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是一个特殊的“幼儿园”,因为一群特殊的志愿者,也因为志愿者的精神力量和奉献,兰州智残“学员”在这里享受尽可能的温馨和生活。
特殊的“幼儿园”
“快去撒尿,记住!撒尿的时候要把卫生间的门关上。”大清早,马玉对着李雪不停地重复着这句话,她脸上的笑容露出来然后又消失,如此一遍一遍地重复。可李雪依旧蹲在地上用手抠自己的鞋子。其他几名老师对此“熟视无睹”,他们的工作一样不轻松,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的9名老师,每个人要照顾好几个智障学员,他们的工作困难和马玉一样。
“光照顾她们上厕所,嗓子都喊哑了。”李雪走进厕所,马玉一屁股坐在椅子上。在离她不远处,几名刚刚起床的学员还在和老师拉扯。
在火星街曦华源小区的一栋住宅楼上,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就在这里。成立于2008年5月的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下文称慧灵)是一家专门为智障人士提供生活服务的机构。曦华源小区的住户对那些面孔并不陌生,有人说那是一个小企业,也有人说那是一所民办学校。
其实,慧灵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学校,其正式称呼叫“非政府组织”,英文缩写是NGO。它指的是在特定法律系统下,不被视为政府部门的协会、社团、基金会、慈善信托、非营利公司或其他法人,不以营利为目的的非政府组织,其原动力是志愿精神。
慧灵也不是一个人,9名志愿者共同呵护这个充满希望的名字。
这是一间不到70平方米、两室一厅格局的房间,两间卧室是工作人员的办公室,客厅则被用作学员的教室。两间地下室,其中一间是学员做手工的工作间,另一间兼有学员午休、员工宿舍和仓储的功能。由于智障人员的特殊性,23名学员让这里总是充斥着各种吵闹和千奇百怪的无厘头行为,使它看上去更像一座幼儿园。
马玉老师在带领学员做一些简单的肢体动作和朗读训练,她要求学员在喊“一”时,双手各伸出一个指头,喊“二”时伸出两个指头,依此类推。在正常人眼中如此简单的训练,在这里却进行得极为艰难,学员中有的人从来不肯喊出数字,有的人总是不愿意伸出手指,或者因为协调性比较差,伸出的手指要么错误,要么弯曲得让人很难分辨表达的究竟是几。
患有苯丙酮酸尿症的19岁女孩小贝蹲在靠近窗户的地上,不停地咬自己的手指,间或喃喃自语。“她才来没几天,不愿和人交流,除了吃饭和上厕所就一直蹲着,谁也拉不起来,我们正在想办法帮她改善。”马玉说。
在马玉带着学员朗读时,学员邓博选择了不停地搞卫生,一会拿起抹布擦擦门窗,一会又拿起拖把拖几下地。“因为他早上搞卫生表现好,得到了表扬,所以他还在继续!”马玉说,“他们就像小孩子,非常在意我们的认可和表扬。”
不远处,一名今天刚刚入校的小男孩则声嘶力竭地喊着要妈妈,挣得小脸通红、满头大汗,怎么安抚也不肯安静下来。
慧灵,就这样在重复中开始了新的一天。
艰难的收获
“兰州慧灵的创立,其实是应众多家长的强烈要求,因为当初有一部分智障孩子的家长去西安考察了慧灵后,就强烈要求在兰州成立一家分会,让兰州的智障孩子也能享受到专业而又温馨的服务。”今年26岁的朱泳兴,一名毕业于四川宜宾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漂亮甘肃女孩,是兰州慧灵的创始人之一。她说,在这种情况下她和另外两个西安慧灵的骨干一起奔赴兰州。
