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职场 | 当公益成为一种职业(下)
来源:益盒Chairty Box
作者:徐菡蕊
2024-01-18
587



这是最美好的时代,也是最迷茫的时代。


中国青年网的调查显示,近9成年轻人担心自己的就业前景。高薪的工作、体面的生活似乎遥不可及,黑天鹅事件的频发...这些都成为焦虑不断加剧的因素。在这样的背景下,“稳定性”成为就业的重要考虑因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涌向了看上去更“安全”的路径,比如成为公务员、加入互联网大厂。庞大的系统将每个人的工作压缩为单一的一环,加上冗长的行政流程和因果链条,我们能听见的,似乎只有一台巨大机器前行的轰鸣声。


除了成为“螺丝钉”,我们是否还有其他选择?除了“养活自己”,工作是否还能创造更多的意义?


公益似乎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性。但正如我们在《当公益成为一种职业(上)》中呈现的,“以公益为业”在当下困难重重。那么,为什么我们还要选择做公益?为什么我们还需要公益?带着这些问题,文章的主人公韩睿(化名)开始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去观察公益。


这篇文章是她的答案。相信屏幕前的你,也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



回溯过往,韩睿发现,自己心中的“公益”是一个个收到正反馈、产生积极情绪的瞬间:做志愿活动时受助者感激的笑容、山区小笔友来信分享好消息时的欣喜、了解公益项目所创造的社会价值时的震撼……而她之所以考虑将公益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正是因为公益本身能给人带来的情绪价值和“获得感”。


实际上,“公益情怀”依然是今天中国很多公益人选择这一行业的初因。虽然有诸多客观的障碍,但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公益行业规模仍在不断扩大——目前,全国登记认定的慈善组织已经超过了1.3万家。在当前的公益从业者中,有2/3的人从业原因是出于对公益的热情,其余1/3则是为了“养家糊口”和“更好的发展”。这里的“热情”,一方面是认同公益作为一种撬动影响力、改变世界的方式;另一方面则是个人在该过程中所获得的精神满足。这种满足有时比物质满足更重要、更强烈。


《2023世界幸福报告》显示,幸福感与所有利她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包括帮助陌生人、做志愿者、捐款、捐献器官等)都存在正相关关系,且不受国家和个体差异的影响。通过利她行为,受助者的生活状况得到改善、幸福感增加,这是不言而喻的;反直觉的是,发表于《科学》的一篇研究表明,将一笔钱用于捐赠比用于个人开支更能提升个体的幸福水平,需要牺牲帮助者资源的利她行为反而会提升帮助者的幸福感——如果该行为是自愿的,且主要是出于对受助者的关心,则更是如此。并且,这种提升也不仅仅是“手有余香”,而是生长出的另一朵玫瑰:捐赠所增加的主观幸福感与捐赠人家庭收入翻倍的效果大致相同(Aknin LB等,2013)。


更进一步,利她行为与幸福感之间甚至还会形成相互促进的“飞轮”:当幸福感增加时,人们会更愿意利她;当人们做出利她行为时,又会获得更多幸福感。韩睿就是一个例子。从最初的志愿服务等社会参与中获得的正向反馈和积极的价值感,也影响了她后续的行动。在周围同学都去律所和投行实习时,她却选择了一家公益组织,推开了通向公益的大门。



除了提升幸福感之外,做公益的人在生理上也会更健康,大量研究表明,利她行为与降低血压、减轻压力和炎症等密切相关,善举往往能给施予者本身带来很多好处


从最直观的证据是:定期献血可以降低血压和心脏病发作风险。还有研究表明,仅三周的“亲社会支出”(作者注:英文为prosocial spending,例如为亲友购买礼物、慈善捐赠等)就能显著降低老年人的血压(Whillans AV等,2016),效果甚至等同于服用降压药。最近,有学者发现,亲社会行为(作者注:英文为prosocial behavior,指主流社会群体所确定的有利于他人的行为)可能会减轻压力和炎症,二者是诱发或加剧一系列疾病的元凶(Fryburg DA,2022),长远来看甚至能改善整体健康状况(Nelson-Coffey SK,2017),而“乐善好施”、“无私奉献”等利他主义人格特质也与长寿密切相关。


