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什么来送我?就用木卡姆吧……”
我的萨塔尔琴以生命的纽带为弦,
它能慰藉不幸者,予其悲怆与凄婉。
我深深投入于木卡姆使之萦回于心,
若耽于爱的憧憬即弹奏于伊人尊前……”
这是十二木卡姆序曲的开篇。
木卡姆是维吾尔族传统的集歌舞乐的综合艺术形式,主要分为十二木卡姆,刀郎木卡姆,吐鲁番木卡姆,哈密木卡姆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由16世纪叶尔羌汗国王后阿曼尼莎汗整理的十二木卡姆。
阿曼尼莎汗画像 图源:网络
十二木卡姆大多流传于新疆喀什、和田、莎车、库车等地,总共有12部大型套曲。每套木卡姆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琼乃额曼,又称大曲,大多以民间故事为背景;第二部分达斯坦,为叙事诗歌,大多歌颂爱情;第三部分麦西热甫,是既舞又歌的乐舞形式。也有艺术家认为十二木卡姆应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为5-8分钟不等的序曲。序曲包含了后面三个部分琼乃额曼、达斯坦和麦西热甫的内容。
每一套木卡姆有20到30首乐曲,演奏一套木卡姆大约需要2小时左右。十二套完整地演奏下来,时长高达20多个小时。
夜市里的麦西热甫,人们随着音乐起舞
过去,十二木卡姆一直在民间通过口传听授的方式流传,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过程中,演唱者越来越少,一度濒临失传。上世纪50年代,能够完整演唱十二木卡姆的只有一位名叫吐尔地·阿洪的老艺人。
时任新疆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赛福鼎·艾则孜在前往北京时,向周恩来总理汇报了木卡姆传承堪忧的情况,希望国家能够支持十二木卡姆的保护工作。后经过周总理协调,成立以万桐书为组长的十二木卡姆整理工作组。
万桐书和他的团队将吐尔地老人完整演唱的十二木卡姆录音保存,又花费五年时间,在新疆走访上百位木卡姆艺人,以验证吐尔地·阿洪的唱词,并将十二木卡姆整理成谱,最终于1960年出版了《十二木卡姆乐谱总集》。
1976年至199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先后成立了木卡姆艺术小组和木卡姆研究办公室。多位前辈艺术家们继续进行着搜集、分类、恢复木卡姆旋律等工作,共整理了45种唱腔,加上吐尔地·阿洪留下的245种唱腔,总计290种唱腔。十二木卡姆得到重新整理后又在新疆人民广播电台进行了录制。之后,新疆音像出版社出版发行了十二木卡姆的录音磁带。
虽然,在各方努力下十二木卡姆的乐谱和唱词得以保存,但是学习并成为一名合格的木卡姆演奏者即能够完整地演奏和演唱仍然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国家级代表传承人玉苏普·托合提在采访中说道:“艺人(演奏)全都是靠自己。脑子要分成四部分,一部分弹音,一部分按琴弦,一部分唱,一部分想曲子。”
在演奏方面,对于认识乐谱的学习者来说,仍需要反复的听录音以便熟悉旋律,找到演奏的感觉。 “木卡姆神奇的地方在于,直接看谱子演奏是没有味道的。”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首席鼓手帕如克·多力坤说道。
而民间艺人学习木卡姆的过程更加充满挑战,因为大部分人不认识乐谱。民间的教学方式大多是老师弹唱示范,学生记忆练习。莎车县十二木卡姆民间艺术团的演奏艺人阿吾提指了指自己的头说到:“我就看着学,都装到这里了。我们不会乐谱。”
此外,十二木卡姆的乐律和节拍十分复杂,弹错一个音就有可能演奏成别的木卡姆,这导致学习者们要格外多次练习。
对于一些上了年纪的艺人来说,记忆力衰退让学习一段木卡姆花费的时间更长。一名76岁的老艺人表示:“小时候(开始学习木卡姆)的话比较好一点,现在咱们记住一个3分钟的曲子需要花15天。”
街头上演奏的民间艺人们 图源:远行客 Explorer
十二木卡姆不仅曲调复杂,唱词也不简单。十二木卡姆演唱的歌词除了维吾尔语还包含阿拉伯语、察合台语和波斯语,内容涵盖一些民间、古典诗歌。艺人们需要学习多种语言,并理解唱词的内容。
