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丨北漂返乡:乡村的孩子更需要“在城长生活馆”
来源: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作者:常青藤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2023-05-16
201
领域 志愿服务




01 拥有一盒水彩笔带来的差异有多大?


2023年2月25日我以志愿者的身份参与协助家乡儿童公益美术活动,位置在成都崇州乡村社区一间新修建好的活动室,面积大概100来平,活动室分两个功能区,会议室+儿童之家。室内有一套长案桌椅和两个矮柜子,放置长案桌椅的空间未来是“儿童之家”的活动阵地,目测桌椅是全新的,新家具所特有的气味儿还在空气中弥漫着。


乡村社区空间周末能开放给孩子们来活动,而且是免费的系列美术活动,这已经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啦,毕竟免费!系列!美术课!听家长们说在这个十八线的乡村社区,以前娃娃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等“好事”。


打听得知:原来是当地一家社会组织链接崇州市美协老师,获得退休美术老师的支持,再联系乡村村委会提供场地,社会组织与美协老师商量好上课时间及教学内容后,制作了招募链接,由村委会代为招募,组织起来起的公益美术活动。美协老师准备很充分,把自己从教多年的“家当”都贡献出来了,包括:画架、画板、各类美术用纸、美术教材、铅笔、勾线笔、橡皮、转笔刀、油棒笔等各种可用于美术教学活动的物资。

当我帮着发放材料时,一方面,我感受到退休老师的细心、用心和前辈们的节俭,教学物资他已经收藏10余年了,长长短短的铅笔、黑黑白白的橡皮、斑斑点点的油棒笔。另一方面,我感受到孩子对绘画材料多样性的兴奋和喜爱,每次更换画笔颜色时,都跑到老师面前来寻找自己需要的油棒笔。


我在协助美术绘画的过程中不时与家长闲聊几句,在场的两位青年妈妈家里有水彩笔,其他祖父母辈隔代照料的儿童确实没有水彩笔或是油棒笔。祖父母辈认为只需要准备铅笔和签字笔完成学校老师的作业就可以了,写完作业他们与邻居小伙伴自由玩耍,没必要专门买水彩笔……


对于我这个北漂十五年,从事儿童公益近十年的妈妈来说,有点不敢相信乡村家长育儿意识如此“粗旷”,让儿童拥有一盒属于自己的水彩笔或是油棒笔,未必是和学校作业有关,但是孩子将会从中获得更多的童真和乐趣呀!


同样都是祖国的花朵,城市儿童和乡村儿童成长过程很具体地体现在一盒水彩笔和油棒笔上。乡村儿童的童年应该有水彩笔,应该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绘画作品和想象力,于是我就想让常青藤“在城长生活馆”多姿多彩的活动来到乡村儿童身边,多一种童年的玩法,多一些童年的色彩!



02“活力少年”从拒绝到尝试国画



乡村儿童美术班因为混龄招募,孩子年龄相差较大,统一化教学难以满足不同儿童的需求。小学高年级的儿童能快速完成老师的绘画内容,虽然作品形态各异;而小学低年级或是幼儿园的儿童他们有极大的绘画兴趣,但是与哥哥姐姐比起来,总是有点备受打击,根据儿童的实际情况,老师做了分班教学,很好的体现了因材施教,满足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成长特征。

又是一个周六下午的美术公益课堂,有位读五年级的哥哥带着5岁小妹妹进来,他自己先靠墙坐下,让妹妹坐在过道的位置。哥哥一副文静乖巧清秀的模样,很容易让人忽略他的存在。

当我分发美术材料时,一视同仁的对待,也给他放了1个绘本垫板1张美术纸还有铅笔,他马上将材料全部推给我,小声的说道:“我不是来画画的,我只在这里坐一会。”我看他也是学生模样便接话了:“这是妹妹,你是哥哥?没关系的,陪妹妹一起画也可以呀!”男孩有点脸红了,但还是拒绝了我的建议:“我不画,我不画,我陪她就好!”我不甘心,发完材料继续回到哥哥旁边小声“推销”着,想让他加入画画班,“你以前学过画画吗?这组孩子年龄小一点,那组孩子年龄和你差不多,要不,你到高年级那组和他们一起学国画,老师才开始教,都能跟上学习内容的。”

