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年人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力军,他们有热情,有能力,有创意,特别是在网络慈善、社会公益等领域,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产生更大影响力。或者这样说,慈善公益事业的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青年人的创造力。
青年人是公益慈善事业的生力军
作为捐赠者,新生代青年群体的捐赠意愿更强。80后、90后、95后甚至00后成为主要参与者。《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的调查显示:19-27岁年龄段的90后捐助人占比接近四成;80后代表的28-36岁年龄段占比略高于20%;而10-18岁年龄段的00后捐助人竟然已经超过80后,占比近27%。水滴筹“2021善行日志”中,80后、90后群体占水滴筹平台爱心捐款人数的56%。
作为行动者,中国新生代青年的社会参与意愿以及实际参与社会公益行动的比例比前辈群体都有显著提升。《新时代的中国青年》白皮书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14岁至35岁注册志愿者数量已超9000万人。从往年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的情况看,志愿者在策划和实施志愿项目时,越来越注重受助对象的需求和群体特征,善于立足优势链接资源、形成合力解决问题,擅长新媒体传播与形式创新,服务有效性大幅提升。在面对紧急情况时,青年群体能够在短时间内迅速组织起来,利用其掌握的现代科技力量合理调配资源、高效应对问题、精准开展慈善工作。
例如,在2020年年初武汉市疫情最严重的时候,由高校青年大学生发起和组织的“高原鹅-高校学生援鄂行动”,在不到24小时内就建立起了组织架构并投入运作,从需求收集到信息发布到资源筹措到资源分配再到信息公开,一系列的流程化管理迅速建立并高效运作,集聚起200多所国内外高校的1000多名学子,完成了对湖北省内15家医院的援助。又如,清华大学大二学生陈春宇发起的志愿者团队,利用自身专业优势建立即时更新的疫情数据库,开源提供给全球各大高校及研究团队,以时空大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呈现疫情信息供各方了解。再如,北京师范大学的青年学子李哲亚利用“家乡来客”官方微信平台及时对接资源并实时更新每一笔捐赠明细及善款使用记录。
让青年引领新时代公益慈善新潮流
青年已成为公益慈善的生力军,公益慈善也给青年提供了筑梦的大场域,青年在其中大有可为。要完善青年参与公益慈善的褒奖激励机制,增强青年公益人的社会荣誉感,让公益青年成为社会主流价值的代表;也要引导公益青年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国情、根植中华传统文化沃土、结合人类文明新形态发展趋势参与和推促中国公益慈善事业向前发展。
青年的公益力量
通过各种公益慈善活动的参与,青年人能够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弘扬社会新风,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公益慈善可以对青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树立社会正气。培养青年人的劳动观点和助人习惯,培养青年人的道德义务感和社会责任感,学习和掌握自助与助人的知识和技能。公益慈善活动对开阔青年的眼界,扩大和加深他们对人际关系、社会关系的理解都有重要作用。公益慈善可以使青年人的言行举止得到规范,在公益慈善活动中认识社会,学会人际关系的沟通与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