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 | 从气候灾民到气候救星,菲律宾需要可再生能源人才
来源:NGO观察
作者:张玮
2023-11-10
592
收录于合集 NGO气候行动
领域 环境保护



“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中国通过推动与“一带一路”国家的绿色人才储备,为相关国家注入绿色能量,提供绿色机遇。在“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从气候灾民到气候救星——菲律宾可再生能源新一代留学项目”开辟了“一带一路”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中国让我有机会实现我的梦想”


6月,炎炎烈日下,三名18岁菲律宾女孩聚在新怡诗夏省一个偏远村庄的乡村公交站旁共用一部手机,通过线上网课学习基础中文知识,这里是全村手机通讯信号最稳定的地方。她们努力通过中文考试,参加由中国甘肃省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提供的为期三年的奖学金项目。尽管气温过高,条件恶劣,但她们的学习热情不减,专注在网课老师对中文拼音和语法的讲解上。对于她们而言,抓住机会前往中国将有可能帮助她们实现梦想。


女孩们均来自贫困家庭,缺乏电子设备,上网条件不佳,但在校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其中一名学生卢晨星(Geraldine Palma Lucero)以学校一等生身份毕业。她们申请参加的项目名为“从气候灾民到气候救星——菲律宾可再生能源新一代留学项目”,由菲律宾环保机构“亚洲气候行动者组织”从中协调,选拔值得培养但家境贫困的菲律宾高中毕业生来华学习可再生能源专业,在华学习期间由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提供奖学金、生活补贴和食宿。项目旨在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伙伴国家加强绿色人才储备,共同推进气候解决方案。


菲律宾是排名靠前的气候脆弱国家,是近20年来累计受极端天气事件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这意味着菲律宾是全球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和高影响区,气候风险极高。菲律宾平均每年遭受20余次台风袭击,海平面上升幅度约为全球平均水平的2倍,作为国家经济支柱的农业频繁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




项目最终选拔了18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来华访学,其中4名学生来自受台风“海燕”袭击受灾最为惨重的地区莱特省。“海燕”是世界上有记录以来最强的台风之一,2013年11月登陆菲律宾,造成6000多人死亡,1400多万人受灾,损失达140亿美元。李和娜(Princess Joy Estrella Agnila)来自莱特省的塔克洛班市(Tacloban),这里正是“海燕”登陆的第一站,她这样描述10年前的那一场灾难:“我们的屋顶被掀翻,没有地方住,也没有钱买任何东西,那真是一段非常困难的时期。”


由此,李和娜内心升起为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做出贡献的梦想。但是这个十口之家非常贫困,不足以支付李和娜的大学学费,现实扑灭了理想,其原本计划毕业后打工赚钱供养弟弟妹妹。被选拔进入该项目后,李和娜非常兴奋地说:“中国让我有机会实现我的梦想。我对这一机会充满感恩。我们想做的不仅是完成三年的学习,而是改变现状,应对气候危机。”


9月11日,15名通过汉语测试的菲律宾学生,先期聚集马尼拉机场,其中携带资金最多的不足七百元,带着父母老师的祝福,满怀对未来的憧憬,启程希望之途。


“菲律宾需要可再生能源人才”


近年来,菲律宾政府加大了对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支持力度,为中国与菲律宾合作共建绿色“一带一路”打下基础。


菲律宾国内缺乏化石燃料,这使得国家供电严重依赖进口煤炭和石油,构成了发电不稳定且电价居高不下的部分原因。马兰帕亚(Malampaya)气田作为菲律宾最大的天然气田,预计在2027年枯竭,进一步加大了菲律宾面临的能源危机威胁及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迫切性。


与此同时,菲律宾地处东南亚和太平洋火环带,具有大量的太阳能、风能和地热能资源。此外,菲律宾还拥有丰富的水能和生物质能,是可再生能源宝地。菲律宾政府近年来越来越重视对可再生能源的支持举措。根据全球能源监测(GEM)的数据显示,菲律宾在太阳能和风能联合发电方面在东南亚位居第二。菲律宾能源部在2021年再次修订的《2020-2040年菲律宾能源计划》(Philippine Energy Plan 2020-2040)中制定了可再生能源发展目标,即到2030年该国能源结构中35% 的份额将来自可再生能源,到2050年该国能源结构中50%的份额将来自可再生能源。


学生潘杰(Janzenne Jay Tangunan Pantaleaon)在听菲律宾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Rodrigo Duterte)关于可再生能源的演讲时,脑海里埋下学习可再生能源专业的种子。他的母亲塞斯(Cess Tanguan)非常感激中国为普通家庭的孩子提供继续学业的机会,希望儿子通过来华访学,学习新能源知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培养独立人格,成长为相关人才。


学生罗玫(Josie Mae Roda)的老师Aldim Roda表示,可再生能源是一个快速发展的行业,菲律宾对具有该领域专业知识的人才的需求很高。通过接受可再生能源方面的教育,罗枚将有可能为全球环境目标做出贡献。