哥哥胆怯的瞟了我一眼,然后盯着妹妹的画纸,摇头摆手说道:“我不学,我不学!”男孩坚定的态度让我只好离开了,我继续协助老师做美术课堂的其他志愿服务:拍照、给小朋友换笔拿纸、提醒速度较慢、开小差较多的儿童、……其间我也在观察拒绝我的男孩,他一动不动的坐在妹妹旁边,只是看着妹妹的画纸,眼神空洞,一个温和的“小小监护人”态度。

之后有家长进来,观看自家孩子绘画,还有其它小朋友们要去上厕所,活动室开始热闹一起,男孩也起身离开了座位,他站到高年级国画小组同学的后边看着同龄伙伴画画,也看看老师在黑板上的示范。

我原以为国画会很难,听老师讲解后,感觉也不那么难,于是我也拿起毛毡和毛笔,坐在第一排,重复老师的口令画着小蝌蚪,“浅墨、转一个圈,拖一个小尾巴……”这时男孩走到了我身后,他看我画了三只蝌蚪,还没有想离开的意思。我主动找他说话了:“我从来没画过国画,以为很难呀,今天听老师这么一讲,其实也不难哈!你看我画的还可以吧!”这时男孩小声的说着:“老师,能让我试一下吗?”我连忙起身,将画笔递给他,“好呀!你来吧!”

男孩坐下后,开始沉浸式的体验着国画的乐趣,对着自己的画纸不时的自言自语或是重复老师的绘画要点,直到下课,总共画了两幅国画,男孩没有去照看妹妹,也没有离开座位。



03 害怕画错,所以不敢落笔!孩子在顾虑什么?



同样来自公益美术课堂的观察。一名初一女生,通过邻里的介绍来画画,进入活动室后直接坐在低年龄组,一脸茫然的坐着;因为要陪弟弟,准确的说是要带好弟弟,这是家长交待的任务。农村长大的姐姐天生就要带弟弟妹妹,好像这是一种风俗。

因为个子明显高于其它孩子,老师直接把她喊到高年级组来学习国画,她一脸茫然但是很开心:“哇,太好啦,终于不用看着他啦!”。

老师在讲台前边示范边讲绘画技巧,同龄的孩子跟着老师的节奏生硬的比画着,然而这位小姐姐,举着毛笔左看右看,再看看前方的老师,大概十多分钟过去了,她一笔都没有画,白净的宣纸,给人一种“我要交白卷的感觉”,我提醒了小姑娘:“没事,你照着老师的画,看到啥就画啥,画错了也没事,你画坏了,我给你换新纸。”但她还是不动笔,说了一句:“呀!好难呀!我不敢画耶,我怕画错!”老师也看到了不动笔尖的小姑娘:“你咋不画呢!他们都画啦,你怕啥,画个画嘛,哪有什么画对画错的!只管画就是啦”。

小姑娘胆怯的在宣纸上落笔了,小心翼翼的在纸上圈圈点点的画着,当她画完第一幅作品时,紧张的情绪才松懈下来。换纸时她十分开心,对着自己的“大作”说道:“哎哟,我从来没画过画,开始都不敢画,吓死我啦,以为学这些会很难呢,嘿!画这个其实还挺好玩的嘛!”直到下课,小姑娘一直都跟随老师的节奏,开心的沾墨、换笔、调色……



04 孩子笔下的山川为何只有“直线”?



