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丨张晓青: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来源:复恩法律
作者:张晓青
2023-07-21
463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与中国慈善联合会特别举办的中国慈善联合会“善客沙龙”暨第四届复恩社会组织合规沙龙 “慈善事业专业发展: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专场 已于6月9日成功举办。


本篇我们将给大家分享来自 中国慈善联合会 副秘书长 张晓青 的演讲。



慈善组织公信力建设



中国慈善联合会 副秘书长 张晓青 


大家好,非常高兴参加本次沙龙。


今天我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对公信力的理解。

所谓公信力,顾名思义就是赢得公众信任的能力。讨论公信力,首先要看我们社会组织的公信力来源在哪里。我认为,构成社会组织的公信力的来源是多元而复杂的:


一是来源于政府部门的信任,如很多具有公开募捐资格的基金会,其业务主管单位给予了很多的指导和支持;


二是来源于明星名人的支持,比如明星代言公益项目、明星名人设立的慈善组织等;


三是来源于亲朋好友的“朋友圈”转发推荐,如大病求助平台的救助项目;


四是来源于社会公众对于真实迫切、打动人心的受益人个案的关注,如各种大病救助类项目等;


可以看出,慈善项目的公信力来源往往不在于慈善组织本身,而在于慈善组织背后的支撑力量,以此形成的公信力相对比较脆弱,一旦形成舆情,慈善组织经常由于压力巨大、经验不足而应对失据,导致负面舆情快速蔓延,进而影响到政府部门、明星名人的公信力,最终伤害慈善事业本身。因此,社会组织的公信力的目标在于社会组织的主体性建设,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组织主动加强自身建设,让优秀项目脱颖而出,让政府部门有力监管,让社会公众有据可依,整体提升慈善组织公信力。

接下来谈一下公信力的构成。信息的公开透明非常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途径。我认为我们社会组织的公信力建设有四个圈层,就像地球一样,有内核、外核、地标、大气层等等,构成我们蓝色的星球。


首先是内核,也就是第一圈层,是组织内部治理的规范有序。包括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机构章程,遵守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等等,同样还有坚持党建引领和优化内部治理,这是我们行稳致远的基础和前提。

第二圈层是组织业务活动的专业有效。社会组织的财产是社会公共财产,慈善组织不仅仅是捐赠财产的搬运工,而应该是社会财富的转化者和社会问题的解决者,这是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因此慈善组织要提升业务能力,一是需要提升社会问题的调研和发掘能力,需要我们扎根社区,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急难愁盼,从而设计出好的慈善项目;二是需要严谨专业的运作,将慈善资金、物资转化为专业服务,最大效率递送到受益人或受益地区;三是需要严格细致的监督管理,特别是做好资金监管、人员监管,以实现节约成本,提质增效,规避风险。

第三圈层是组织信息的公开透明。
民政部门高度重视慈善组织的信息公开,《慈善组织有信息公开办法》规定的非常详细,而且还建立了统一的信息平台《慈善中国》,为慈善组织信息公开提供了法规依据和便利工具。但实际来看,还是有部分慈善组织没有填报或填报不完整、不准确、不及时,这就需要慈善组织高度重视这项工作,依法依规,真实完整,全面及时地公布信息,这是赢得社会公信力,避免舆情风险最为有效的途径。

第四圈层是组织文化的建立培育。每一个慈善组织都是不同的,都应该有独特的风格和气质。良好的慈善组织应该是具有文化特质的组织,一方面可以通过规范员工行为、优化项目流程,解决社会问题,建立专业高素质团队,培育、形成机构的组织文化;另一方面,借助慈善项目和慈善活动,积极向捐赠人、受益人以及社会公众弘扬人人可为、人人能为的慈善文化,从而建立起慈善组织的辨识度、知名度、美誉度,形成慈善组织的公信力。

如果以人的肌体来比喻慈善组织的公信力,那么骨骼就是内部治理,肌肉就是项目运作,血脉就是慈善财产的管理使用,信息公开是组织对外的形象,也就是衣着服饰,而组织文化就是机构整体的气质,要想获得社会的认可,提升自身综合能力,做到强身健体、强基固本才是公信力建设的核心工作。



公信力建设与今天的会议主题,即数据安全和信息保护密切相关。慈善事业、慈善组织的公信力受到质疑,不少情况就是没有尊重捐赠人、受益人的意愿,没有有效保护捐赠人、受益人的隐私。社会组织,特别是成立时间较长,资金和业务较多的组织,有着大量的数据,涉及到大额捐赠人、小额捐赠人、网络捐赠人,涉及到不同类别,数量巨大,遭遇困境的受益人。这些信息一旦全部泄露或者未经许可流传到网络上,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慈善组织的制度建设和内部治理也会被质疑,慈善组织的公信力也就无从谈起。


因此,慈善组织需要准确、翔实、全面的高质量数据,更需要认真、严谨、专业的高质量保护。


这就需要慈善组织建立正确的数据保护观念,熟悉相关政策法规,全面整理现有数据,进一步优化数据收集、筛选、分类、存档、保护、利用等流程,同时引入信息化技术,当业务主管单位、登记机关实施监管时,捐赠人、受益人查询时,社会公众、媒体需要获取信息时,出现重大舆情社会质疑时,能够第一时间快速反应,找到对应档案,获得真实数据,做到及时回应、快速处置,避免更大风险,最大限度实现对组织公信力的维护。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