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方婷未来两个月的“卧室”,刚好在学校保安室的楼上。有风吹进来,阳光一并钻入,间隔着还能听到学校旁边农房里哞哞的牛叫。她觉得这是难得属于她找寻身心的好归处。
一个毅然决然的乡村约定
吕方婷在上海某高校攻读图书馆学博士。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姑娘,比起乡土情结, 大城市与她的联结更为紧密。下到金源乡之前, 她刚染了一头明艳的绿发,看了周杰伦的演唱会。
10月16日的一通电话,她当机立断订好去昆明的机票,第二天就投身寻甸漫山遍野的青绿里,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乡村学校在地生活。
她第一次去金源乡,从寻甸县搭网约车,行驶了一个半小时,其中近四十分钟是蜿蜒的山路。映入眼帘的青翠田垄,是和沪上截然不同的景致。
方婷开始期待,金源乡中心小学究竟是什么样子。
来乡村小学担任在地志愿者,方婷的初心有二,一是图书馆学专业出身,她希望发挥所学,扎根田野一线推广阅读;二是她内心有一份少与人言的理想主义,阅读或许可以成为推动教育公平、文化普惠的桥梁之一。
金源乡的水稻在昆明市里闻名,这里的米甜糯。但让方婷奇怪的是,孩子们的个头相比城市,像是等比例缩小了。因为学校背靠金源乡海拔最高的山,方婷每天的日常就是和孩子们一起爬坡。爬坡洗漱,爬坡上课,爬坡吃饭。一个月的山村生活,她在和孩子们一起爬坡的岁月里,自嘲皮肤黑了,肺活量也强了不少。
坐落于山谷中的金源乡中心小学
“我希望下一个老师和你一样温柔”
当今社会讲求实用,似乎想到图书馆学,出路有局限。但方婷介绍自己的专业时,却仿佛春风拂面,字里行间藏着的,是终身与书为伴的自得与窃喜。
金源乡的学生涵盖一至六年级,孩子们从一年级,就要开始习惯住校的生活。方婷此次行程,肩负着全校二十二个班的阅读课程。孩子们每周一堂阅读桥课。华东师范大学的大学生志愿者通过一根网线,完成这场跨越几千公里的乡村授课。方婷要做的,是确保每堂来之不易的课程进展顺利。
同学们远程与志愿者互动
课前检查设备,课中维持秩序,课后跟进反馈……她事无巨细地参与进来,俨然成了阅读课的大管家。顺理成章的,她成了全校孩子熟悉的面孔。走在路上,便会有孩子围过来,或是喜人地撒娇,或是调皮地打闹,或仅仅是羞怯地讲讲心里话。方婷身上有天然的亲和力,孩子们围得里三层外三层,她还可以不急不慢的接过每句热忱的询问。
有个透着蛮劲儿的小男孩,很喜欢黏着方婷。方婷说,这个男孩未来的梦想是做个科学家。那个红衣服的姑娘,要再腼腆些,她曾在课间向方婷问了一个问题,得到答案后沉思了片刻,又补充了一句期待。
“你什么时候走?”
