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想“躺平”,但又不知出路在哪里;对未来发展感到迷茫,焦虑职业选择是否正确;感受不到人生的价值,但如何才能不沦为“机器”?想通过公益服务融入社区,又该如何参与……这些可能都是当代打工青年具体而又现实的问题。
2022年10月29日晚上,在短视频平台上,来自协作者团队——珠海市协作者社会工作教育推广中心(以下简称珠海协作者)的社会工作师、社区发展部主任吴志葵,作为曾经迷茫的打工青年的一员,与来自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北京协作者)的中心主任、高级社会工作师李涛,进行对话交流,分享一个苗族放牛女孩走出湘西山村成为流水线女工,并从志愿者成长为社会工作者的人生经历。本文由吴志葵直播分享的稿件编辑而成,部分有删减。
吴志葵,苗族人,1988年出生,老家在湖南湘西凤凰县的一个农村。吴志葵19岁高中毕业后就南下深圳打工,先后在塑胶玩具厂、电子加工厂的流水线工作;21岁13年前到珠海工作,因为喜欢看书,认识了珠海协作者,后来就参与珠海协作者的一些活动和志愿服务,其中有1年的时间,专门学习了社会工作;2012年,吴志葵进入珠海协作者工作,目前任珠海协作者的副主任,负责社区发展部的工作。在2015年荣获第四届“广东社工之星”,2019年取得中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书。
无忧的童年
我们湘西那里有很多山,出门就是山,不过好在我家还是在国道边上,交通还比较方便,现在就更非常方便了,已经修通了高铁。我爸和我妈都是农民,我妈只上了两年的学,我爸上到五年级,他们也是靠常年在地里种地谋生活。我爸还会做些石匠的活儿,冬天农活不忙时,我爸就跟一些工头,给别人干建房子打地基、抬石头的活儿,增加家里的收入。就这样他们把我们姐妹5人拉扯长大。
在我的印象里,到了上学前班的年龄,别的孩子都去上学时,我就开始学放牛。那时候我放牛回家,还经常被别人告状到我妈那里,说我爬树,钻山洞,跟别人下河摸鱼等等。但从小到大,我就记得我妈只打过我一次,那时她生病了,我贪玩还不按时回家。
我们家姐妹5个,我排行老四。那时候,很多家庭都是多子女,和我姐姐们同年龄的,也有家里不让女儿上学,只让男孩子上学的情况。我们家也常赶上三个孩子同时上学的情况,每年上学,都要等到家里的母猪下崽,卖猪仔的时候,才能补交上学费。但我父母一直都尽他们最大的努力让我们上学,因为不希望我们继续像他们一样当农民,因为觉得农民过得太辛苦了,但他们也没有给予我们过高的期望,所以很感谢我的父母。
父母以身作则,教我向善
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于孩子的影响是很大的。让我印象很深的是,我还比较小的时候,我妈就用她的行动教育我向善,以及关注更加困难的人。
小时候,我们家人口多,有一些时候,家里米是不太够吃的。那时候经常有一些从山上(因为居住在山上田地更少)下来的人,他们通常提个袋子,背个竹背篓走街串户地讨米。那时我还没上学,家里人都出去干农活,只有我和妹妹在家的时候,我妈就会交代我说:“如果家里来人讨米的话,你就舀一碗米给他们,别人如果不是到很难的地步,也不会到处讨米吃。”
有一次,我去小卖部打酱油,小卖部的老板给我多找了钱,我还比较高兴,回家就告诉我妈。妈妈很温和地和我说:“老板是不是看花眼了,你把多的钱还回去,告诉老板说找多了,不是我们的东西就不能要。”我把钱还回去后,老板还夸了夸我。虽然钱没了,但自己感觉比吃了糖还高兴,就一路奔跑着回家了。
离家务工,生活单调,对未来迷茫
2007年,我高考成绩不好,没想过要复读,因为复读会给父母增加很大的经济压力。我在学校时就听同学说没上过大学,出去工作的时候还是可以参加成人高考的,所以我心里就想着,等自己出去工作赚钱了再学习吧。
2007年8月30日,当别人高高兴兴地走进大学校门时,我就一个人背着一个背包,塞了两套衣服,坐了18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去到了深圳,因为我二姐也在那里打工。
