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题| 聚焦 “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两会建言关注了什么?
来源:CDB
作者:CDB
2023-03-13
295
领域 环境保护




2023年3月5日,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首场“部长通道”上表示,我们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实现高质量发展,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必须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去考量,统筹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既要支撑服务保障好经济的平稳运行和发展向好,又要守好生态环境的底线。


今年两会,全国政协界别30年来做出重大调整,新设置“环境资源界”。界别委员来自政、商、学等领域,这一举措意味着从国家顶层设计层面,要统筹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持续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建设。与此同时,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在今年两会上被反复提及,小编汇总了部分委员代表们的提案议案,看看他们关注了什么?



1. 全国人大代表蒋立:赋予经济社会绿色发展新动能



“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是解决我国资源环境生态问题的基础之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则是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亦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管齐下、综合施策。


为此,蒋立代表建议:一要系统谋划,加强制度保障。二要统筹推进,强化协同治理。三要鼓励创新,加速市场落地。四要稳企惠企,加强政策扶持。



2. 全国人大代表张淑芬:推进知识产权和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我国从知识产权引进大国向知识产权创造大国的转变,人民法院在建立健全知识产权审判体系方面作出了很多有益尝试。保定法院及时跟进司法服务保障,推进知识产权审理专门化、管辖集中化和法官专业化建设,重点关注、持续治理关于品牌保护、民生服务领域的知识产权侵权行为,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犯罪行为,极大地促进了保定市及其下辖县区知识产权法治氛围的形成。


另一方面,保定法院全面贯彻落实*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践行“两山”理念,取得了实际成效。保定市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首例长城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件,获评“全国依法保护文物和文化遗产典型案例”“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2021年度十大提名案件”。在打响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过程中,保定中院创新发展、主动担当,依法有力打击了侵害生态环境的行为,在易县紫荆关建立了首个长城生态环境修复司法保护(教育)基地,开创了生态环境资源区域一体化保护的新格局。



3. 全国人大代表韦庆兰:厚植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之种”



近年来,人民法院充分发挥环境资源审判职能作用,充分救济环境民事权益,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生存发展的权利。以清远法院为例,通过创新建立“生态修复执行代管人”模式,增强了环境民事公益诉讼中生态环境修复的可操作性,是接地气的制度创新。


为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我提出三点建议:与时俱进更新改进裁判规则体系,织密生态司法保护网;加强普法宣传,让保护生态成为基本的共识;鼓励各地做好经验总结,不断总结好的做法,及时推广。



4. 全国人大代表陈红枫:建议加快实施长三角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



“近年来,长三角生物多样性保护不断加强,在皖江频频可见'水中国宝'长江江豚结伴嬉戏,'鸟中国宝'东方白鹳又返巢湖……”全国人大代表、安徽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陈红枫长期从事环境管理研究,对长三角生态环境保护尤为关注。在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她建议加快实施《长江三角洲区域生态环境共同保护规划》,共建绿色美丽长三角。



5. 全国人大代表吕忠梅:环境法典编纂条件已成熟,建议提速立法



有关环境法典编纂的议题被推至台前。2023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法学会副会长吕忠梅领衔向大会提交《关于将环境法典编纂列入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立法规划的议案》,认为启动环境法典编纂条件已经成熟,建议加速推进编纂工作。


具体而言,建议成立由全国人大法工委牵头、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生态环境部等相关部委和中国法学会参与的环境法典编纂工作专班,开展环境法典编纂工作。2023年,委托相关部委、研究机构研究提出法典编纂技术路径和方案,供立法机关参考。同时,以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提出的《生态环境法典专家建议稿(草案)》为基础,进一步完善法典草案,争取提交本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6. 全国人大代表邓辉:重视解决鄱阳湖生态环境问题



近年来,鄱阳湖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承载力严重不足,引发的鄱阳湖自然生态问题日益突出。财政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正在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工程项目,重点支持对国家生态安全具有重要保障作用、生态受益范围较广的区域生态治理。实施该工程项目是党中央、国务院为破解生态环境修复治理难题、筑牢生态安全屏障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建议相关部委在2023年将鄱阳湖区域纳入该工程支持范围并予以倾斜。



7. 全国政协委员蒋齐:筑牢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六盘山是黄河重点生态区重要单元,也是黄土高原西部的“水塔”“绿岛”和物种基因库。


全国政协委员、宁夏农林科学院林业与草地生态研究所研究员蒋齐深入六盘山核心保护区和水源涵养地开展调研,形成了关于推动六盘山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的提案,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交。



8. 全国政协委员曹荣:发挥界别专业优势 助力美丽中国建设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新设置的“环境资源界”,受到多方关注。作为该界别的一员,住闽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福建物构所所长、城市环境研究所所长曹荣深感责任重大。


“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五年,我国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成绩有目共睹,但生态环境保护非一日之功,任重道远。”曹荣认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要进一步强化环境资源这个重大课题的研究。


作为新委员,连日来与同界别、同领域的80多位委员一起共商国是,曹荣的履职干劲倍增。结合工作思考,他积极参政议政,向大会提交了多份提案,其中一份是建议“推动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项目建设、促进碳市场健康平稳发展”。



9. 全国政协委员张甘霖:创立生态环境联保共治制度



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中央常委、江苏省委副主委,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所长张甘霖认为,长三角地区要实现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关键要实现生态环境标准、环境监测和环境监管执法的协调统一,进而形成生态环境联保共治的机制。


此外,在产业布局协调上,张甘霖希望长三角片区能建立更加紧密的分工合作关系,充分考虑区域的环境容量和资源特点,进行产业的均衡、合理布局。



10. 全国政协委员李玛琳:写好大江大河生态环境保护中国故事



李玛琳委员7日代表民进中央在全国政协作大会发言时说,自2021年起,各民主党派中央、无党派人士开展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深切感受到保护治理措施之实、力度之大、成效之显著前所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我国成功走出了一条统筹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新路。


李玛琳说,要深入学习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中共二十大精神,续写江河生态保护中国故事。一是持续提高流域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二是推动形成治理保护合力。三是进一步发挥民主监督作用。



11、全国政协委员李书福:完善碳排放管理机制,助力实现“双碳”目标



为加快我国碳减排进程,提升企业的碳管理意识及能力,让减碳成为企业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早日达成,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建议,完善碳市场管理运行机制,激活碳市场交易,充分发挥市场对碳减排的促进作用;扩大全国碳市场参与企业的覆盖范围;全面普及碳标签及碳普惠制度,推动全社会自觉践行“双碳”责任;借鉴乘用车积分机制,同时考虑多能源并驾齐驱的现状,以全生命周期减碳为目的,加快制定、实施商用车碳积分管理办法,加快商用车的低碳转型升级。



12、全国人大代表廖增太:为可持续发展带来三项建议



万华化学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在本届会议中,围绕国家双碳目标、健康生态环境以及社会可持续发展提出三项建议。


建议一:规范和加快生物可降解塑料产业发展;


建立全生物可降解塑料白名单,健全行业标准体系,规范行业监管标准。扩大试点地区及领域,加强生物可降解材料推广力度。建立完善生物可降解塑料废弃物收运处置体系,鼓励建设好氧堆肥设施,全生命周期管理形成闭环。


建议二:出台支持绿电制绿氢的电力政策;


建议三:推广聚氨酯新型结构保温一体化构造体系,在建筑领域的应用。



延伸阅读:

17组数据告诉你,生态环境部部长在“部长通道”回应了什么?

(数据来源:澎湃新闻)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