……
“我希望下一个陪我们阅读的老师像你一样温柔。”
图书馆学博士的真才实学
“逃离”在金源乡从来不是忌讳。学校的乡村教师普遍是70后80后。“留不住年轻教师,他们迟早都要考回县里的。”一位已在金源乡中心小学工作十多年的英语老师感慨道。学校缺少新鲜的血液注入,教师的工作任务繁重,种种现状直接导致了繁重的升学压力。这里的孩子大约只有前20名有机会进到县城读寻甸一中。大山里的升学困境已然明显,阅读这件事自然排在末尾。
方婷观察到,学校每个班级的图书角建设情况不一,由于师资力量有限,虽然捐赠书目够多,但科普类书籍多,文学类书籍少。学校缺乏人力进行彻底的书籍分类,多数图书不适宜对应年级的同学阅读,孩子们读书也就无从下手。
方婷从小到大所在的学校、社区图书馆配套设施都是齐全的。“孩子拥有走进图书馆或者走出来的自由选择权。”她观察到金源乡的孩子同样不乏阅读的意愿,他们也希望有选择权,“我们大人要做的是提供给他们这一秩序与氛围。即能有更多的书可被自主选择。”
学校阅览室本来就建筑崭新,装潢充溢着童心,高低错落的书架点缀着,只是缺少一个让它流动起来的人。面对学校阅览室这一自由而无序的空间,方婷让渡了自己的夜晚时间。
方婷布置的阅览室
她和负责老师一起跑到学校图书室,选取了部分适宜的图书,将学校的阅览室充分利用了起来。以书展的形式,方婷对书本做好简单分类,注音类、科普类、文学类等孩子更感兴趣的书,被放置于阅览室桌上,通过直截了当的封面、书名和书中图片,降低了低年级同学们选择书籍的门槛。
此外,方婷创建了一套自己的阅览室运营方法论,制定了一套带拼音版的借还书规则:
“每天晚上6:00-6:30,是全校孩子的选书时间;6:30-7:00是他们的读书时间。”
“需要和老师及学生多次强调,这半个小时是自主阅读的时间。孩子们们可以提出异议保证阅读时间,除非特殊情况。
“阅览室每天晚上都会准时打开,孩子们自己在表格里填借阅的书名,借还的时间,以及自己的班级和姓名。”
每天晚上,方婷会邀请一个班的学生来到阅览室与她共读。这天晚上刚好是四年级三班。早早的,孩子们就挤了进来,这儿一个那儿一个的自由选书。方婷放权给孩子们,她做的只是引导,以及提供支持。
金源乡的天色暗下来,阅读铃声打响。学生们三三两两围坐一团。方婷打开电脑上的网易云歌单,悠扬的提琴声飘荡到整个房间。她在墙角,也随性拿起一本书,陪着孩子翻阅起来。孩子们难得的安静了,夹杂着感冒好不久鼻涕抽泣的声音,初冬晚间的阅览室,被翻页声、提琴声占领。这个凭空营造的氛围让局外人着迷。方婷偶尔也会抬起头,观察孩子的阅读情况,提醒他们正确的阅读行为。
在最后的五分钟,她邀请了三两个孩子分享自己读的书,并再次讲解阅览室借还书的规则,意在加深他们的印象。孩子们
大多数读的不够尽兴,像一群蜜蜂一样簇拥到借书角,又被方婷指挥着排成一小队,等待着填写阅读借阅册。不想借书的,方婷则敦促着回班里尽快准备上晚自习。
平等的尊重与关怀
通过阅读,回应乡村孩子们对于自由、平等和多元价值的诉求,方婷陪伴多阅做到了。
多阅清楚,社会经济领域的平等是一道特别困难的考题,它会辐射和影响到政治、精神、文化各个领域。对于大山的孩子来说尤甚。方婷帮助多阅在金源乡搭建了一个“阅读乡”,让人不禁想起美国学者德沃金有关平等的两个原则——“平等的尊重、平等的关怀”。
人的起点和终点难以做到“平均主义”,我们能做的就是平等地尊重每个孩子自愿选择的生活目标和偏好,同时积极地面对现实的真相,为实现孩子有关阅读的生活理想提供平等的资源。
年末,方婷的在地志愿者生活就将结束。在回到都市之前,她开始担心,搭建不易的阅览室是否可以继续运转下去,孩子们阅读的兴趣能否打破环境论,成为一种终身的习惯……
多阅公益真诚地、热切地期望有更多的相信阅读可以为孩子们带来改变的在地志愿者们,与我们牵手,并肩为孩子们营造书香童年。
如果你热爱阅读和分享
带领孩子们探索书中世界
为推动乡村教育发展贡献力量
“多阅阅读桥”在地志愿者
欢迎你的加入!
一本书,连接你和天真可爱的学生
一学期,陪伴学生完成阅读课学习
一次志愿活动,让你和孩子共同成长
扫描下面二维码报名
如果有任何疑问,可以拨打电话或添加微信18601701586(周老师),并在备注信息中注明“2023云南在地志愿者+真实姓名”。如通过筛选,工作人员将进一步与你确认在地工作细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