上述发现也得到了神经化学层面的证据支持。慈善捐赠等利她行为能激活人脑中负责快乐和社会关系的区域,引发内啡肽浪潮,让我们获得“帮助者的快感”。这一机制能降低个体的压力水平,为老年人和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有极大的正面作用。


此外,大众对公益从业者较高的社会评价等外部积极反馈则会进一步加强前述效应。从普通公众的视角来看,公益是价值观导向的行业,从业者的道德水平相较其他行业一般更高。在《公益职业的社会认知重塑》中就提到,67.4%的受访者认为,公益职业是一项“道德高尚的职业”。


有趣的是,公益就像一面看穿人心的镜子,因为“健康”的赠礼只会给那些目的纯粹的人们。如果仅仅是为了自身利益而作出捐赠等利她行为,即“自私的亲社会支出”,并不会给行为人带来同等程度的健康或福祉增益(Wiwad, D等,2017)。也就是说,当我们利她的目的实则是利己时,获得的回报远低于纯粹的利她。恰如莎翁借《威尼斯商人》中鲍西娅之口说,“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霖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相较于几百年前的世界,今天的世界已经很好。但显然还不够好。根据牛津大学的our world in data提供的数据:


● 世界上25%的人每天生活费不足3.65美元。


● 2016年,世界上人口中有14%是文盲;在尼日尔,青少年(15-24岁)的识字率仅为36.5%。


● 全球每天约有16,000名15岁以下儿童死亡,其中大多数是由可避免的原因如营养不良或传染病所导致的。


同时,当今的世界是极不平等的。在中国,如果你的年收入超过9万元,就已经比97%的国人要富有了。而城市化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不平等和割裂。似乎每一个人都成为了一座孤岛,难以听见远方的哭声。我们不会想要了解实验室的猴子、养殖场里的鸡、濒临灭绝的野生动物。信息茧房将我们隔绝于真实之外,如同《羊毛战记》中的“地堡”,在钢筋混凝土的建筑中完成从生到死的所有环节,与外界的联系只有一块液晶屏幕。地堡外的世界可能是绿草如茵,也可能是毒气弥漫,但我们不知道,因为我们从没出去过。


了解真实的世界是必要的。一方面,现在的世界面临着许多重大的危机。从核战争、气候变化、小行星撞击等风险,到生物技术、人工智能、基因工程、流行病,这些可能让人类灭绝的生存性风险(existential risk)不断发出警示。我们的选择不仅影响地球上其他居民的命运,也会影响未来无数的人类后代。


另一方面,真实的世界是由不同叙事组成的。“选择讲述其中一种,就等于选择让其他叙事失声”。然而,历史车轮驶向何方、在不同叙事中我们处于何种地位都是不可预测的。因此,每一种叙事方式都值得我们关注。公益恰恰就是一种了解真实世界的重要方式,其最大使命是探索解决方案,能从群体的角度、从物种的角度、从世界的角度去思考什么议题是重要的、什么地方是能够行动的,并在反复的研究和实践中拼凑世界的全貌、创造真正的改变。



在这个还不够好的世界里,公益一直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公益可以很有效。经过对数百个卫生干预措施的扫描,并结合中国国情和公益现状后,益盒共筛选出17个干预措施,都能以低于1人均GDP的成本挽回1年的健康寿命,符合世界卫生组织对“高效干预”的认定。而且,这些干预措施在国内已经有将其落地的公益项目。益盒推荐的两个公益项目也源于此:白内障项目能以3000元的成本让患者重见光明,先心病项目只要30000元就可以让患儿接受手术,迎接生命中的无数可能。这两个项目都有非常高质量的证据支撑,能以尽可能少的成本,减少最大的痛苦。


截至2023年9月1日,益盒共捐助了200,000元,帮助11位困境先天性心脏病儿童完成手术,挽回约 6 位(5.93)孩子的生命;用于白内障项目的55,000元则帮助了12位失明患者,让他们多得到了215年的光明。