到了深圳,在我二姐和她朋友的帮助下,9月份,我进入了一家塑胶玩具加工厂的流水线上工作。但过了一段时间后,每天都是重复着车间、饭堂、工厂宿舍的生活,我就又开始想着成人高考的事情,想去学习。因为觉得自己在流水线上一直这么做下去,看不到发展在哪里。但是我也不知道学什么好,也没有了解到什么学习渠道。
当时在工厂周边我都没有找到学习的地方,在回工厂宿舍的路上,就只看到有一家学习电脑的小培训班。在产线上,我也会偶尔会听到工友们说,有人去那里学习电脑了,我觉得应该不是骗人的,所以就和另一个同龄的工友一起去报名学电脑。当时我们每个月加班后的工资是1100—1300多元,每个月留够自己的生活费,其他通常就是寄回家,但那个月我报名学电脑就花了800元。
当时我们利用周末时间去学习电脑知识,大概学了2个月,但其实并没掌握什么电脑技能。有一次,有一个机会可以去到一个小工厂做文员,但是我掌握的电脑知识不够,去了半天,我觉得自己胜任不了,就放弃了,这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和发展感到更加的迷茫。
在志愿服务中学习和反思
2009年,我因为工作调动来到了珠海。经过一个同事介绍,我认识了珠海协作者,知道那里有图书可以看。轮到上晚班的时候,有时候白天天气太热睡不着觉时,我就常常一个人到珠海协作者看一会儿书再回去睡觉。
有一天,一个人(我现在的同事杨玳瑁)从外面回来时,主动过来和我聊天,问“你家里几个人?有兄弟姐妹几个呀?你是怎么来到这里?做什么工作……”她了解到我上晚班,就提醒我早点回去休息。当时感觉有点像是“调查户口”的,但她很真诚,让我感觉很温暖,所以我也真诚地和她交流。后续我也持续参与到珠海协作者各类活动和志愿服务当中,让我对我身边工友们也有了更多的关注和思考。
流水线工作相对简单、重复性高,上班时不能说话,工作比较枯燥,通常就是宿舍、车间、饭堂三点一线的生活。在产线上,大家很少会交流关于人生、理想之类的话题。
当时珠海协作者有一个调研的志愿服务,我通过这次志愿服务听到了身边工友们关于理想的故事。以前我也从没有想过去了解别人的生活,也不关注,觉得工作中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但是通过和别人聊天,听别人的故事,就会发现,从别人的经历可以学习很多,让自己有更多的思考。
我记得有两个已婚的大姐,其中一个告诉我,她自己以前也想过,在工厂做一段时间,挣点钱后,出去可以自己创业,开个小店之类的,但是出去后,发现做什么都难,而且遇到难处时,也没人帮忙,有时候跟别人说,别人还笑话,所以只好放弃了。看到大家反复进出工厂的状态,从他们身上,我就在想,以后我是不是也是这样了。我虽然还是感到迷茫,也不知道接下来怎么办,但是我觉得要多走出去,接触不同的新事物。
参与民众戏剧,看到打工者的力量
2010年1月份,珠海协作者组织打工青年观看了北京协作者表演的《一个民工的美丽期待》,我只记得当时看了觉得很真实,很感动,也是反映了我们农民工的真实生活,觉得很有意义,所以在珠海协作者开展民众戏剧小组活动招募组员时我也报名参加了。
我们排练的剧叫《一个民工的幸福生活》,是通过我们每个参与者分享自己的打工生活经历创作出来的。当有的伙伴谈到自己很早出来打工的经历,难过或开心的事情等,每个伙伴给予的反馈更多的是安慰支持,让人感觉大家在一起分享过往的经历是很安全和包容的。在剧里,我表演的是一个打工者的妈妈,戏份虽然不多,但不管哪个伙伴,无论表演的是多是少,大家都想着我们是一个整体,缺一不可,每个细节也都要做好,这个过程需要特别的投入。
我们第一场表演是安排在我们公司高层管理者开企业社会责任大会的会议晚宴上,表演地点是在深圳。当时还有2-3周的时间就要去深圳表演了,但其中一个故事中的2个主要表演的工友都生病了,我要代替其中一个工友张丽燕表演她的角色,她的搭档杨显定也生病了。表演时间很紧张,为了不影响表演,当杨显定还在医院里治疗时,大家就想办法,一个是我和显定先通过电话熟悉台词,另外一个是同步与顶替显定角色的伙伴先进行场景的排练。
我们大家希望每个人都能参加这次表演,即使大家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来排练。那时候我们都是利用周末唯一休息的一天,或下班后的时间排练,但是大家都没有抱怨,每个人都很投入。
