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乐平小学美术教室的长条桌上,整整齐齐地躺着数十件即将参展的艺术品。这些被支教老师们视为珍宝的东西,细细看来,不过是些瓶子、石头、棍子、甚至香料八角等村子里随处可见的小玩意,但在孩子们的创作下,每一件东西都显得独特而精致。
在这所被群山环绕的村小里,一场只有几十人参加的艺术展成了学校里的新鲜事。当一件件作品被精心地修整、摆放、展出,这里的孩子们就知道,再微不足道的表达也值得被看见。
用艺术感受生活、表达自我
对于美丽中国2018-2020届项目老师周列来说,虽然已经结束支教、不再担任美术老师,但依然忘不了那幅画,以至于常常会觉得「有一件很重要的东西被留在了学校里」。
2018年,周列成为了广东省河源市紫金县中坝镇乐平小学的第一届支教老师,在这所四面环山的美丽村小里,孩子们在“语数英”三科之外,很少能接触到艺术类的课程。美术,对他们来说,是个新鲜事。
为了给学校的学习生活增添一些色彩,作为语文老师的周列,主动请缨兼职美术老师,在学校的几个班级里,尝试结合语文课上的元素,为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设计主题绘画课。
这些让孩子们惊奇而又兴奋的绘画课,同样也给周列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和冲击。
一天下午,在二年级的一个班里,周列带孩子们以“我的小手”为主题进行创作,孩子们纷纷观察自己的手掌,叽叽喳喳地讨论,在画纸上画下一个又一个五彩斑斓的图案。
不久,坐在班级后面的一位小男孩引起了周列的注意。这个孩子完成作品后,沉默不语,在座位上高高举起自己的画纸,但里面只有简单的几条轮廓,看起来似乎和手完全没有关系。
“是在寻求老师的指导吗?”周列有些疑惑,走上前去,话还没出口,孩子举起画作的右手让他心里猛地一揪——那小小的右手的手掌上,赫然只有两根手指。那一刻,周列明白了那幅画的内容——这幅只有简单轮廓的“作品”,正是他所看到的自己。
望着孩子脸上乐观而自信的笑容,周列第一次感觉“自己被击中了”——这里的每一个孩子,都可能拥有不输于“梵高”的创意和才华,如果美术能让孩子们快乐地表达自我,如果创作的过程能帮孩子们感受生活、获得治愈,那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坚持呢?
在乐平小学三届美丽中国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从周老师起,这里的支教老师们一直坚持着每周为孩子们带来一节美术课。而那幅只有几根简单轮廓的画作,成为了一切美好的开始。
看见作品背后的世界
同在乐平小学支教的何林燕(美丽中国2019-2021届项目老师)第一次看到这幅「一条小鱼的命运」时,感觉有点奇怪,也有点压抑。
学生跟何老师说,这是一条小鱼的命运,一条长得很像子弹的鱼被一把叉子扼住了命运,画作上到处散落着“想象是美好的,现实是坏的”、“危险”“小心”等小字。而在另一张画纸上,他用灰蓝色的画笔在纸上画满了乌云和黑雨。
类似的画作还有几幅。
在「我的名字」这幅作品中,“李”这个姓氏就被涂成了暗灰色,与其他两个用色鲜艳明媚的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学生说,“我不喜欢我的这个姓,所以我把姓涂成了灰色,但我喜欢我的名字,所以它是五颜六色的。”
何林燕告诉我们,这个孩子平日里蛮开朗的,但是只要一提起她的姓氏,她都会哭得特别伤心。因为她的父母出于某种原因把她抛弃了,现在她被寄养在邻居家里,她觉得丢了爸爸妈妈,也丢了自己。
简简单单的一幅画,蕴藏着孩子们内心许许多多表达不出来的情绪。
何林燕支教的队友钟家凤(美丽中国2019-2021届项目老师)说,与大家想象不同的是,在孩子们创作一个美术作品时,呈现出来的不全是积极、正面、阳光的情绪情感,也有不少负面的东西需要老师去承接、引导和转化。
“这些作品并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完美,但无一不是孩子们内心真实世界的表达,是TA们试图用艺术和这个世界沟通的开始,而一切真实的表达都值得被尊重。”
艺术,让支教老师何林燕和钟家凤有机会走进乡村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触碰到了那些无法言说的情绪和伤痛。而为了让孩子们看见生活中的美、在创作的过程中获得快乐和满足,何林燕和钟家凤在日常的美术课上下足了功夫。
她们去学校里找来形状各异的石头,画上图案、涂上颜色,转眼间,一块块普普通通的石头就有了鲜活的生命,变成了夜幕下的树林、绽放的樱花、鲜红的草莓、羞涩的企鹅、古灵精怪的小黄人.......
