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气候变化风险加剧,适应气候变化需求迫切
来源:可持续发展经济导刊
作者:何霄嘉
2023-09-14
395
收录于合集 NGO气候行动
领域 环境保护



从古埃及的十大灾难到大唐由盛转衰,从楼兰古国的消失到玛雅文明的衰落,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兴衰密切相关。从全球范围来看,气候变化问题已成为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


今年入夏以来,我国高温、暴雨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气候变化带来的损失和风险还在不断加剧。适应气候变化是降低气候风险的有效措施,已经成为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气候变化风险和损失不断加剧


1.气候变化引起的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对全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威胁日渐严峻。全球气候变化,尤其是频繁的热浪、干旱和洪水等极端事件,对于生态系统结构、物种地理范围、水与粮食、健康与生计、城市基础设施等产生了广泛的不利影响。全球33亿~36亿人生活在气候变化高脆弱区,物种中50%正在向极地和高海拔迁移,1/4的自然土地面临着更长的火灾季节,一半的人口面临着严重缺水问题(IPCC,2022)。


1970年至2021年,极端天气、气候和水事件引起的灾害达到11778个,造成超过200万人死亡,经济损失达4.3万亿美元(WMO,2023)。以高温热浪为例,过去20年极端高温事件数量增加了232%(UNDRR,2020)。2022年欧洲经历了“史上最热夏天”,有近6.2万人死于与高温有关的疾病(Ballester et al., 2023)。


而今年入夏以来,欧洲、北美洲、亚洲等多个区域高温纪录又被刷新,这种情况给人体健康、工农业生产和经济活动带来严重冲击。墨西哥阿孔奇镇最高温度达49℃;美国高温天气影响到约6600万人;法国2/3的地下水低于正常水位,部分地区还出现森林火灾;韩国全国180个区域中128个区域发布酷暑预警;泰国的糖产量出现了7%~10%的减产。7月6日,全球平均气温为17.23℃,或将成为12.5万年以来“地球最热的一天”,而2023年将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我国遭受气候变化损失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本世纪以来,我国因气象灾害导致的直接经济损失年均超过3000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年均接近1%(中国气象局,2022),是同期全球平均水平的4倍多。暴雨是我国近年频发的极端气候事件,给受灾地区造成了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和基础设施破坏。


以京津冀地区极端强降水事件为例:2012年7月21—22日,北京、天津及河北出现区域性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北京平均降水量达190.3毫米。受强降水影响,京津冀多地出现严重城市内涝、山洪、地质灾害,826.9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52.5亿元。


2016年7月18—20日,华北、黄淮地区出现年内最强暴雨过程,局地降水量为300~700毫米。受强降水过程影响,全国15个省份2200多万人受灾,直接经济损失930多亿元。


2023年7月29日20时至8月2日,受台风“杜苏芮”影响,京津冀地区出现一轮历史罕见极端暴雨过程,北京市平均降雨量331毫米,单站降雨量突破历史极值,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有3个点位,700毫米以上的达51个点位。近129万人受灾,房屋倒塌5.9万间,严重损坏房屋14.7万间,农作物受灾面积22.5万亩。


截至8月8日24时,北京因灾遇难33人,18人失踪。截至8月10日,河北省388.86万人遭受洪涝灾害,农作物受灾面积31.97万公顷,倒塌房屋4.09万间,灾区交通、电力、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受损严重,全省直接经济损失958.11亿元。


3.未来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和损失会不断加剧,亟须采取适应气候变化措施。即使各国提出的减排目标完全实现,全球范围内温升仍是必然趋势。如果不采取适应措施,气候损失将继续扩大。


如果全球温升1.5℃,将不可避免地加剧多种气候灾害,并对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带来多重风险,其中127种属于关键风险,可以归纳为低海拔沿岸、陆地和海洋生态系统、关键基础设施、生活标准、粮食安全、水安全、和平和迁移性等八大类(IPCC,2022)。


即使温升控制在1.5℃至2℃范围内,仍将有6个“气候临界点”(Tipping point)将被突破,包括格陵兰岛和南极西部冰盖崩塌、低纬度珊瑚礁死亡和大范围的突然永久冻土解冻。这些临界点变化将引发诸多系统效应,比如物理气候与生态系统级联效应急速增强并放大,进而给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带来不可逆的巨大损失(O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