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地震救灾,以往的这些项目经验可供参考
来源:爱德传一基金
作者:传一
2023-02-17
250
领域 灾害救援




2023年2月6日当地时间4时17分,靠近叙利亚边境的土耳其东南部发生里氏7.8级地震。同日13时24分,首次震中附近又发生里氏7.5级余震。受本次地震影响,土耳其和叙利亚两国目前的遇难人数已经超过3万人。面对地震灾害产生的人道危机,联合国系统、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等国际组织,包括中国在内的多个国家或地区的公益组织对本次地震作出响应,对土耳其和叙利亚提供人道救助。


与此同时,有关地震救灾的一些争议在国内频上热搜,例如“土耳其要求捐赠物资全新”“韩国向土耳其捐赠脏衣服”等。与其他灾害或救助类公益项目不同,地震灾害造成的损害和灾区需求更为复杂,救灾工作在应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三个不同阶段也各有侧重。


本文以公益组织在参与国内地震救灾后发布的总结报告、手册等为参考,梳理了公益组织在抗震救灾中的服务经验和一般性做法。读者可从中了解地震救灾的复杂性和专业性,公益组织也可以此为线索,参考以往经验,在本次土耳其-叙利亚地震救灾中开展迅速、有效的服务项目。


本文参考的相关知识成果均为公开发布的电子文档,受资料获取限制,对公益组织国内地震救灾的经验总结难免不足,敬请谅解。



01 地震救灾的三个阶段



地震救援及灾区重建活动,一般被划分为应急救援、过渡安置、灾后重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长短,将视具体灾情而定,不同阶段的措施互有交叉和过渡。


应急救援的时间一般为地震发生后的0至10天,地震灾区生命抢救的一般有效时间为震后三天内,即“黄金72小时”。除了生命救援,应急救援还包括防范次生灾害、住所安置、物资保障、医疗卫生保障等。


图:乐施会在汶川大地震紧急人道救援中提供的物资清单


2月11日,中国灾害防御协会发布公告称,土耳其地震已转入紧急赈济阶段,呼吁国内尚未启程的生命救援队立即取消或中止行动计划。受低温等环境因素影响,本次地震灾区的生命救援时间大为缩短。据相关报道,2月13日,包括中国救援队在内的多个外部救援队,已在灾区完成既定任务后返程。


除了备受关注的黄金72小时,地震救灾的周期一般长达数年。


在我国,民政部规定“对于指定用于救助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的受赠财产,用于应急的应当在应急期结束前使用完毕,用于灾后重建的应当在重建期结束前使用完毕”。按照政府部门规划,地震救灾周期通常为三年。国内公益组织因此通常将捐赠资金分别使用在应急救援、过渡安置和灾后重建三个阶段 。


图:壹基金鲁甸地震救灾资金使用总体规划


也有国际组织将地震救灾划分为紧急救助、重建、备灾减灾三个阶段,其地震救灾的周期也更长,备灾减灾阶段的工作更注重“软件”培训及能力提升。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支持开发了《全国灾后儿童卫生工作指南》、《中小学校舍安全建设与管理指南》、减防灾教育课程等,在汶川大地震备灾减灾阶段持续开展了大量工作;此外,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还向中国政府递交了《重建福祉:汶川地震后给最需要的人提供公共服务》政策建议书,对相关政策出台起到了建言作用。


乐施会在灾后重建阶段开展了政策倡导、社会性别平等、民间组织推动等工作,支持开展了地方文化读本编写、“灾后重建社区行动研究研讨班”、“5·12 大地震灾后重建NGO学习支持平台”、“灾后重建中NGO与政府及社区关系研究”等。


图:乐施会支持西南民族大学课题组编写的乡土读本


除了国内政策影响,地震救灾中的备灾减灾因关注度小、资源筹集困难等,对应的工作开展相对不足。公益行业近年来也在不断倡导加强减防灾工作,将之纳入灾后重建阶段。


在本次土耳其-叙利亚地震救灾中,灾后工作或许是国内公益组织地震救灾工作的一个突破点。



02 响应普遍需求的最低标准,兼顾个性需求



灾区需求评估是灾情评估和能力评估的综合分析,在分析灾区实际需求的同时,还能了解灾区自身资源情况,确定哪些需求可以“就地取材”,哪些需求需要组织协调外界资源。


根据《环球计划手册》,在“供水、环境卫生和卫生促进 ,食物保障和营养,住所和安置,医疗卫生”四个领域达到最低标准的相关指标,是建立在广泛共识之上的最佳实践,反映了不可剥夺的人权。


图:《环球计划手册—人道主义宪章与人道主义响应最低标准》封面


在供水和环境卫生方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汶川大地震灾区提供或建设了便携式供水设备、净水片、卫生巾包、饮水设施、移动厕所、卫生厕所等;乐施会与四川大学华西公共卫生学院合作在汶川大地震灾区进行公共卫生和防疫工作。