高天(Oscar Sanchez Gabriel Jr.)是“亚洲气候行动者组织”的菲律宾项目协调人,以前曾是大学教师,深信教育的力量。他说:“如果说贫穷是一场社会痼疾,那教育就是最有效力的那剂良药。如果说菲律宾的气候脆弱性和我们的地理位置息息相关,而且因为温室气体的排放日益严重,那可再生能源的人才培养就是为菲律宾的可持续未来做出的最有效的亡羊补牢但为时未晚的努力。”




“中国人很好,北京美丽动人”


9月13日,风和日丽,学生们在菲律宾大使馆拜访了菲律宾驻华大使吉米·弗古律斯(Jaime Florcruz)。吉米·弗古律斯与学生们亲切地拉起家常,并用自己在中国留学的亲身经历激励菲律宾学生扩展自身眼界,认真学习汉语,融入中国文化,珍惜留学机会。吉米·弗古律斯借用鲁迅先生的“俯首甘为孺子牛”表达了对学生们的殷切希望,希望学生们努力学习中国世界一流的可再生能源知识与技术,促进菲律宾能源依赖问题的解决。学生卢晨星对大使的真切支持表示感谢,“大使的经历激励我们在华留学期间更加努力学习,大使馆的支持也将助力我们安心专注学业轻装前行”。


学生们还体会了北京深厚的历史积淀、开放的城市氛围与整洁有序的城市环境。逗留北京期间,菲律宾学生爬了气魄雄伟的万里长城,游览了富有风情、游人如织的南锣鼓巷,参观了代表着中国包容大气的国家形象的建筑——鸟巢与水立方,品尝了富有北京特色的美食佳肴。




望着四周随处可见的太阳能光伏板和奔驰而过的电动汽车,学生孔阳(Rojan Quinao Comota)禁不住感慨:“北京环境太好了,既先进又绿色。高楼大厦鳞次栉比,到处都是树,空气很好。”这更增强了孔阳通过学习可再生能源知识,改善菲律宾环境的动力。罗玫表达说:“中国人很好,都对我很亲和。北京非常美丽动人,万里长城诉说着悠久的历史故事,我会在中国开启我的追梦之旅。”


“飞的更高啊,飞的更高啊,蝴蝶”,学生们在长城上动情得唱着流行歌曲Paro Paro G,表达着他们对中国的感谢,畅想着美好的未来。


“我会像爬长城一样脚踏实地学习”


9月18日,菲律宾学生们在酒泉职业技术学院正式开启了为期三年的学习之旅。


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的可再生能源专业在全国职业大专学校中名列前茅。该学校是学生们学习可再生能源基础知识并接触实践的绝佳地点。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立足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形成了一批以风力发电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学院的新能源教师团队被教育部评定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获得了多项突出荣誉。此外,酒泉职业技术学院还建成了甘肃省太阳能发电系统工程重点实验室、光电应用行业技术中心和新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科技研发平台。


学院新能源技术团队的李亮老师介绍道,学校为菲律宾学生量身定制了培养计划,以绿色低碳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重点培养汉语能力和新能源专业能力。除了学习知识,学生还有机会进入酒泉周边的众多可再生能源发电基地实习,以进一步掌握相关技术操作。


学校易志军校长介绍说:“近年来,学校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的办学格局,展开了多项‘一带一路’教学合作与职业培养的项目。菲律宾学生的到来将进一步密切学院与菲律宾相关人才的的合作交流机制,丰富学校的对外教育经验,加强一带一路绿色人才的储备。”


卢晨星为自己制定了三年的学习计划,包括快速提高汉语的时间表、规律的生活作息和丰富可再生能源知识的学习方法。罗玫说:“我会像攀爬长城一样一步一个脚印地学习,努力成为可再生能源工程师,推动菲律宾建成环境友好兼具气候韧性的国家。”


孔阳的老师莱拉·品松(Leyza Pinzon)激动地表示:“孔阳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学习热情和掌握知识的能力。通过为其提供教育,我确信他将实现梦想,并为社会做出贡献。”


该项目发起人之一和直接促成者王晓军表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的投资生产和研发国家,整整十年的“一带一路”已经延伸到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和人才合作也将是铺设绿色“一带一路”的核心组成。同时,酒泉是中国最早的可再生能源基地之一,还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没有哪个地方比这里更适合作为绿色“一带一路”的新起点了。“我们期待和更多开设了新能源课程的高校合作,将更多像菲律宾这样的气候脆弱国家的新生代送到中国,和他们的中国同学一起成长为全球可持续未来的建设者,而不再是被动的气候灾难受害者。”


“绿色”是一带一路的底色。推进共建“一带一路”绿色发展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载体。国家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中曾指示,中国将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


在“一带一路”十周年之际回顾过往,中国不断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绿色丝绸之路政策制度、顶层设计、国际合作与具体实践等各个领域的各个方面。10年间,中国先后与90多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建立政府间能源合作机制,建设了一大批能源基础设施,贡献了全球70%以上的光伏产能和60%的风电产能,有力促进了全球可再生能源成本下降。


“从气候灾民到气候救星——菲律宾可再生能源新一代留学项目”将进一步深化中国人民与菲律宾人民的友谊,促进国际教育合作与民间文化交流,推动气候变化的全球应对效力。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