由于一套木卡姆的演奏时间很长,即使当时能够熟练地演唱一套木卡姆,艺人们也时常需要复习。新疆艺术剧院木卡姆艺术团的老艺术家多力坤·赛帕尔在谈到木卡姆的学习过程时说道:“学了一个木卡姆,再学了第二个木卡姆,第一个可能就忘了,所以要不停地练习才可以。”
即使学习木卡姆的过程非常困难,许多老艺人还是坚持克服。
多力坤·赛帕尔回忆当年学习十二木卡姆的情景时讲述道,由于50年代使用的是钢丝录音机记录吐尔地·阿洪的演唱,当时电压不稳导致录制的磁带节奏时快时慢。学习者们在听磁带时,需要反复播放,一句话要听上百遍,对照谱子一点一点分析。一套木卡姆大约需要3-6个月才能学完。
玉苏普·托合提回忆,他当年在学习木卡姆时常常会一晚上不停地听录音,慢慢学习,最终才能完整掌握。
老一辈的艺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学习十二木卡姆,也让十二木卡姆有了新的发展。十二木卡姆也有机会走出新疆,让更多人了解这门艺术。
1987年7月,受到英国广播公司BBC的邀请,包括多力坤·赛帕尔在内的8位艺术家前往英国伦敦,参加国际传统音乐节。这是十二木卡姆首次在海外演出,受到观众们的热烈欢迎,掌声不断。演出团队前后返场三次,最后在主办方的邀请下,艺术家们再次回到舞台演奏了《纳瓦》木卡姆的琼乃额曼片段,以回应观众们的热情。
次年10月,十二木卡姆又一次登上国际舞台。由国家民委组成的中国维吾尔族《木卡姆》艺术团参加了在香港举办的 “第十二届亚洲艺术节”。
老一辈的艺人们在努力学习和传播十二木卡姆,而十二木卡姆的接力传承也在各方的支持下进行着。
2005年,新疆维吾尔木卡姆入选联合国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后,莎车县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资金鼓励及支持十二木卡姆的发展并创建了莎车县木卡姆文化传承中心。
莎车县每年也会举办比赛以便更多人了解十二木卡姆,同时也给民间的木卡姆艺人一个展示的舞台。每次比赛都会从中选拔民间艺人。冬季农闲时,县里会组织大家在传承中心培训并给予补贴。
不仅如此,国家每年也会给不同级别的演奏艺人相对应的补贴。国家级代表传承人,每年可以获得2万元的补贴,自治区级代表传承人每年可获得4800元,地、县级传承人也可获得不同金额的补助。
与此同时,旅游业的发展也在促进十二木卡姆的传播和推广。从2022年开始,莎车县非遗博览园每天分别有两场十二木卡姆演出,每场大约1小时。部分表演能让游客们在舞台前的空地随着音乐跳舞,亲身感受这样的艺术形式。这样的演出也能为十二木卡姆民间艺术团的演奏者们带来额外收入。
游客们在观看十二木卡姆表演 图源:远行客 Explorer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轻一代对十二木卡姆的也有着不同的态度。
有的年轻人对木卡姆这种艺术形式并不感兴趣。相对于木卡姆,他们更喜爱新鲜的事物。一位23岁的莎车本地青年说:“不喜欢学那样的(木卡姆),我喜欢流行音乐。”
学习木卡姆很有难度,加上还要兼顾学业,这让部分年轻人望而却步。一位从小学习传统乐器都塔尔的女孩,在高中时期由于学习压力增加,加上她认为学习木卡姆的过程太过困难,最终选择放弃。
但也有的年轻人愿意主动了解和学习十二木卡姆,甚至不远万里前来学习。阿吾提有一位来自广东的徒弟,他们于19年相识。为了学习十二木卡姆,他每年都会回到莎车与当地艺术家们交流学习。他先花了半年时间学习维吾尔语,于19年底开始学习达普(手鼓),如今已经可以自己边打边唱。
十二木卡姆民间艺术团在莎车非遗博览园表演
除了民间自发的学习,相关艺术院校也在开设木卡姆专业,培养专业的艺人。目前,新疆艺术学院开办了木卡姆表演专业,目前已经招收了12届表演专业,8届木卡姆与麦西热甫研究专业生,总共培养了220名艺术人才。
十二木卡姆不仅保留了维吾尔族的传统,还体现着维吾尔族人民能歌善舞的天性,更表达了维吾尔族人民热情的性格。经过几十年的保护与传承,十二木卡姆已被越来越多人熟知。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各方的积极保护与推广之下,十二木卡姆一定能够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