织的发展,最终实现“每个人都可以怀抱着尊严和梦想,自由的行走在大地”的愿景,成为赋能弱者、推动社会融合的“协作者”。



图片

协作者组织召开了全国第一届农民工职业安全与健康权益保障研讨会




李真:大家普遍认为公益组织就是为有需要的群体开展服务的,做好服务就可以了,研究是学术界的事情,那么协作者为什么还要坚持开展研究倡导?



李涛:这不应该是个问题,因为答案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要做社会服务,那就一定要做研究倡导。为什么呢?




一、研究倡导是做好服务的必由之路。公益组织服务的对象是人,实用性目标是让人过上美好而体面的生活,那么要达到这个目标,首先要了解人们的需求是什么?什么因素障碍了目标的实现?那么你就必须要研究,不做研究,不了解需求,怎么可能做好服务?通过研究发现问题和需求,这是任何公益组织都必须具备的功能。




二、研究倡导是社会改良的必由之路。公益组织的战略性目标是推动人和环境的良好互动,实现公平和可持续发展。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景中,这要求我们用系统视角分析服务对象在生理、心理、社会和精神等方面面临的问题,通过对人的干预、环境的干预和对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干预,来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这里的环境不仅是微观的家庭环境,中观的社区环境,还包括由制度和文化建构的社会环境。那么干预策略就必须考虑影响社会,教育公众,这就需要研究倡导。比如农民工社区融合问题,其原因表面看是农民工缺乏社区适应和融入的能力,其实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有些管理思维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模式,假设人是不流动的、是静态的。基于这样的认识而建立起的城市管理体系,远远跟不上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如果仅仅改变农民工的意识和能力,而不推动服务管理体系的变革,不影响各群体间的接纳和包容,农民工社区融合问题是解决不了的。所以,我们要解决社会问题,必然要去研究社会问题,倡导社会改变。




三、研究倡导是组织治理的必由之路。公益组织治理的终极目的是达成组织的愿景使命,而愿景使命的价值基础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因此,我们需要把公益组织的进步和社会的进步有机整合在一起,才有可能实现组织的愿景使命。这就要求组织者必须处理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反之,如果组织者只是关心组织利益,只看到微观的人,而不关心社会问题,看不见社会系统中的人,缺乏研究倡导视角,那么你的组织愿景不仅狭隘模糊,而且组织成员往往缺乏共识,缺乏社会性,没有使命感和价值感,组织治理必然走向失败。




( 未完待续图片 )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