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2016年起,亚洲象开始频频出现在云南大树脚村。最初来村子里的大象仅为十多头,到现在,已经达到了惊人的五十多头。“今年又有小象出生了。”村民李大哥表示。
大象在村民的茶田里“漫步” 图源:张乘睿
亚洲象是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近年来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种群数量的增加,亚洲象的活动范围开始与人类居住区产生交集。
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大象进入大树脚村,人象冲突问题频发。“(大象)不止吃芒果,只要是人种的都吃。芭蕉树、香蕉树,什么都给它吃光光。”大树脚村村民刘叔叔说道。
除了破坏村民辛苦劳动的成果,野象出没也为村民的人身安全带来了一定的威胁。当提到对大象的看法时,多数村民都表示会“感到害怕”:“一有什么动静就会害怕!都是大象搞的。”李阿姨激动地说道。
考虑到象群出没为村民带来的损失,当地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政策来缓解人象冲突。
事前预防
为了保护村民和大象的安全,预防人象冲突事件的发生,政府在村子里设置了监象员,协助当地百姓防范大象。
监象员的主要任务就是监测亚洲象的动态,并将其出没情况及时反映给村民。“大象来之前,看大象的人(监象员)就会在微信群里通知,我们就会看到。”村民李爷爷表示。
而监测野生亚洲象并不容易,甚至需要冒险。
“有一次我和同伴在跟一头独象,那头象突然就进了树林。我们用无人机找它,但是没有看到。然后我的同伴就一个人出去找了。”监象员马大哥回忆道,“后来,我突然抬起头看了一下,发现象已经离我很近了。当时它还没看到我,所以我马上就跳起来跑掉了。”作为监象员,这样的紧急事件时有发生。
监象员还负责向村民进行宣传教育,主要内容包括野生动物保护和以及亚洲象安全防范知识。大树脚村监象员马大哥说:“我们经常告诉村民,每天起来要先看一下预警信息,不要盲目地出去。”
除了监象员,2020年引进的监测预警系统的推广也让村民能够及时了解大象的活动位置。
经过几年的迭代升级,如今的监测预警系统已经比较完善。监象员将相关信息实时上传至平台后,村民打开软件就能看到大象与自己的距离,以及象群的移动方向。
预警平台界面 图源:远行客Explorer
如此一来,村民就可以很方便地了解大象的活动情况,及时做好应对准备,避免人象遭遇,从而减少损失和伤亡。当说到监测预警系统对村民的帮助时,马大哥自豪地说:“(它的作用)很大,没有这个的话可能要‘出事’。”
预警信息也会同步到村民微信群里 图源:远行客Explorer
最后,为了保障村民的人身安全,当地政府还为村民安装了防范设施。
去年,政府为村中某个寨子安装了电围栏。电围栏是一种防象工具,它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放电,从而达到“威慑大象却不伤害大象”的目的。在未来,相关政策也会到更多村寨落地。“政府一般是先围比较危险紧急的地方。这个寨子比较危险,大象会从各个地方进来,所以政府还是先考虑他们。”某位村干部介绍道。
亚洲象监测塔也是去年建成的设施。在人象共存的村庄中,它有两个作用:一是为监象员的监测工作提供便利,二是当村民在野外遭遇野生亚洲象时,爬上去紧急避险。
亚洲象监测塔 图源:普洱发布
事后补偿
上世纪90年代起,西双版纳已经开展了针对亚洲象肇事的补偿工作。那时的补偿由政府直接提供,但当时的补偿数额很低。例如,每一斤谷子补偿一角钱,每一头水牛补偿250元,每公斤稻谷补偿0.5元。
到2010年,西双版纳开始实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保险(下称”野责险”)的试点工作。针对野生亚洲象对当地公众造成的财产损失和人身伤害,西双版纳政府与保险公司协商后决定,由政府投保,以商业保险的方式为公众理赔。
简单来说,野责险是一种“大象‘闯祸’,政府买单,保险公司理赔,群众受益”的保险模式。这种模式能够更加可持续地为村民提供补偿,同时也缓解了政府面对巨额补偿的压力,收获了村民的好评。
近年来,亚洲象肇事的补偿金额也在提高。据悉,2010年野责险政策投入使用一年后,保险公司累计赔偿金额为3000万元。而截至2021年9月,西双版纳亚洲象公众责任险实际赔付金额已达1.4亿元,成为了调和人象关系的重要一环。
“在西双版纳区域,当地居民已经对大象展示出非常大的容忍与包容,我想补偿机制也是背后一个重要的原因。”动物学博士、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说道。
