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故事 | 在国家公园守护大熊猫,是怎样的体验?
来源:腾讯公益
作者:腾讯公益
2025-07-01
41
领域 志愿服务


在四川盆地西南部,大相岭像一条巨龙横亘在荥经、汉源两县边境。这里平均海拔3000多米,气候多雨潮湿,山势崎岖蜿蜒。到了冬天,大相岭常常被冰雪覆盖,更加难以通行,曾是茶马古道上一段十分艰难的路程。



特殊的自然环境,让大相岭孕育了大熊猫等多种珍稀动植物。2021年,大熊猫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大相岭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一群特殊的人——巡护员,穿梭在大相岭的崇山峻岭之中,守护着“国宝”和它们赖以生存的栖息地。




王伟:从戍边军人转型生态卫士


90后王伟曾是一名戍边军人,在云南边境度过了8年军旅时光。退伍后,王伟回到家乡雅安,凭借良好的体能和坚韧的毅力,通过了登山徒步、专业知识等一系列严格测试,顺利成为大相岭的一名巡护员。


1.jpg
▲ 王伟在野外巡护途中


“来到这里工作6年的时间,一直从事以大熊猫为主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王伟介绍说,从大熊猫野外种群调查,到栖息地恢复改造样方监测,再到两栖爬行类动物调查、小型脊椎动物监测、反盗猎巡护等,每一项工作他都全力以赴。



每年3-6月和9-11月,是野外巡护、监测的关键时期。采集大熊猫等动物的粪便,是巡护员的一项重要工作,因此他们也被戏称为“捡屎官”。巡护员们会仔细地用表格记录下粪便的点位,随后带回实验室进行分析。通过检测,可以判断大熊猫个体性别、不同个体之间的亲缘关系等信息,进而丰富片区内大熊猫的遗传信息库,为保护工作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除了“捡屎”,巡护员还要负责检查和更换红外相机的存储卡。这些红外相机被巧妙地安装在山林各处,记录下大熊猫等动物的珍贵影像。2019年,在泥巴山大熊猫廊道的红外相机监测工作中,王伟迎来了职业生涯中难忘的一刻。通过红外相机,他第一次看到了大熊猫带着一只幼仔的温馨画面。



“见证到如此美好的一刻,让我既激动又兴奋,也更加坚定了我要守护好‘国宝’大熊猫的信念。”从那以后,他便开始了对这对大熊猫母子的跟踪监测,连续3年收集到它们的视频资料,见证着熊猫宝宝一点点长大。



2.jpg
▲ 王伟在巡护中捡拾到大熊猫新鲜粪便



在野外工作中,翻山越岭、过坎趟河都是常态,不仅要忍受孤独,还要面对未知的危险。巡护员队伍里,有的人耳膜曾被竹子戳破,有的人头皮被树梢划伤,还有的被毒蜂蛰住院,被蜱虫钻进鼻腔……一次巡护途中,王伟和队友正在攀爬陡坡,突然队友踩落一颗巨大的石头,径直向着王伟砸下来,被他惊险地侧身躲过。这一幕让王伟至今心有余悸,“反应慢一点的话,后果不堪设想。”



“面对这些困难和危险,都习以为常了。”王伟说,白天出野外,晚上围着火炉烤着衣服鞋子,大家聊着巡护中有趣的事,就除去了一天的湿气和疲倦。”



由于工作条件艰苦,目前一些地方的巡护员年龄偏大,出现人员断层的现象。但在王伟看来,巡护员的工作拥有独特的魅力,是一种难得的人生体验。“我们会看到别人看不到的风景,享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馈赠。每一次的巡护,每一次新的发现,都值得铭记。”王伟希望更多像他一样的年轻人能够喜欢巡护员的工作,共同加入到生态保护工作中。




张冬玲:我也想偶遇大熊猫


张冬玲似乎与熊猫有着不解之缘。这位“90后”女孩儿出生在大熊猫的“老家”宝兴县,从小耳濡目染,听祖辈讲述大熊猫的故事。大学时她学习生态学专业,曾去到保护区,“感觉这里的人和事都很单纯,我喜欢这样的环境。”



3.jpg
▲ 张冬玲在野外巡护途中查看相机


2021年,张冬玲从广州回到家乡,成为大相岭的一名巡护员。一开始,大家觉得刚从大城市回来的女娃娃,吃不了这个苦。但张冬玲很快用行动证明了自己。



入职第二天,张冬玲就迎来首次进山大熊猫样线调查。临近冬日的龙苍沟,山地里已覆盖上厚厚的积雪。车子在半路抛锚,张冬玲和队友们背着补给,在瑟瑟寒冬中走了5里地,“鼻涕出来都没有知觉,头发也结上了冰”。尽管穿着雨鞋、雨衣,出山时还是全身湿透了。



巡护工作中,危险有时会不期而至。一次在泥巴山,积雪深厚,男队员背着包、拿着镰刀在悬崖边开路。张冬玲跟在后面,突然踩到松软的雪,滑下雪坡,幸好被树枝卡主。“抓住!”队友心急地大喊。张冬玲死死拽住树枝,最后被队友拉了上去。张冬玲说:“现在想起来,心里还在打颤颤。”


1.jpg




在山里,巡护员有时搭帐篷过夜,有时住在没门窗的废弃水电站,张冬玲和女同事们从未退缩。女生在体力方面不如男队友,还要克服生理期的身体不适。但张冬玲认为,她们也有独特的优势。例如,填写表格、记录发现是巡护工作的重要一环。在这方面,女队员往往更加细致。她们还常常去到社区、学校进行科普宣讲,让更多人了解野外大熊猫种群状态和巡护员工作。




“站在讲台上的时候,也是最有成就感的时刻。”



在巡护中,张冬玲偶遇过许多动物:黑熊、毛冠鹿、小熊猫、羚牛、红腹角雉、白腹锦鸡……可她最期待的偶遇野生大熊猫,至今还没实现。



“我也好想偶遇一次!” 这是张冬玲的心愿。但她更希望的是大众不单单看到动物园里的大熊猫,而是更多去了解野外大熊猫的种群状态,支持巡护员们的工作。



尾声



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保护事业的持续推进,大熊猫濒危等级从“濒危”降为“易危”,这一成果凝聚着无数保护工作者的心血。然而,野生大熊猫仍面临栖息地破碎化、种群交流受限等严峻挑战,生态保护事业任重道远,亟需社会各界携手同行、久久为功。



自2020 年起,SEE基金会在大熊猫国家公园荥经片区开展的生态保护与自然教育项目成效显著。通过系统科学的生态修复工程,累计完成 1660 亩大熊猫栖息地修复,种植槭树、桦木、栎树、花楸等本土乔木超 8.7 万株。基金会积极推动本地树种苗圃基地建设,将基地规模扩建至 15 亩,每年可为栖息地修复项目提供 3万株本地苗木。此外,项目团队运用植物样方调查、红外相机监测、小型兽类陷阱采集等多元化手段积累监测数据,为科学评估栖息地恢复效果提供了详实依据。



在大熊猫保护工作的一线,像王伟、张冬玲这样的巡护员还有很多。他们是大熊猫家园的守护者,也是绿水青山的捍卫者。希望他们的坚守被更多人看见,为大熊猫等珍稀物种的未来点亮希望,也让这片土地的生态之美得以延续。



来源:腾讯公益

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