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北京协作者举办“一小一老五社联动·我爱社区我爱家·东四社区公益嘉年华”活动,联动社区、社区社会组织、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等多方力量,服务社区儿童和老人,构建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的社区支持网络。
活动现场,北京协作者社会工作者带领大家参观协作者童缘,通过协作者20年儿童服务项目展,介绍协作者儿童服务项目和成效。此外,还为“春蕾女童志愿服务队”授旗,为愿意参与社区一小一老公益服务的辖区单位、志愿服务队、社会组织代表授牌;并开展包括公益市集、美食体验、亲子阅读体验、便民服务等内容的“社区公益嘉年华”体验活动。本文为“协作者”(Facilitators)创始人,北京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在活动中的发言内容,与大家分享。
今天来的有一些朋友是老朋友,有些是我们社区里的邻居,还有很多伙伴是第一次来,我给大家简要地结合刚刚播放的纪录片汇报一下。
为什么是社会工作机构
协作者是全国成立最早的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我们是2003年2月份成立的。当时北京成立了协作者,上海成立了乐群,我们一南一北两家机构早在2004年即开始联动,这些年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道路上持续探索。现在,协作者是在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主管的5A社会组织。除了在北京之外,我们的模式也推广到了南京、珠海、江西、青岛。
协作者为什么是一个民办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因为我们是以社会工作专业理念、理论和方法作为指引,以社会工作者为主体开展公益服务活动的。它跟一般的志愿服务活动最大的不同,在于强调“人在情境中”,无论儿童还是老人,我们都是生活在特定的环境当中,既包括微观的家庭环境,中观的社区环境,也包括宏观的社会环境,环境跟人的有效的互动会决定我们的生活质量。
因此,协作者的服务模式我们叫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一是服务创新,将理论与实际结合起来,创造性地为我们的儿童、老人提供专业服务;二是开展研究倡导,因为即使儿童和老人在能力、生活质量方面得到改善,但如果社区的环境、社会的环境不发生变化,还是不行的。比如说在协作者童缘里面,小朋友都很有礼貌,很懂得互助,结果出了童缘这个门,到社区里面看到大人随地吐痰,光着膀子骂人,这个也是不行的。协作者希望通过研究倡导开展公众教育,让社区能够更好地建立起针对儿童和老人友好的社区,并通过研究成果协助政府完善相关政策。三是将研究成果转化为专业支持,支持其他的社会组织的发展。协作者的专业支持是在服务实践过程中研究总结提炼本土专业经验与方法,为全国政府干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和社会组织骨干等开展了专业培训和督导。
20年来,协作者大概服务了有100多万人,大概发布了有61个研究报告,培育了1万多名志愿者,提供的专业培训的督导惠及7万多人,这是一个基本数据。我们也很有幸,得到了民政部门和妇联的支持,是民政部首批全国社会工作示范单位,也是全国三八红旗集体。
为什么推动“五社联动”
在一般人眼里面,儿童和老人都是弱势群体、问题群体,需要照顾,而在协作者的专业社会工作者眼里,无论儿童还是老人,他们对生活有自己的意见和选择权利,他们对社区服务有很好的参与的意愿,也有这方面的能力。
通过一系列专业的社会工作理念的影响和方法的指导,他们可以成为很好的志愿者和建设者,但必须进行综合性的、整合性的服务才有可能实现从服务对象到参与者的转变。
另外,我们必须要团结各方的力量,因为无论老人家还是孩子的需求都是非常多元的,仅仅靠一个机构是没有办法做到的。比如说我们在做春蕾女童救助的时候,不光需要通过资金上改善困境女童的家庭生计,还需要在健康医疗方面、心理慰藉方面提供支持,有时候还得去协调不同部门跟进这个家庭的父母婚姻的关系。显然这样多元化的介入光靠一个力量是做不到的,所以协作者将团结协作作为与助人自助并重的理念,联合政府、企业、公益慈善、社区、社区志愿者,以及社会组织等的力量共同回应。
谁是“五社联动”的中心
在回应的过程中谁在中心?就是我们的儿童和老人,他们永远在中心。一是需要围绕着他们的需求去联动;二是需要在联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能力,最终形成一个以儿童和老人为中心的多方参与的尊老爱幼的、长幼共融的友好社区的环境,这是我们的目标。
“五社”如何联动
“五社联动”是这两年我们中央在推进社会治理改革的时候,创新性提出来的工作机制,由民政部来推动的。但实际上早在民间很多年前,只要我们做服务,我们就绕不开联动。
我举个例子,当年我们到东四社区来的时候是2004年,转眼之间将近小20年了。2004年刚来胡同的时候,我们完全没想到在胡同里面有这么多的老人。我们知道现在北京老年人的比例已经达到了20%,像东四这边的比例是达到了50%多。特别是胡同里面很多都是空巢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还有一些孤寡老人,怎么办?
