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筑部门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根据国际能源署(IEA)2022年发布的《全球建筑建造业现状报告》,2021年建筑物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37%左右。其中,建筑物运营所产生的碳排放量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约100亿吨。
放眼国内,2030年要实现“碳达峰”目标,就近期目标而言,十四五期末建筑能耗总量应该控制在12亿tce,碳排放应控制在25亿吨,碳排放年增速控制在1.5%。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关注气候变化的时候,把“绿色建筑”作为焦点。
就微观而言,房地产也与家庭、个人的日常生活、消费、投资行为息息相关。
普通人正在作为图书馆、校园、办公室、体育馆等等公用建筑的使用者,作为购买绿色住宅的消费者,参与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气候行动。
胡建新教授是高级工程师、中国建筑节能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原招商蛇口首席绿色低碳官。
多年来在胡建新教授的指导下,科莱美特气候青年开展了各种以绿色建筑、高校节能为主题的项目和活动。
(图:胡建新教授)
访谈全文如下:
科莱美特:双碳政策提出以来,建材行业已经被纳入八大重点控排行业。胡老师作为在绿色建筑行业深耕多年的专家,可否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绿色建筑”是什么?
胡建新:
近年来,我国有八大高能耗行业(电力、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金属、造纸、民航)被列为控排行业,但至今只有电力行业真正进入了碳市场。7月中旬,中改委发布从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意见,全国碳市场将扩容提速,今年或许能看到与房地产业相关的建材行业进入碳市场。
迄今为止,我国一共推出了三个版本的绿色建筑标准。2019年推出的第三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以下简称“绿建标准”)与前两版本相比,对原有系统和条文进行了颠覆性的更新。
最早的绿建标准是围绕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建立的,即“四节—环保”——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
可以看出,旧版本绿建标准是从供应侧考虑的,忽略了使用者的感受。2019年版本弥补了这一局限,考虑到了建筑使用者的体验和获得感。其中,“高质量建筑”的定位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是匹配的。三个版本标准均提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契合了*总书记的生态文明思想。
科莱美特:推广绿色建筑的意义和作用是什么?它如何帮助人类去适应气候变化,甚至是应对风险、提升人居体验?
胡建新:根据《2022年中国建筑能耗与碳排放研究报告》,建筑房地产业的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的50%左右。其中,碳排放量占比最大的环节是建材生产(55.5%);其次是房地产的运营阶段(42.5%)——也就是使用者的碳排放。
所以推广绿色建筑非常有必要,要提倡节材,在城市更新行动中防止“大拆大建”;使用者也要养成良好的节约习惯。
有研究指出中国的气候变化有一个70年循环规律,目前来说处于气温上升的阶段。我常住南方,年年有台风、暴雨,这些气象灾害对于南方人来说可以说是习以为常。但最近十年,我们能明显感到“台风北上”。中原内陆也受到东南沿海的台风影响,受灾严重,令人措手不及。这与气候变暖有很大关系。
另外,我们身边有很多形象工程,像修建大广场、宽马路,这些城市化的不当建设导致硬地化严重。这是造成城市内涝的重要隐患之一,需要我们有海绵城市的理念和措施。
玻璃幕墙的滥用也是一个明显的生态问题,好像我们的城市里没有玻璃幕墙就不是“现代化”城市一样。然而,玻璃幕墙不仅影响室内温度变化、增加能耗和碳排放,还会造成光污染、鸟撞。
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毁坏相应地带来自然的负反馈。那么,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我们想要获得舒适的人居体验,必须靠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单纯依靠某一行业作用有限。
绿色建筑建造完成交付使用后能否发挥其绿色低碳功能,还需依靠使用者自身习惯的改变。比如,在很多没有人呆着的空间里,中央空调一直开着,就会造成很大的能耗浪费。甚至一边开空调冷气或暖气,一边开着窗。所以,在硬件上提高设备能效达到的节能效果远不如使用者调整自己的使用行为,当然也需要设计建造方式的配合,如智能化。
青年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是很有必要的。青年人自觉养成低碳的思维与行为习惯很重要。比如,在校园里养成“人走灯熄”的习惯,提高在公共场所内的绿色节能意识与行动。
科莱美特:房地产可以说是居民日常生活中最为关心的事情,房地产行业的变化和绿色建筑的发展之间有什么相互影响?
胡建新:我常讲“绿色建筑5.0”发展阶段。
在这五个阶段中,首先1.0阶段是“四节—环保”的绿色建筑;2.0阶段是“绿色建筑1.0+建筑产业化”,3.0是“绿色建筑2.0+健康建筑”,4.0是“绿色建筑3.0+智慧建筑”。5.0又在原来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零排放(空气、水、噪声、垃圾等)”的要求,契合了我国“大气、水、土”十条环境保护措施和无废城市建设及双碳目标等战略。
所以说绿色建筑包罗万象,涉及很多行业和专业。绿色建筑的发展经历了从低级目标到高级目标的过程。
个人认为,目前上海市的绿色建筑激励措施做得比较好,给予装配式的超低能耗建筑奖励3%的容积率。不少城市也有实质性的财政补贴。
目前各行各业正处于转型期,个人、企业、政府都要转型、提高竞争力,房地产和建筑行业也不例外。实际上,推广绿色建筑有很多工作可以做,包括“增量”的新楼绿色建设与“存量”旧楼的绿色改造提升、社区配套、交通完善......