定损员正在勘测实际土地受损面积图源:百度
象群最初进入大树脚村时,政府就引入了野责险,为村民的损失提供了补偿。
它的运行模式非常简单。当村民的房屋设施、庄稼农田遭到大象的破坏,可以第一时间联系村子里的定损员。接着定损员会前去村民家中确认象损情况,然后将相关信息上报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审核后,就会把补偿款项打到村民的账户上。
在大树脚村,不论是被大象一扫而空的玉米、被踩坏的茶,还是被损坏的房屋,村民都可以申请保险理赔,从而获得相对应的补偿。 “以前大象进来(进村)就吃,也没有什么补偿嘛,反正损坏就损坏掉了。但是现在他还是会有补偿,而且(补偿金额)一年一年在往上(涨)。”某位村干部说道。
挑战与未来
目前,政府已经通过完善补偿机制和防象措施来减少村民的损失和伤害,但要缓解人象冲突仍面临一些挑战。
一方面,一些村民对保险政策不太满意。
首先,不少人表示保险补偿的周期时快时慢。某位村民透露,尽管今年的玉米补偿涨到了每亩一千多元,但上一次的补偿款还没下来。“(补偿赔付的速度)有时候快,有时候慢。”这位村民说道。
村庄饭店里贴着的野责险海报 图源:沈婷
而且,部分政策仍未被村民很好地了解。比如,很多村民并不清楚亚洲象监测塔有紧急避险的作用:“我一开始就不知道(亚洲象监测塔)具体是怎么用的,我看他们只是在那里盖了个高高的小房子。之前也很少有村民知道这是用来做什么的。”某村干部表示。
防象电围栏也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哎呀,这个电围栏没有用,象还是会进来。”某李姓村民说道。在大树脚村某寨,去年安装的电围栏已经有多处传导线脱落,而且很多路段的杂草长时间未得到清理,已经接触到了传导线,这会影响电围栏的放电效果。
同时,资金的缺乏也是政策执行的一大挑战。
监象工作中无人机的使用频率很高,所以经常出故障。“我们这里天气变化比较大,经常遇到下雨、起雾。如果无人机起飞过程中下雨你收不回来,就会容易短路、损毁。”马大哥说道,“而且我们飞(无人机)的频率太高了。每天飞好几个小时,各方面磨损比较大。”
监象员马大哥坦言,由于亚洲象近几年才开始来到村子,所以县镇还未建立亚洲象保护的专项资金,物资(比如无人机的专用电池)下发的时间也不固定。
监象员操控无人机观象 图源:李奕诚
另一方面,目前多数政策更重视“堵”,而缺乏“疏”。“事后赔钱可能能够弥补当地居民的损失,而监测和报警机制,能够在大象游荡的时候,减少人象狭路相逢、激怒大象的几率。但遗憾的是,这些机制看起来都不是能够扭转问题的根本,无论如何,栖息地才是一切的根本。”王放老师说道。
野象保护专家、山一自然创始人赵怀东老师介绍,西双版纳目前正在尝试提升野外栖息地对大象的吸引力,比如建设食物源基地、人工硝塘等。而在大树脚村,这些措施还未得到引入和落地。
西双版纳莲花塘食物源基地 图源:纪录片《何以为家:大象与我》
只要大象还在村民的田地中里游荡,人象冲突问题就很难得到缓解。缓解人象冲突的办法终究还是人象分离,各过各的生活。只“堵”不“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着政策推出的时间越来越长,许多村民给出了自己的反馈和建议。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相关政策能够更好地在保护亚洲象的基础上解决村民的问题,搭建更有效的防护机制,创造一个人象和谐共处的环境。
参考资料:
1. https://www.xsbn.gov.cn/lfw/84137.news.detail.dhtml?news_id=2862470
2. https://mo.mbd.baidu.com/r/12D6O7BT6Qo?f=cp&u=9a2570f0f79f3490
4. https://news.sina.cn/gn/2021-06-29/detail-ikqcfnca4019541.d.html
5.http://finance.ce.cn/insurance1/scrollnews/202106/16/t20210616_36646338.shtml
6. https://news.sina.cn/sa/2009-07-28/detail-ikknscsk5028656.d.html?from=wap
7. https://www.guancha.cn/WangFang/2021_06_05_593273_2.s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