公益还可以更有效。虽然益盒推荐的两个项目都能以非常低的成本挽救生命,但这并不是公益所能做到的全部,公益项目间的效果可以相差万倍。我们在这篇研究中提到,世界银行对108个卫生干预措施的成本效益进行对比后发现,花费同等金额,排名第一的手段(用阿苯达唑治疗寄生蠕虫)所能提升的健康寿命,是排名最后的手段(手术治疗卡波西肉瘤)的15,000倍。即,如果将慈善捐款等资源从排名最后转到排名第一的干预措施,可以多挽救15,000倍的健康寿命。



(图片来源:《卫生公益项目你好,益盒正在关注你》


当前,世界范围内接受评估的公益项目中,有75%是没有效果的,甚至有10%表现出负效果,实践中更是有着一大批项目没有做过任何评估。公益有效性分布极度不均,并且有大量资源被用于效果并不显著的干预措施上。


这的确令人沮丧,却也意味着公益行业整体有效性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个体力量能创造出更多可能——如果更多从业者能准确识别手段的有效性、将一部分资源转向更高效的方向,公益行为就能产生成倍递增的效果,创造出不可忽视的社会效益。



公益行业历来有“人才旋转门”之说,也就是人才在政府、企业、公益三大部门之间流动。对社会发展而言,一批对政府、企业、公益都有所了解的人才有助于促进部门间的理解与协作;而从个体角度出发,则可以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人生的财务和职业规划。


企业内部的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部门是公益从业者可能的发展方向之一。CSR具体包含法律责任(如劳工基本保障)和道德责任(如社会捐赠)。当前,政策与市场都越发强调CSR的重要性,上市公司CSR报告等非财务信息也受到公众广泛关注。从2016年以来,中国企业的CSR报告披露率一直呈上升趋势。截至2022年5月31日,共有1422家上市公司进行信息披露,占比近30%。同时,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参与到除赈灾济贫外更广泛的公益活动中,甚至拨款成立了专门的基金会开展公益项目。


此外,公益组织作为第三部门(与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相对应,不以营利为目的的志愿团体等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的重要构成,与政府部门联系密切,甚至许多公益组织的核心就是政策倡导。一方面,政府是公共福利的最大提供者,政府救助与慈善帮扶天然紧密衔接;另一方面,任何一个公益组织都不是身处真空中,而是扎根于所处环境,提供了法律规范框架、同时身为监管者的政府,则是慈善系统最重要的环境要素之一。


在中国,这样的“旋转门”已“露出尖尖角”。调查显示,45.5%的公益从业者有企业工作经历,28.2%和16.6%则在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过。从公益组织离职的人中,有33.1%去往企业或商业创业,另有24.0%则投入了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但进入这样的“旋转门”需要我们有意识地积累自身的职业资本(即个人追求职业目标可用的任何资源,包含技能、人脉、证书和财务资源等)。有效公益倡导机构80000hours 认为,达到个人影响力的巅峰通常需要 20 年。在职业生涯的前几份工作中,我们很难撬动巨大的影响。因此,就职业发展而言,重点是选择相对而言能提供更高边际职业资本的工作。


那么,公益是否是一个好的选择?公益从业者又该如何积累自身的职业资本?



积累职业资本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拼尽全力地“利己”,将“利她”的公益置于其对立面。实际上,积累职业资本与做好事、做公益之间并不是互斥的关系。公益往往也能帮助我们快速积累职业资本。


积累职业资本的核心是“培养有用的技能”——获取就业市场上最被看重的能力以及解决当今最紧迫问题所需的能力,增强自身“议价”的筹码,在“旋转门”间自如穿梭。而实际上,做公益能让个人能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当前,我国基金会的规模普遍较小——基金会中心网2020年的数据显示,6341家基金会中公开专职人员数量为1~3人的占比56.8%。在小规模的组织(例如初创公司)中工作,对成员的能力要求不可谓不高。而相较于更关注市场逻辑和组织效率的商业公司,注重探索的公益组织更多则是全局和整体性的公共视角,与企业、政府深度绑定。此外,公益又天然包含研究、项目、倡导、筹款等多方面内容,从业者应当具备包括项目策划设计与管理、财务管理、品牌传播管理、筹款管理、人事及志愿者管理、文案写作等在内的多种能力,虽然不同岗位对能力水平要求不同,但对于个人的锻炼无疑是全方面的。