在食物保障和营养方面,在汶川大地震的数周内,考虑到灾区新鲜食物供应有限及妇女儿童的特殊膳食需要,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灾区婴幼儿、儿童和育龄妇女分别提供了辅食营养包、维生素A胶囊和微量营养补充剂,并持续开展卫生与营养状况的收集、评估、研究和监测。


在住所和安置方面,壹基金为鲁甸地震灾区建立儿童服务站,援建了钢结构抗震农房和抗震减灾示范校园。减灾示范校园模式源于壹基金芦山地震灾区的实践经验,在硬件援建之外,还在学校配套实施了教师减灾能力建设培训、安全教育手册配发、安全教育课开发等活动,用以提升儿童应对灾害的能力。


在医疗卫生方面,为支持汶川大地震灾区防疫免疫工作,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提供了冷链设备以及冰箱、冰包等设备用于疫苗的运输和储存,并提供了儿童免疫接种信息化系统;为保障灾区县一级有能力开展综合产儿科服务,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县级医疗卫生机构提供了产儿科急救设备和能力建设培训。


图: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在汶川大地震救灾中各领域的资金使用情况


在地震灾害初期,相关资讯获取难,准确性也不足,灾区需求评估是一项充满挑战的持续性工作。需求评估的重要性却值得一再强调,只有做好需求评估,灾区少数弱势群体及个性化需求才不至于被忽略。


汶川大地震救灾过程中,香港红十字会在派发救灾物资、派出医疗救援队的同时,在灾区实地开展需求评估工作。根据需求评估中掌握的截肢伤员信息,香港红十字会在四川省设立了“德阳市残疾人联合会 香港红十字会康复及假肢中心”。


在地震造成的人体受伤类型中,包括骨折、截肢、脊髓损伤、脑外伤、软组织损伤等。以往大规模地震数据显示,骨折损伤一般达到50%以上,是最常见的受伤类型;在地震中需要截肢的受伤者,可达到3.0%-7.2%。


经过需求评估和SWOT分析,香港红十字会决定在开展以地震伤员为主要服务对象的灾后紧急康复服务。康复中心承接了伤员医疗服务、康复服务、心理支援等需求,组建康复服务团队,提供一站式跨专业服务。


在康复中心,汇集了医生、护士、临床心理学家/心理辅导员、社工、假肢矫形师、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员;康复中心之外,项目团队还动员了康复人士的家人、社区组织等转变观念,为康复人士回归正常生活提供支持。


若非经需求评估和组建专业团队,包括截肢康复人士在内的个性化需求往往难以得到支持。


职业治疗是中心为截肢康复人士提供的专业服务之一,职业治疗师在帮助康复人士克服残障,重返家庭、工作岗位及社区生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图:职业治疗师为服务对象提供代替截肢右手的左手活动训练


地震救灾中,类似截肢康复的个性化需求还有很多。在地震孤儿助养、艾滋病患者断药、女性卫生用品缺乏、清真食品需求、生态系统恢复、文化资产修复等每一个需求背后,都需要专业力量的介入。


考虑地缘政治、宗教文化等因素,本次土耳其-叙利亚地震救灾中的灾情评估和需求评估较为复杂,也更为重要。灾情评估需要持续挖掘灾害信息、灾区背景信息、受灾人口信息、灾区基线信息等,为公益组织各自开展深入评估,发挥自身优势对接灾区需求提供基础。


有关灾情信息,卓明志愿者团队第一时间启动并持续发布《土耳其-叙利亚地震简讯》,由卓明组建的“土耳其地震人道援助信息群”也保持了较高的活跃度;在派人赶赴灾区现场的公益组织中,包括爱德基金会在内的救灾团队将灾区调研和需求评估作为前期重点工作。


在评估阶段,公益组织需要重点关注老人、儿童、妇女、残障人士、少数族裔等弱势群体的特殊需求,并促进评估信息的互通共享。



03 地震救灾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



公益组织参与救灾活动,已有一些取得行业共识的行为准则和价值标准。


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供了10项从事救灾行动项目的非政府组织行为原则,它们包括人道使命优先、援助的非歧视性、尊重文化和习俗、增强当地灾害应对能力等。


对于本次土耳其-叙利亚地震救灾,考虑两国灾区复杂的地缘政治等因素,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救灾中的“去政治化”原则,即在援助工作中“不将援助的承诺、提供或分配与某一特定的政治或宗教信仰相挂钩”,并尊重当地的文化、社会结构和习俗。