2004年,最早的时候就是我们的工作人员李明宇去上门做义务服务,照顾社区的孤寡老人,第一位老人家是张美苓大妈。对于社区儿童,我们发现大量的双职工和农民工家庭的孩子放学回归社区后无处可去,怎么办?我们的社会工作者到了放学就帮家长把孩子接回来,那个时候社区孩子非常的多。社会工作者会辅导他们课业,做游戏……这些还是一般性的志愿服务,人人都能做。
但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哪里?我们紧接着就开始鼓励老人和儿童的相互照顾,而且能够整合起来不同的力量,比如说我们的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医学力量、中华女子学院高校社团的力量,律师的力量,心理咨询师的力量,让他们加入进来,还包括辖区单位。社区居委会,我们最早对接的是刘桂芬主任,帮我们牵线,还有八条的刘颖书记,还有东四街道工委办事处各部门的支持,我们就开始在辖区里把各个单位整合起来。
这张照片很感慨,上面有刘主任、周书记,还有城管大队等辖区各单位的代表围绕着苏大妈,为老人庆祝生日。这个时候它就不再只是社区照顾的概念了,而是社区支持网络建设、社区融合的概念,这就是我们社区治理要达到的重要目标。一个社区里面,有邻里互助、志愿者互助,有家庭照顾与社区支持,有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支持,才能真正打造出尊老爱幼的友好社区。
在这个基础上,协作者于2011年冬启动“牵手行动”,同时结合服务开展了大量的调研工作,也完成了民政部委托我们的“志愿者队伍建设政策理论”的研究课题,这个课题对志愿者研究的理论到现在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第一次把志愿者做了全面的梳理,发现不只是有大学生志愿者,还有儿童志愿者、老人志愿者、企业志愿者,政府干部也可以做志愿者。此外,还包括辖区里不同单位的志愿者服务力量,我们通过研究分析他们该如何更加系统、专业的参与完成这块工作。当年“牵手行动”也获得了民政部的首届全国志优秀志愿服务项目的奖项。刚才通过纪录片大家看到,这些年协作者在咱们东四地区至少陪伴了4位孤寡老人养老送终,他们是张大妈、苏大妈、魏大爷、王阿姨,王阿姨是去年走的。
在儿童方面,在非典救援的时候,不光在八条社区,很多社区当时是双职工家庭,包括农民工家庭,照顾孩子也都是很大的问题。那个时候我们就在社区的广场上、空地上,在儿童的家里做服务活动,后来有了一点条件,就在这个屋,就是当年的活动室,我们买了张大乒乓球桌,铺上桌布孩子们写作业,撤掉桌布大家就在上面打乒乓球,我们工作人员趁孩子不在的时候,铺上桌布我们又开会,这样循环用起来的。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东城区妇联、北京市妇联在2015年为协作者争取了10万元资金,东城区妇联又配套5万,我们就开始改造小院环境,我们决定为孩子们打造一个自然优雅的服务环境,像窗帘、墙壁都是用植物染料自己染的。2016年的5月29日,当时的北京市妇联周静副主席和东城区委常委汤钦飞、东城区妇联杨丽萍主席等共同为协作者童缘揭牌。这些年,我们坚持扎根在社区,因为孩子们在社区,老人在社区,家庭在社区。
如何为“一小”开展服务
回到“人在情境中”这个视角,协作者童缘重点开展四个方面的服务。第一个方面针对儿童,培养儿童自我决定、自我认知、自我接纳等能力,让孩子们成为最好的自己;第二个方面,协作者童缘深入到家庭中,培养孩子更好地认识家庭的角色,比如为什么我要叫他爸爸,为什么要叫他爷爷,叫她妈妈,这个称呼的背后我们的关系是什么?我们各自的角色是什么?我们在家庭中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我们怎么样建立亲密的关系?爸爸妈妈该怎么提升亲职教育能力,从而让我们的孩子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成为最好的家人;第三个方面,我们带领着家庭更好地认识社区、融入社区、参与社区。我们在社区中不只是简单的邻居,我们还有一种情感的联系。社区不光是住的地方,还是我们的精神、心理、文化的寄托,是未来养老可以终老的地方,还是我们孩子健康成长的地方,从而成为最好的邻居。第四个方面,通过社区的窗口对接社会,认识我们在社会中的角色和责任,扩大社会交往,建立更广阔的联系,成为更好的公民。这是协作者童缘创新的以促进儿童参与为中心,深入家庭、带动社区、影响社会的四位一体的儿童社区教育服务模式。