诚然,对于职业资本的其他方面,尤其是财务资源的积累,公益行业仍有许多不足。这一方面,我们需要提升公众意识、培养慈善习惯;另一方面,公益组织也需要更多切实有效的政策帮扶,从业者的困境需要“被看见”。这不单是某一个体或组织的困局,而是需要我们共同关注的问题。



身处这个快速迭代的时代,我们或许很难在职业生涯早期一次击中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因此,设立一个抽象的目标,并在不同阶段持续积累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职业资本,或许是一种可行的方式。从人生规划的尺度上看,公益也可以被简化为一段职业经历,帮助我们在特定的职业资本领域实现增长,而非仅是财富或个人简历的简单累加。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积累职业资本,并基于此在不同职业甚至行业间实现顺利的转换?下面是一些来自80000hours的建议:

● 有意识地培养技能:特别是一些有用且普适的技能,例如研究能力、组织建设能力、与他人沟通的能力、政策倡导的能力等。


● 找到最适合的技能:我们并不需要成为十全十美的通才,大多数情况下团队协作才是实现目标的最好方式。因此,找到与自身个性和潜力相匹配的技能至关重要,这意味着能够快速学习、事半功倍。


● 不断实践、迭代:点燃个人影响力的“引线”长达数十年,所以当下最重要的是先开始,在过程中勇于迭代和再次尝试。即使最终结果不尽如人意,你也可能为一路上的收获而感到惊讶。


● 抓住可能的“捷径”:与成熟行业相比,发展中的新领域往往隐藏着更大的机会。这也是为什么公益或许更容易实现个人影响、创造改变。过去20年,我国慈善捐赠总额始终呈上升趋势,但GDP占比始终低于0.25%,相较于发达经济体的2%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因此,如果你偶然发现了公益领域内有潜力的社群或组织,坚持下去可能有意想不到的回报。


最后,在深入公益行业之前,低成本的快速尝试有助于你了解行业的整体生态。你可以通过一些与公益相关的实习或求职信息渠道(如NGO Jobs、中国社会组织动态、impact bread等公众号,“好基荟”基金会行业信息对接平台【https://qingflow.com/dashboard/d3c86dbf/view】、中国发展简报(china development brief)【http://www.chinadevelopmentbrief.org.cn/customer/recruitment.html】等)找到尝试的机会。各大基金会的官方公众号也会不定期掉落招聘需求。


公益现在,且未来长时间内,都将会是一种带着理想主义色彩的职业。站在个人的尺度上,或许短时间内行业困境并不会有太大改观,无法让从业者“各得其所”。或许,选择公益后,韩睿也会发现这并不能实现她的目标。但不可否认的是,公益是一条能创造真实改变的路径,而我们都在尽可能地让它有迹可循。今天,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考虑拥抱公益,将公益作为一种职业选择,无疑已是一种巨大的进步,一个积极的信号。而这份呼唤无数人前赴后继、“渴望做点什么”的初心,也一定能够通过公益,在世界的某个角落真实地回响。



参考资料及链接(向上滑动阅览)

[1]第一财经研究院:《2022 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内生的力量》,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IwOTAyODY3Mg==&mid=2650003135&idx=1&sn=40c274cd29e762c2e690a907da3e4556&chksm=8f7d6590b80aec86eb172621d4ccdf5222c6e10fb0427ff7d689f2b932c420682e67a72763b1&scene=27。

[2]孟祥林:《政府 “在场” 抑或 “退出”:第三部门发展的困境与出路》,载《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2期。

[3]中国扶贫基金会资助、中国人民大学公益创新研究院、公域合力管理咨询:《中国第三部门观察报告(2020)》。

[4]敦和基金会、北京墨德瑞特管理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公益职业的社会认知重塑》,https://new.qq.com/rain/a/20200426A0I5MU00。

