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语智库|为何公益行业需要独立自主的战略咨询体系?
作者:益语智库
2024-05-27
774



导读:

在公益领域,如何设计出既能实现长期社会效益,又能有效动员社会资源的战略方案?这篇文章探讨了益语咨询独特的公益战略架构,从问题生态资源重构、退出机制与可持续发展、情感价值与社会参与等多个维度,提出了适应中国社会特有需求的咨询框架。





我刚进入公益行业的时候,大家卯足劲儿要成为社会的第三部门,也算是个行业理想吧。不过回头看看,这几年一些风头正盛的基金会和公益组织,看看他们的项目设计和战略定位,似乎有一些被资源异化的味道。但这是组织发展的必然,还是行业生态无意识的发展呢?让我们先从公益和商业发展有哪些不同谈起。


商业公司希望消费者永远离不开他们,所以发明了关键零部件寿命设计,用坏了得要换新,都没法修。发明了慢性病维持药物的概念,让一些本可以根治的疾病,却一直需要药物维持。创造了许多品质生活的概念,将幸福成功与消费挂钩,以优越感作为奖赏,回馈给为品牌花钱的忠实粉丝。


而公益组织在设计公益项目的时候,考虑的第一件事情是“如何退出”。因为公益组织面对的是,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一些地方和群体由于资源分配不均、认知观念落后、行为习惯等原因,收益群体陷入负面循环的漩涡中,不能自拔。公益组织用外部资源和认知介入的方式,帮助他们脱离困境,最终形成适应社会变化的观念、动作和行为习惯,从而实现美好的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医生不能指望病人永远离不开他,而是希望病人的痛苦得到缓解之后,能够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让身体越来越好。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生对于病患的期待和公益组织对于受益群体的期待是相同的。



第二个公益与商业截然不同的地方,是资源的调配形式。为什么有一些社会问题,看起来也是机会,但商业机构不去追逐呢?因为寻租空间不够,不能产生利润,甚至做这些事情显然是亏本的。但是公益组织恰好可以把这些亏本的事情做好,因为公益组织通过重构成本结构来解决问题。原本需要花钱雇佣人员来完成的工作,公益组织通过志愿者的形式,改变了其中的成本结构。所以评价公益组织的效能时,应该评价它动员了多少社会力量,通过改变成本结构的方式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效率。因为我们知道,花钱解决问题往往是最直接的,但有些问题没有办法长期用钱来解决。


不过近些年在流量平台的鼓动下,在规模化公益的驱使下,仿佛越来越多的公益参与形式变成只有捐赠这一途径。这时候的公益组织,没有办法吸纳更多元化的社会资源来重构解决问题的成本,公益的优势就会变得越发不明显。



沿着这个思路,我想谈一谈公益和商业的第三个不同点。虽然公益组织看似在解决社会问题,但我对公益的理解是:“提供更多社会参与的机会,让每个人通过参与社会建设和服务活动,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积极的自我认同。”一个人觉得自己是好人,他做坏事的心理成本就会更高。一个人跟社会有了更多的链接,他对社会乱象的态度就不只是批判,而是从身边的小事开始改变,这样社会就会越来越好。抛开政治不谈,我们还是生活在这个社会里,这片土地变得更好,我们的明天才会更有希望。而公益就是一个让“我”变成“我们”的过程,是让理想在明天得以实现的途径。仅仅用捐赠的形式参与公益,产生的社会认同和自我评价是远远不够的。


而且我们知道,中国的互联网公益刚刚起步,很多公益组织还不太适应将捐赠人作为服务对象之一的做法。他们接受捐赠时,觉得只要专业地执行项目就可以了,这一套思想在面对专业基金会的资助时没有问题,但对于个体捐赠者来说,他们需要更强烈的情绪价值,他们需要被认可,需要自我评价为一个好人,他们需要看到自己的微小捐赠能够带来巨大的变化。我们作为公益组织,不能假装看不到这一切。收了钱,得办事,不然就是诈,不得长久。



作为一个给公益行业提供战略咨询的所谓专家,我认为公益和商业的区别远不止于此。过往我们看到大量的咨询公司,都在用商业的咨询目标及商业的底层认知来给公益组织提供咨询服务,甚至他们套用了很多咨询理论,都是来自于资本扩张的咨询理论。完全忽视了公益组织没有办法牺牲股权,用未来的资源筑起今天的护城河。久而久之,大家对于战略咨询的印象就是,提的方案很好,但是落不了地。我看过了许多同行向公益伙伴提交的战略咨询方案。我相信他们都是用心准备的,但很显然,公益领域的战略咨询需要具备中国社会特有的逻辑框架和体系。


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公益机构提供可行的执行方案。这个体系应具备以下特征:


      1. 问题所在生态资源重构

  • 识别和动员现有资源:通过深度识别社会问题背后的生态系统中的现有资源(物质的、知识的、人力的),并进行重新配置,而不是简单地引入外部资源。

  • 减少新问题的产生:在解决现有问题的同时,尽量减少新问题的产生,确保资源的最优化利用。


  •   2.退出机制与可持续发展

  • 项目退出机制:设计公益项目时考虑如何退出,确保项目在退出后受益群体能够自我维持和发展。

  • 长期社会效益:注重项目的长期社会效益,而不仅仅是短期的解决方案。


  •   3.资源调配与成本重构

  • 志愿者和社区参与:通过动员志愿者和社区参与者,重构项目的成本结构,减少资金的直接投入。

  • 多元化的社会资源动员:吸纳和整合多元化的社会资源,不局限于捐赠一种形式,提高项目的效能。


  •   4.情感价值与社会参与

  • 增强情感连接:设计能够满足捐赠人情感需求的项目,使他们在捐赠过程中获得认同和满足感。

  • 社会参与入口:通过多种方式增加社会参与入口,让更多人通过参与公益活动获得自我评价和社会认同。


  •   5.本地化与适应性

  • 中国社会特有的咨询逻辑:基于中国社会特有的文化和社会结构,设计适应本地化需求的咨询逻辑和框架。

  • 灵活适应不同环境:能够灵活适应不同地区和环境的具体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   6.跨学科的理论整合

  • 社会学与心理学的结合:将社会学和心理学的关键理论元素整合到咨询体系中,提供多维度的理论支持。

  • 功能主义与社会交换理论:利用功能主义和社会交换理论,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益相关方的互动。


  •   7.反馈与优化机制

  • 持续的反馈循环:建立持续的反馈机制,通过收集数据和反馈不断优化战略和项目设计。

  • 动态调整与优化:根据实际执行情况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战略,确保其有效性和适用性。


  •   8.技术支持与项目设计

  • 技术支撑的设计:在战略咨询中注重技术支撑的设计,确保战略能够落地实施。

  • 具体项目设计:提供具体的项目设计和产品设计,帮助公益组织实现战略目标。


  •   9.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管理

  • 调整组织结构:根据战略目标,调整公益组织的内部结构,确保组织能够有效执行战略。

  • 人才管理与培养:设计适应公益组织需求的人才管理策略,注重人才的选用、培养和保留。


  •   10.增强执行力与效能评估

  • 执行力的提升:通过科学的管理方法和工具,提高公益组织的执行力,确保战略目标的实现。

  • 效能评估与改进:建立科学的效能评估体系,通过定期评估和改进,不断提升公益组织的效能。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探索出一套相对适合公益行业战略的架构,并且在与国内数十家非常优秀的社会组织的合作下做了战略实践,取得了很不错的成果。如果你有兴趣,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分享我们是如何思考这个理论的构建与实践的。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