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 | 什么是“社工元素”?社会工作专业性如何体现?
来源:品説
作者:品説
2023-02-24
499



有一个看起来有点内卷的话题:如何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


也许,你也常听到“活动设计缺少社工元素”、“这个工作如何体现社工专业性?”……诸如此类的话。


我们直接完成工作,达成最终目标,这不就成了吗?为什么还要考究工作过程中的具体操作?纠结是否具备所谓的专业元素?


以前,个人也认为以成果导向比较务实些,关注过程容易让人陷入形式化。到底什么是“社工元素”,这个词是谁造出来的?我也云里雾里的,还是先从社会工作专业性说起吧。



01 

何为社会工作专业性?



社会工作者是不是把工作搞复杂了?大家凭借着一腔热情做好事不就行了吗?为什么还要这么多条条框框呢?搞这一套有的没的意义何在?


个人认为,每个职业的专业性主要意义在于避免工作人员出错,少走弯路。其规定的价值观、工作手法及专业伦理主要是为了尽可能降低从业者的出错率,以保障服务的品质。而社会工作的专业性具体表现如下:


(1)价值观。社会工作者在服务过程中是否符合“接纳、尊重、个别化、自决、知情同意、保密、非批判”等价值观。比如,无条件地接纳服务对象的出身情况、能力水平、过往经历等。


(2)工作手法。社会工作者在具体的工作中,是否恰当地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及社区工作等三大工作手法,而每个工作手法又有不同的模式。比如,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社会策划模式与社区照顾模式。每个模式也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及工作流程。


(3)专业伦理。它规定社会工作者“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包括了对人、对社会、对专业的态度和责任。因为社会工作以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一般要建立在服务对象的信任上开展工作,稍有不慎,好事可能会变成坏事。


就像《西游记》里的孙悟空法力高强,闯关打怪,为取得真经作出不少贡献。但如果他没有紧箍咒,任凭着自己的性子肆意妄为,一路开打,可能也会伤及无辜,难以修得正果。


因此,专业伦理就像社会工作者的一个“紧箍咒”,以免犯错,这是规矩,责任,也是承诺。



02 

结果性目标



这样看,是不是感觉社会工作有点像“自由体操”,考究的不仅是最后是否平稳落地的那个动作,更精彩的是过程中运动员完成的各种难度动作,不断挑战人类力量与活力的极限点。


这也像社会工作者在协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时,不断地追求尊重人价值的闪光点。而这些闪光点有时比较抽象,有时难以量化,从而社会工作专业性体现颇具挑战。


那应该怎么办?如果成效无法评估,难免玄学之疑。因此,为评估社会工作服务成效,可订立“结果性目标”,常见的表现形式为“产出”与“成效”。


别老跟人家扯上面那些有的没的(专业性描述),重点说说,自己做了什么(产出)?达到了什么成效(成效)?这两者又有什么区别?


“产出”是什么?主要从工作人员视角出发。通常,我们把服务的直接交付物叫作“产出”,产出一般是有形的,看得见、摸得着、可衡量的。


比如,“我们做了30场活动”、“跟进了20个个案”、“制作了150份知识手册”,还有类似“服务提供时数”、“服务次数”等,这些都是“产出”,是工作人员直接交付给服务对象的东西。但这是否有成效,还得另说。


“成效”是“产出”经过转化的成果。因此,“成效”比“产出”需要多走一程,“产出”的这些东西需要转化,才能成为“成效”,不然它们就仅是“产出”而已。


比如,我们跟进了个案服务,但是未能解决他的问题,就不能说已达成效。又比如,我们确实做了150份知识手册,也发了出去,但是服务对象完全没看,或者看了,没什么收获。因此,知识手册没有发挥价值,这些“产出”就没有转化成“成效”。


“成效”的视角更多的是从服务对象出发,一般是指服务对象是否得到新知识?技能提高?行为改正?身体状况改善?社会地位变化?态度或价值观改变?……



03 

过程性目标



结果性目标有种一步到位的感觉,但是“只求结果,不问过程”的做法也会出现弊端。


比如,有些服务对象直接反映,他需要一个新的书包。那么,结果目标是让他拥有一个新书包,最直接了当的做法是赠送他一个书包。但是,这里有些问题值得思考:他为什么需要新的书包?他能以自己的能力获取吗?得到新书包对他有什么影响?是否产生新的问题?他是否有其他的可能性?


这就是“过程性目标”需要考量的内容。过程性目标,是为了达成结果目标的阶段性目标。就像“艺术体操”的过程动作,比结束时的动作更为重要。


举个例子,社会工作者经常开展的“手工活动”,这也常成为别人诟病之处,教人做手工,谁不会呢?没什么专业性。这种偏见就是“结果性目标”导向所致,把活动关注重点放在手工成品上,却忽略了人才是最重要的对象。


社会工作者要体现专业性及专业价值,则需要注重“过程性目标”。手工成品不是工作重点,人才是关注重点。比如,活动参与者自我效能感的增强、动手能力的逐渐提升、有效人际沟通交流的频次、团队合作的表现等。


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发挥专业价值时,需要兼顾“结果性目标”与“过程性目标”。人的改变与成长需要时间,因此,过程重于结果。在工作过程中体现社会工作价值观,运用专业工作手法及遵循专业伦理。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