[5]何流:《你会相信公益项目之间相差万倍吗?》,https://mp.weixin.qq.com/s/vs00k1mYFqZxbu2T3CGgxQ。

[6]36氪:《这届“后浪”开始做公益时》,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65932344901701666&wfr=spider&for=pc。

[7]李治霖:《益盒为什么关注卫生健康?》,https://mp.weixin.qq.com/s/ofDR8JFjQ0WHGt1XBY1k9g。

[8]Angel:《理性捐赠,不止九九一日|益盒基金》,https://mp.weixin.qq.com/s/dPQge7FXBQ6m-64FddOTIA。

[9]中工网:《充分发挥慈善在第三次分配中的作用》,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3502374528263600&wfr=spider&for=pc。

[10]中国社会报:《全国政协委员孙达:提升慈善事业的吸引力凝聚力》,https://www.mca.gov.cn/n152/n166/c47833/content.html。

[11]80000 hours:Which jobs help people the most, https://80000hours.org/career-guide/high-impact-jobs/#approach-1-earning-to-give。

[12]80000 hours:Which jobs put you in the best long-term position?,https://80000hours.org/career-guide/career-capital/#why-career-capital-is-so-important。

[13]Michael B.:Should young EAs really focus on career capital?,https://forum.effectivealtruism.org/posts/RYBFyDWAYZL4YCkW2/should-young-eas-really-focus-on-career-capital。

[14]80000 hours:The most useful skills for making a difference,https://80000hours.org/skills/#frequently-asked-questions。

[15]80000 hours:How to find the right career for you,https://80000hours.org/career-guide/personal-fit/#think-like-a-scientist。

[16]Aknin LB, Barrington-Leigh CP, Dunn EW, Helliwell JF, Burns J, Biswas-Diener R, Kemeza I, Nyende P, Ashton-James CE, Norton MI. Prosocial spending and well-being: cross-cultural evidence for a psychological universal. J Pers Soc Psychol. 2013 Apr;104(4):635-52. doi: 10.1037/a0031578. Epub 2013 Feb 18. PMID: 23421360.

[17]Elizabeth W. Dunn et al.,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Promotes Happiness.Science319,1687-1688(2008).DOI:10.1126/science.1150952

[18]Markham Heid:Why Giving to Causes You Care About Is Good for Your Health, https://www.everydayhealth.com/emotional-health/why-giving-to-causes-you-care-about-is-good-for-your-health/

[19]John F. Helliwell, Richard Layard, Jeffrey D. Sachs, Jan-Emmanuel De Neve, Lara B. Aknin, and Shun Wang:《World Happiness Report 2023,https://happiness-report.s3.amazonaws.com/2023/WHR+23.pdf

[20]Whillans AV, Dunn EW, Sandstrom GM, Dickerson SS, Madden KM. Is spending money on others good for your heart? Health Psychol. 2016 Jun;35(6):574-83. doi: 10.1037/hea0000332. Epub 2016 Feb 11. PMID: 26867038.

[21]Nelson-Coffey SK, Fritz MM, Lyubomirsky S, Cole SW. Kindness in the blood: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the gene regulatory impact of prosocial behavior. Psychoneuroendocrinology. 2017 Jul;81:8-13. doi: 10.1016/j.psyneuen.2017.03.025. Epub 2017 Mar 31. PMID: 28395185.

[22]Fryburg DA. Kindness as a Stress Reduction–Health Promotion Intervention: A Review of the Psychobiology of Caring. American Journal of Lifestyle Medicine. 2022;16(1):89-100. doi:10.1177/1559827620988268

[23]Wiwad, D., Aknin, L.B. Motives matter: The emotional consequences of recalled self-and other-focused prosocial acts. Motiv Emot 41, 730–740 (2017). https://doi.org/10.1007/s11031-017-9638-2

[24]Joe Hasell, Max Roser, Esteban Ortiz-Ospina and Pablo Arriagada:Poverty,https://ourworldindata.org/poverty?insight=after-200-years-of-progress-the-fight-against-global-poverty-is-just-beginning#key-insights。

[25]Saloni Dattani, Fiona Spooner, Hannah Ritchie and Max Roser,Child and Infant Mortality,https://ourworldindata.org/child-mortality。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