“我们3个人几乎走遍了兰州市所有的小区,逐一筛选,当然人家也选我们,我们看好的地方,要么房租太贵,要么房东不愿意让我们在他家的房子里作这样的事情。而能负担得起房租的地方,不是太偏僻,就是小区可以利用的公共空间太小。”创办之初的那些事儿,朱泳兴至今记忆犹新。几经周折,他们终于选定了现在的办公地址,“房东对我们很好,也非常支持我们的事业,楼上两室一厅带地下室,每月才收我们2000元的租金,从来没提过涨价的事儿,现在兰州市哪里有这么便宜的租金啊。”
之后,他们几个人自己动手,刷了墙,做了门,并向社会募集了一些简单的办公桌椅后,就开始在兰州市各大医院搜集智障人士的信息,经过筛选后,逐个登门拜访,劝说家长将孩子送到慧灵来。终于,在2008年7月试运行时,他们如愿招到了第一批8名学员。这个特殊的幼儿园开始了特殊的运行。
向社会募集善款是慧灵得以生存的主要方式。
除了每个学员每月400元的学费,慧灵中心几乎没有别的收入。然而每年的固定支出却是一分也不能少:房租加上物业、水电和取暖的开支近8万元,目前慧灵10名全职员工和3名兼职员工的工资总和每年仅5万元,鲁彩霞的名片上印着“筹款专员”的头衔,这位西北师范大学社会学的本科毕业生,去年刚刚毕业,加入到慧灵不到一年的时间。
“我以前以为,社会上有那么多有钱的公司和个人,为慈善事业筹钱,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鲁彩霞说。然而,近一年来的经历却让她的信心不再那么饱满,“很多单位会明确地告诉你,他们没有这笔支出的预算,也有些单位虽然愿意捐款,却要求对等的宣传回报。因为我们的机构起步不久,规模也不是很大,很难为对方提供满意的宣传效果,这让那些本有捐款意向的企业家也不愿意捐给我们了。”
3月28日,由兰州慧灵智障人士服务中心和兰州市残联等单位主办的“我行我素”——兰州首届智障人士艺术展3天的义卖结束,慧灵学员的150多幅作品被爱心人士拍走,筹得善款1万多元。
这些钱对他们来说无疑是一笔大收入,中心的兼职会计一脸严谨地忙着统计善款总额,以及每位学员的劳务费。慧灵和学员将按照四六的比例分享这笔钱,学员得到的钱可以自由支配,而机构的收入将用来购置绘画颜料、纸张以及其他做工艺品的材料。
其实更高兴的是学员。学员王坤从分得的劳务费中拿出10元,其他的钱悄悄地包起来,放在宿舍的一个铁皮柜子里。这10元钱他要请素来疼他的爷爷吃一碗牛肉面。“不加肉!”王坤还特别对记者强调。
王坤今年26岁,因为智力发育障碍,他的言行举止看上去像个10岁的孩子,他的画在这次拍卖中卖了好几幅。他是在到慧灵之后才学画画的。他的画是由慧灵的美术老师曾静画出大体线条,然后由王坤自己上色,最终完成。尽管如此,对智障人员来说已属不易。
慧灵开设了多种职业培训类的课程,主要是手工编织、绘画。“这些课程智障人员容易掌握,而且作品也能出售,可以帮助学员掌握立足社会的一项技能,也算是实现一种限制性的就业。”曾静说。
“我们每拍出一幅画,就送出一份精神感召,同时也收获了别人的爱心。慧灵就是在这样与外界的互动中存活下来的。我一直认为,慧灵的存在无论对社会,还是对智障人员,都是一种阳光收获!”朱泳兴说。
“筹款专员”鲁彩霞说,这样的筹款更有尊严一些。
模糊的未来
朱泳兴是至今还留在这里坚守的唯一一名创始人,“其余两名创始人由于各自的原因,先后离开了。”她说:“13名员工的年薪合起来才5万元,13个人加起来还没有一个高级白领挣得多,留在这里的,都是暂时没有成家打算的年轻人,可谁又能一辈子这样呢?”