除此之外,我们针对一些特殊儿童重点开展困境救助。2016年,北京市民政局选择东城区作为困境儿童精准救助试点,委托北京协作者承接东城区精准救助项目,我们完成了《东城区困境儿童及家庭精准救助需求评估分析报告》,并开展了困境儿童“三社联动”精准救助服务,在提供个案救助、陪伴成长和同伴支持等直接服务的基础上,建立以社区为资源配置平台,以社会工作者为专业支撑,以社会组织为服务载体,引领志愿者、群团组织和企业等服务资源精准对接的多方联动救助资源配置平台,恢复和增强困境儿童的自我功能的同时,构建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探索微观服务干预与宏观环境改善相结合的“三社联动”困境儿童社会工作精准救助服务模式。2018年度,项目荣获北京市民政局“三社联动服务示范项目” ,2018年作为唯一的困境儿童精准救助项目入选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组织的 “百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案例”。今年4月份的时候,该案例被收录到中国人民大学MSW社会工作硕士的教材当中。我们当时结合实践做了一个全面的总结,把危机干预理论通过这个项目的总结转化成社会工作者可以操作的实务逻辑,探索出救助性服务、治疗性服务、预防性服务和发展性服务相结合的救助模式。
在专业支持方面,协作者通过协作者童缘这个小小的点——她既是北京市妇联、东城区妇联第一个儿童之家全市示范基地,也是民政部门的社会工作服务示范单位。我们总结出来的经验一个是支持孩子们更好地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支持社区社会组织,比如几乎已经是全国最棒的社区社会组织暖心帮帮团;也支持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进来,比如启动“公益1+1”资助行动,在2020年联合春苗基金会支持10家社会组织更好地服务困境儿童。协作者在这个过程当中给大家提供立项评审、项目辅导、过程性监测,更有效地推动社会组织参与进来。
在去年,东城区妇联、北京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启动“春蕾计划——梦想未来”行动。东城区妇联委托协作者对整个东城区的春蕾女童开展服务,一是从“政策友好”的角度,开展东城区女童状况调查研究,为全区女童服务提供专业依据,并提出政策建议,从“文化友好”的角度开展公众教育;二是从“空间友好”的角度,建设东四女童关爱与儿童友好服务示范支持基地,服务儿童的同时,总结提炼经验,为其他社会组织提供支持;三是整合各组织服务力量,形成合力,从“服务友好”的角度形成具有东城特色的女童关爱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行动模式。
如何为“一老”开展服务
今天,活动现场会先建第一批“一小一老 五社联动公益服务资源联合体”的示范点,并形成转介机制携手共同服务我们社区困境儿童和老人。同样,也是在去年年底今年年初,“爱豆银铃关怀——爸妈益站五社联动为老服务创新项目”由民政部慈善事业促进和社会工作司指导,省(市) 级民政部门、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爱德基金会支持,在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地区选取了20个城乡社区作为创新示范点,其中北京协作者承接了试点项目,并落地东四街道八条社区。
本来这个项目在全国试点的时候聚焦为老服务,没有“一小”的,是协作者要求把“一小”加进去,因为我们觉得,在一个社区里面,我们必须让“一小一老”最重要的两个群体携手互助,这个项目就是在协作者过去的经验上,系统性地把多方联动的模式整合在“五社联动”的框架之下。一方面,我们开展需求评估,希望对东四八条甚至东四街道做全面的了解,看看老人和儿童的需要到底是什么,形成服务数据库;另外,在社区中为老年人和儿童培养更多的服务力量,也包括为暖心帮帮团继续升级,继续优化。
在社区中,针对儿童和家长,我们培养儿童委员会、家长委员会,使大家都可以围绕着儿童和老人为中心,整合形成一种以社区为资源配置平台,以社会组织为参与载体,以社会工作为专业支撑,社会慈善资源为重要补充,志愿者广泛参与的一套联动机制,形成为小为老的服务资源联合体,这是我们大致的构想。
”五社联动”必须围绕服务“一小一老”,借助有形的活动得以成熟,今年,我们借鉴以往在东四社区的公益市集经验,在4月份尝试着在社区开展了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的第一次社区公益嘉年华的主题活动,希望把不同力量联合起来,常态化地开展“一小一老”服务,既有便民服务,也有法律咨询服务、心理健康服务等,逐渐形成一套机制,今天的活动是今年的第二次尝试,也非常欢迎大家莅临公益嘉年华,给我们指导,一起携手探索这样一个非常有意义的,也非常有挑战和示范价值的试点示范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