图:非政府组织灾害救济的10项核心原则


另外,公益组织在地震救灾中,以下原则或标准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1、协同合作


公益组织在地震救灾中需要与政府部门、企业、媒体、行业伙伴、个人等相关利益方联合开展相关行动。


在汶川大地震救灾中,香港红十字会与德阳市残疾人联合会合作建立康复中心,并实现了康复中心的本地化运营;乐施会在地震发生的两天内分别与民政部救灾救济司、国务院扶贫办、四川省民政厅、扶贫办和甘肃省相关部门取得联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为中央电视台提供技术支持和专业指导,后者在震后新学期的第一天播出了一档关于灾害防预和应急准备的节目—开学第一课。


在2013年的芦山地震救灾中,基金会救灾协调会在四川雅安成立,致力长期推动中国基金会更加高效的参与灾害应急事业;基于以往救灾行动的积累,壹基金在2014年鲁甸地震响应中能够联合“壹基金救援联盟”“壹基金联合救灾”“壹基金企业联合救灾平台”三大网络开展行动。


在本次土耳其-叙利亚地震救灾中,包括中国慈善联合会、成都授渔公益发展中心、爱德基金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在内的多家公益组织联合成立了“中国社会力量参与土耳其地震响应协调大本营”,为前线救援队伍提供支持。


2、参与式发展


参与式方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引入中国,在非政府组织等援助中国的农村扶贫项目中得到有效验证,国内各级扶贫办都较早地应用过参与式方法 。


对于参与式的理解多种多样,强调赋权、涵盖各利益相关方、关注边缘群体、共同进行项目决策、明确产权等是参与式的特点,与之对应有参与式规划、参与式实施、参与式评估等概念。


在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阶段,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引入参与式的方法,鼓励当地村民参与到项目的规划和建设中,并实现援建设施的有效利用、管理和维护。


乐施会在开展汶川地震救灾的一项原则是“项目过程中确保所有利益相关者 ( 特别是灾区中的弱势群体 ) 可以参与其中”。乐施会在受灾村庄重建中采用了参与式扶贫规划方式, 协助村民组织村民大会、党员干部会、村两委会、妇女座谈会等会议 , 又以 “投豆表决” 方式决定重建内容 , 村民又选举产生项目实施小组 。


“应找到适当的办法,使项目受益人参与救灾援助的管理”也是红十字与红新月国际联合会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提供的10项原则之一。


目前来看,在受到地震灾害影响的农村地区及跨文化地区开展公益项目,参与式的理念和方法仍不过时。


在汶川大地震救灾中,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组织了代表团赴日本考察震后学校建设的最佳实践。在本次土耳其-叙利亚地震的灾后阶段,有过汶川大地震等救灾经验的公益组织,可考虑组织灾区合作伙伴到中国的实地考察。


3、可持续原则


面对地震造成的灾害,秉承人道主义,帮助灾民有尊严地生存、恢复和重建生活是灾害救助的共同目标。因此,公益组织在规划救灾干预措施阶段就有必要准备撤离计划,并尽量保证本地社区在离开外来力量的帮助下也能正常持续发展。 


在可持续原则下,乐施会为汶川大地震制定的项目目标为:帮助社区受灾群众恢复正常生活 , 基本恢复到灾前生计水平 , 提高社区的可持续发展、防灾、及自我组织能力;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将汶川大地震的重建作为推动灾区能力建设的机会,着重将地震救援的人道主义目标与恢复和发展的长远目标相结合;


香港红十字会支持汶川大地震建立灾后康复服务的康复及假肢中心,也在服务中心建立之初就与合作伙伴达成了转接共识,着重培养本地服务队伍,实现了康复中心的本地化运营;


在壹基金开展的鲁甸地震灾后重建项目试点中,支持农村社区建立社区志愿者救援队,“救灾项目虽然结束了,但救援队留在了村子里”。


在以上基本原则基础上,公益组织开展地震救灾也遵循各组织内的行为准则和一般伦理守则。


公益组织需要尊重受助人的知情权、隐私权,在信息传播和公开劝募中遵循着不伤害原则(Do No Harm),即不因提供服务为灾区带来负面影响。


即便出于工作需要,也需谨慎决定对外共享的灾区信息。由此也可知,在社交平台大肆传播吸引眼球的灾区照片并试图诱导捐款的一般并非公益组织,要警惕其诈骗的可能性。


基于组织透明度和项目管理考虑,公益组织有责任及时公开地震救灾项目信息,必要时可对地震救灾项目进行专项审计;同时,公益组织应争取做到及时总结和分享项目经验,不论这些经验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主要参考材料:

1-《5.12 汶川地震五周年乐施会工作报告》,乐施会,2013年

2-《鲁甸地震二周年报告》,壹基金,2016年

3-《鲁甸地震四周年报告》,壹基金,2018年

4-《我们的家乡阿尔羌寨》,西南民族大学课题组,2012年

5-《环球计划手册—人道主义宪章与人道主义响应最低标准》,环球协会,2018年

6-《为汶川地震灾区提供援助三周年报告》,联合国儿童基金会,2011年

7-《灾后紧急康复手册—2008年四川地震的经验》,香港红十字会,2015年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