她们从树上摘下几片绿叶,去林间折下几根树枝,在河边寻来一些碎贝壳,用麻绳在圆形纸壳上简单地布置和装点一番,一幅幅清新而优雅的田园风光手工画便展露眼前.......
她们用水粉装饰自己喝水的塑料瓶、粉刷自己的手工作品,在画纸上挥洒出远方的苍山、深邃的夜空、春风拂过的草地、风中飘零的蒲公英、茁壮成长的小树......也绘制出她们心中向往的那个美好的世界。
为了给孩子们更多的信心来表达自我,去年11月,乐平小学的三位支教老师决定趁着家长会的机会搞一场“艺术展”。
当围坐在办公室里讨论艺术展名字的时候,户进涛老师说:“就起名为‘看见’吧!每一个孩子的作品、每一个孩子所表达的世界都值得被看见!”
很多学生家长说,直到在艺术展上看见自己孩子的作品,才发现娃娃们还有这样的才能,蛮惊喜的。有位家长为此特意发了个朋友圈,“看到孩子们的作品,就如同看到无数的花儿在成长、在绽放!”
对于乐平小学的三位支教老师来说,在家长会这一天举办“看见”艺术展,其实有着一种特别的意义与期待。他们不仅仅希望孩子们能够看到自己的独特之处,也希望家长们能够看见孩子更真实的内心。
在参展的数十张画作中,有一幅让何林燕特别的挂念。这也是一幅设计自己名字的美术作品,出自一名小女孩之手,全班的作品中只有她一个人在自己的名字下面写了小小的四个字—“生日快乐”。
她是一个转校生。转校之前,妈妈在家里陪着她读书,而转到这里念书后,父母二人都外出打工了,她被迫成为了一个“留守儿童”。
上美术课那天,刚好是她的生日,但在远方工作的爸爸妈妈都忘记了。她就在自己的名字下面写下了小小的“生日快乐”。在这一天,她用这种方式默默地祝福自己。
举办艺术展当天,小作者的妈妈刚好回来,何林燕就和她的妈妈分享了她画画那天的心情。这些情绪如果不经由画作表达和传递,我们可能永远也没有机会看见女孩开朗外表下那敏感而细腻的心思。
而创作这幅《海岛晚霞》的小乐,平日里有点自卑,但性格活泼有趣,每当考完试后他都兴冲冲地跑去问钟家凤,“老师,我这次能不能及格?” 但是没有哪一次及格过。
当钟家凤在班级里宣布要办一场美术展的时候,当天下午他就从家里拿来了这幅画,怯生生地问“老师,我的这幅画能不能也展出来啊?”
家长会这一天,他的作品被钟家凤用小夹子挂在了一个非常显眼的地方。看到自己的作品能够展出,他特别地开心,不停地拉着钟家凤,请老师帮他拍一张他和自己作品的合影:
“你看,你看,这是我的画。”
艺术展,给了这些孩子许多的机会与信心。
一场永远不会停止的旅程
艺术展结束的傍晚,收整画作的时候,何林燕又看到了这幅《帽子》,想起了与学生相处时的一个小片段:
《小王子》里的“帽子”是吞了大象的蛇,那孩子们笔下的帽子呢?有一次,在一节美术课结束后,何林燕带着这个问题来到孩子们中间。
“你画的这是什么呀?”
“这是帽子啊。”
“为什么把帽子画成绿色呢?”
“我喜欢绿色啊。”
“为什么喜欢绿色啊?”
“因为……喜欢绿色啊。”
“在与小孩子们打交道的过程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时刻——当你能够放松地、自然地融入到孩子们的世界中,你会非常享受那份简单和纯粹。
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约定俗称的禁忌和限制,他们只是单纯地把自己喜欢的事物用喜欢的颜色画下来,这些真实而又可爱的灵魂常常会让你觉得非常温暖。”
在何林燕和钟家凤的身上,你能看到付出和收获达成了一种奇妙的平衡,学生在老师身上看见了更多的美好和可能,而老师也能享受与孩子相处时简单而纯粹的快乐,这就是一切故事的开始。
钟家凤说,我们并不是艺术家,真正的艺术教育,或许离这一群孩子还很遥远,我们只是尽自己所能,鼓励学生去表达、去创造、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在这里,艺术教育只是一种途径和方式,而对学生内心世界的尊重、理解和关怀则是一场永不会停止的旅程。
在这场旅程中,孩子们看见了世界,而我们看见了他们。
今日治愈
“你的画里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乌云和黑雨啊?”
“因为我每天都过得不开心啊。”
听到了这句话,一个平日里呆呆的、但非常善良的同学,就用这个世界上最单纯、最可爱的声音叫着他:“小瑞瑞,没关系,那我来陪你玩啊!”于是两人转眼间就成为了形影不离的好朋友。
何林燕说:“这大概就是美术课最治愈的时刻了。” 许许多多这样的时刻,都会带给她信心,将支教、将美术教育继续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