公益美术课画过一次山川河流的作品,所有儿童画的山川,全部都是“用刀削过一般”的山峰,从山顶到山脚都是直线条,没有一个弯道、一条弧线,但是老师在引导时明确提出:你可以随意画山坡、画点草也行!最后在老师的帮助下,一个一个再修改,转变成更接近大自然的山峰。

乡村本就有山川、田园、树木、花草,大自然的景观实物十分丰富,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的机会随处都可以抓取。但是没有人提供机会和指引,孩子们即使生活在田园周边、行走在大自然,但对山峰的认识已被“线条”充实。乡村儿童思维思绪还没来得及发散就已经固化、实物空间转换较差、认为整齐规则的山峰才是山峰,乡村儿童与生活场景、自然环境脱节、孤立的成长着。

大家似乎认为孩子们只需要忙于学习和考好分数就够啦?缺少生活教育、自然教育、社区教育的儿童,未来会是一个怎样的少年、青年、中年呢?



05 代替孩子画画的妈妈



美术课堂上一位妈妈表示:平时都在上班,没有时间陪妹妹,今天休息难得陪她一下。估计是于出亏欠心理,妈妈在陪孩子时的表现是:来吧,让我扶着你画;5秒不到,变成了妈妈独自画;母女俩早早完成绘画作品后,妈妈在看手机,小妹妹围着椅子转圈圈。也许这位妈妈认为缺少陪伴,那就代替孩子去做一些本应该由儿童独立完成的事情吧!问题是:今天可以代替画画,明天还能代替孩子成长吗?



06 反思:我要把“在城长生活馆”带回家乡



在老家美术公益课上,五年级的男孩,过于拘谨的态度,在开放自由的儿童活动面前,表现得豪无兴趣,看不到少年应有的活力。还有多少乡村儿童因为害怕画错、写错、说错、犯错而不愿尝试、不敢下笔、不愿交流。孩子的童年,在他们正常的玩乐学习环境中,又能犯多大的错呢?


回到乡村后,清楚的看到乡村儿童与城市儿童在社会化学习机会方面的巨大差异,具体体现在:城市儿童哪怕是流动儿童,也有参与“在城长生活馆”各类活动的机会;但是乡村儿童除了学校和家庭,极端缺少其他途径的社区参与机会。

因为缺少提供儿童社区服务的设施和人员,乡村孩子们在成长的路上,没有关键性成人给予鼓励、启发和引导,导致出现“无兴趣、无动力”的儿童,他们可能是呆呆坐在美术公益课堂的孩子,也可能是在家长时间玩手机刷抖音短视频的孩子,或者是过于内向缺少社交的孩子。

在北京做馆长的多年经历,叠加上返乡不到两年的见闻,我觉得乡村缺少的是以儿童为中心的类似“在城长生活馆”的公共空间和同辈群体之间的交往,这恰恰是能够滋养孩子心灵和人格所必须的土壤。否则,乡村孩子上完学回到家,要么是无限制的电子产品时间,要么是家庭封闭式养孩子,很多共性的儿童成长问题、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无法呈现,也就无法及时有效的弥补。


回到老家后,再回头反思常青藤“在城长生活馆”的公益活动,确实为流动儿童和家庭创造了无门槛加入的机会,给了孩子自我探索自我发现的空间,让儿童找到队友、发现特长、增强自信、展显活力。

说到“队友”,不仅仅是孩子需要“队友”,家长也需要“队友”,类似“在城长生活馆”这样的社区儿童公益组织扮演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帮忙“找队友”。人是最宝贵的,当孩子和孩子,家长和家长,孩子和老师之间都找到了“队友”,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孩子成长问题。


所以,回到家乡,回到乡村,再次创办“在城长生活馆”,不仅是为了别的孩子,也是为了我自己的孩子,不仅是为了别的家长,也是为了我自己。面对城乡教育的种种差异,与其抱怨,不如行动。


如今作为一枚返乡青年,作为一名儿童社工,作为一位妈妈,每每走到街道或是村道,引起我关注的只有儿童的身影和神情。心之所向,我将带着自己的梦想与乡村儿童相逢,崇州市朱氏街在城长生活馆将成为我梦想启航的新起点,期待与更多乡村儿童在“朱氏街生活馆”相遇。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