“我们的待遇根本留不住人,很多人上不到两个月班就走了。”朱泳兴说,“这让我们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待遇太差留不住人,而总是招新人也让我们的服务质量难以保障,因为了解这些智障人员的表达习惯、生理习惯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已经发生过好几起因为新员工不了解学员,对他们照顾不周导致家长投诉的事件。”
16岁的李可,来到中心后把负责学员晚上休息的老师折腾得不轻,每个晚上,每隔三小时左右他都会醒来一次,醒来后就从低床爬到高床,又从高床跳到地上,不停地折腾。说什么也不听,直至自己折腾累了,才回到床上继续睡。“遇到这样的学员,没有经验和耐心的老师根本应付不了。”朱泳兴说。
过低的收入对中心员工的生活质量也产生了影响, “以我们现在的收入,在外面租房不可能,住在集体宿舍是唯一的选择。大家都是不小的人了,谁不希望有个独立的空间?”朱泳兴有些尴尬地说,“由于只有一间宿舍,有时有些男生加班太晚后,不得不留宿,男女同居一室,真的太不方便了。”
由于要读博士而让出管理人位置的何乃柱,现在只在中心兼职,而事实上他却依然干着全职工作,“本来说好每周只来中心8小时的,现在变成了每周去学校8小时,其余都在这里,一是中心人手严重不足,二是也舍不得这帮孩子。”
“没有社交,没有夜生活,也没有别的同龄女孩热衷的购物和消遣,中心是我生活的全部,我觉得我在和这个社会失去联系。我真担心,再这样下去,在救助别人的同时,我自己却在不知不觉地沦为需要救助者。”朱泳兴神情有些暗淡地说。
鲁彩霞目前每月的工资为800元,扣除养老和医疗保险的个人应付部分,每月拿到手的只有600多元。“我觉得也没什么,化妆品买不起就索性不用了,衣服嘛,两三年买一件就可以了。”她苦笑着说。
年轻或许可以这样坚持,可真的能这样一辈子吗? “如果我们的处境无法改善,我可能只能再坚持两三年,我是真的爱这份工作,也喜欢这些孩子,可生活毕竟是生活,是柴米油盐,是家人的担忧和劝阻。”她说。
正说着话,学员小馨又溜了进来,乘鲁彩霞不注意就在她脸上亲了一下,今年12岁的小馨看上去就像个上幼儿园的孩子。她总是会在其他人学习或者做手工时,溜进老师们的办公室,乘他们不注意,小嘴就贴在了老师们的脸上。完了,还将小手指向自己的脸蛋,满脸期待地望着老师。“她想要我也亲她一下,如果我不满足她的这个要求,她就赖在办公室里不肯出去。”鲁彩霞说,“这些孩子真的非常善良,也很可爱,懂得感恩,也知道回报别人的爱!”
朱泳兴说,她家有兄妹5人,她排行老三,父母辛辛苦苦将她供到大学毕业,自己却因收入微薄,至今几乎没有给过年事已高的双亲任何物质上的回报。“每年回家,大家说的最多的就是我的工作,全家人都觉得我挣的钱真的太少了,他们很为我的将来担忧,我也很理解,因为我自己也时常困惑和不安。”
“如果中心的现状得不到改善,或许我会找一份别的工作,去别处挣钱,而来这里兼职。这是一个无奈的选择,或许也是一个最理性的选择。我不想放弃这份事业,也不想离开这些学员,他们中有几人从慧灵创办以来就一直和我们在一起,我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很多家长也非常信任我,我也知道他们真的需要我们。”朱泳兴说。
虽然慧灵的生存异常艰难,然而一个事实却是,这样的机构与其需求相比,非但一点不多,反而存在巨大的缺口。据统计,甘肃全省共有智障人员20万,仅兰州市就有15600余人,而目前为他们提供服务的机构只有6家,其中两家为政府设立的,其他4家为民间组织,能帮助到的智障人员还不足1000人。
(文中所涉智障人士皆为化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