科莱美特: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从理念到落地,这个过程中有没有哪些阻力?
胡建新:绿色建筑从理念到落地需要经历一个过程:认知——感知——回应。
我从事绿色建筑和绿色社区(园区)20余年,感觉全行业还没有形成良性循环。
其中“感知”的获得感是很关键的。使用者住进绿色建筑后有没有真正感受到它的好处?“回应”就是客户愿意买单,也是使用者行为方式和生活习惯要与绿色建筑的设计配合,才能发挥绿色建筑的最佳效用。
房子与快消品不同,买了之后很难替换。但通过装配式装修比较容易根据个人喜好来实现。有研究证明,装配式装修在建筑物全生命周期内的碳排量比非装配式低很多,因为少用了很多水泥。住建部在2021年发布了《装配式内装修技术标准》(JGJ/T491-2021)。
想要建筑又好又便宜,是很难兼顾的。对于绿色建筑的落地,如何把阻力变成动力是关键问题。我们的国家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时期,也从能耗双控转向碳排放双控,未来企业考核、政府考核都可能会纳入相关标准,这会对绿色建筑“从理念到落地”有助推作用。
科莱美特:是什么契机让您开始对低碳、对气候变化感兴趣?在您亲历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这段时间里,行业对于绿色建筑的意识、接受程度经历了一个怎样的成长过程?
胡建新:我受传统节俭的思想影响很大,出生于“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成长于“文革”时期,节约是从小养成的习惯。我大学毕业的第一份工作在工地干建筑施工,当时一颗铁钉都要限额领料。
后来从事房地产工作,在香港工作的时候,亚洲金融风暴影响巨大,楼价暴跌七成。当时恰逢国家正在制定第十个五年规划,其中有城镇化战略。我在阅读大量资料以后,深感城镇化将增加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急需推广可持续发展理念,房地产建筑业急需绿色建筑技术。当年国际上的绿色建筑发展历史也还不长,行业认知都比较初级。
2001年底我从香港回到深圳工作,分管公司策划设计工作,领导和同事们都很支持推广绿色建筑技术,特别是2002年公司推出“家在情在”品牌战略时,可持续发展理念与绿色建筑技术成为品牌战略的重要部分。当时我还兼任了泰格公寓项目的项目经理,可以直接把绿色建筑理念落地实现,在公司内外团队共同努力下实现了中国第一个LEED绿色建筑认证项目零的突破。
2007年COP13巴厘岛会议召开前夕出版的《新闻周刊》对泰格公寓项目作了报道,指出“总有一天,深圳泰格公寓会在环境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我在自我介绍时经常说“追求个人理想与企业使命和社会发展方向一致。”很幸运能做到这一点,即使遇到多大的挫折和困难,也会想方设法攻坚克难。
绿色建筑行业发展,除了前面介绍的绿色建筑5.0技术发展阶段,也包括绿思想、绿建筑、绿社区(园区)、绿生活四个阶段,从思想启蒙到行动到全社会全员参与的过程。
科莱美特:您目前也是科莱美特气候青年的理事,支持着我们这些气候青年成长。建筑专业在其中可以给我们提供什么样的视角和智慧?绿色建筑,也包括一些园区的低碳设计,是否需要跨领域的低碳合作?
胡建新:前面我介绍了绿色建筑5.0,提到绿色建筑涉及很多行业和专业,如与建筑设计与施工、医疗与健康和AI等等行业相关,需要建筑学、结构工程、水电气、通信、自动化、照明、声学、金融投资等等相关专业人士通力合作。
碳中和目标也催生了碳减排与碳交易相关专业技能岗位证书,从业人员的知识结构也要不断拓展和提升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现在ESG大热。能否通过ESG来构建绿色建筑的商业模式?
从青年应对气候变化峰会组织的角度,可以把ESG当作分论坛主题,持续办下去。对年轻人来说,从第二职业的角度,关注ESG发展也是很有意思的。
科莱美特:您目前在日常中最感兴趣的环境议题是什么?
胡建新:我近年在关注无废城市建设。中国“无废城市”的建设路线分为四个阶段:多填埋少焚烧、少填埋多焚烧、零填埋少焚烧、零填埋零焚烧。目前处于少填埋多焚烧阶段。
我非常关注餐厨垃圾分类与资源化利用,多次在相关会议作《从餐桌到餐桌》的报告,宣传利用餐厨垃圾和园林垃圾有氧发酵制作有机肥回馈农渔业。
日常生活中固体废弃物,如“双快”(快餐外卖、快递)造成的一次性垃圾,也是碳排放和污染源,希望气候青年们从我做起,带动全社会自觉少用“双快”减排。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有利于土壤固碳和提高农作物产量,一举两得。我还联合有关专家发起“富碳农业”倡议,期待得到全社会和政府重视,将富碳农业提升为国家双碳战略抓手之一,也期待有志青年加入富碳农业相关工作。
最后,期待青年朋友们与我一道践行我自创的绿色低碳“三字经”:少吃肉,多吃素;少开车,多走路;少用灯,多通风;多动手,少购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