历经8个月的排练,我们终于在晚宴上表演了这部剧《一个民工的幸福生活》。我们的公司是外企,很多高层是外国人,表演结束后,社会工作者告诉我们,一位高管表示,他其实没有听懂我们的语言,但是通过我们的表演,让他更加了解中国的工人。这也给我们参加表演的工友,带来了很大的鼓舞。
后续我们也在新青工业园区内为打工朋友又进行了一次表演,大家反馈很接近大家的生活。通过民众戏剧,不仅提升了我个人的自信,还将我们这群打工青年紧紧地凝聚在一起,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同时让我看到我们打工者是有力量的,我们也可以用我们自己的故事,传递我们群体的声音。
参与向日葵计划,像向日葵一样成长
2010年下半年,珠海协作者启动“农民工企业社会工作向日葵成长计划项目”,为打工青年朋友提供学习社会工作的机会,我和部分参与过民众戏剧排练的工友志愿者们都报名了。我所在的企业高层管理者非常支持员工的发展,但基层管理者担心影响产线的产量,是不太支持的。我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协作者社会工作者杨玳瑁,因为我比较担心跟管理者的直接沟通,所以玳瑁就鼓励我用其他的方式去沟通。我选择写信,发邮件给了主管。
我一直等着主管来找我沟通,但结果没有。临近项目启动了,我心里压着这个事情,每天感觉压力都很大。后面玳瑁还是鼓励我继续找主管沟通。一天我下晚班后,等主管给对班开完会,我就主动去找她,主管说:“如果你还是坚持想去的话,工作上就需要把你调去其他的部门,不然你的岗位很难每次都找人顶替。”
经过这次的沟通,我觉得沟通也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后续每次换产线、换部门,我就需要找线长、组长、主管,和他们讲我要去协作者学习的事情,在一次次的说明,并得到管理者的应许后,我就没那么害怕和管理者沟通了。
开展“工友大家乐”
为大家提供自我展现的机会
我进入珠海协作者的第二年,我开始负责 “工友大家乐”工业区公共文化空间营造项目,为喜欢文艺的工友们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帮助打工朋友提升当众表达的自信,通过舞台分享积极正向的生活及工作内容,丰富大家在工业园区的业余生活业,增强工业区互助氛围。
工业区还没开展过这样的活动,我们就组织了部分打工朋友和志愿者坐下来讨论如何开展这项服务。刚开始,我带领志愿者积极宣传项目,比如让喜欢唱歌的志愿者先展示,吸引爱好唱歌的打工朋友们报名,当有工友报名后,我会在下期提前电话联系工友参与。刚开始每月开展1期,开展3期后,现场报名的工友越来越多,我们和志愿者通过讨论决定把活动增加到每月开展2期。
服务持续开展,离不开志愿者的参与。活动最初只有5-6个持续参与的志愿者,到后来,整个活动从前期现场布置,开展中的设备调控,现场点歌、宣传、秩序维护、舞台上的主持等等,都是由我们工友志愿者们承担起来的。经过一年的持续开展,有20多个志愿者都参与了进来。我还记得,来自贵州的粟明付第一次参加珠海协作者公益活动时,他说“以前觉得只有明星才可以参加公益活动的。”调控音响的志愿者吕世新第一次看到我们开展活动时,问志愿者说:“我没读过什么书,小学都没毕业,也可以做志愿者吗?”最终他们都成了工友大家乐项目服务活动开展的骨干志愿者。
最后“工友大家乐”项目的服务模式也被珠海市总工推广到珠海8个区域开展。直到新冠疫情爆发前,“工友大家乐”这个品牌服务依然在珠海市不同的工业园区里,由不同的组织在延续开展。
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很多工友,大家都是来自一线,大家都愿意服务他人,在参与公益的过程中,也看到他们获得不同的成长,只要我们相信每个人都有潜力,提供参与的平台和机会,我相信,实事也证明了,人人皆可公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