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写在前面
连日来,胡某宇自缢身亡的消息让人心痛,其背后反映的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更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设想,如果胡某宇生前有驻校社工或社区社工介入,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果?那么作为专业助人活动的社会工作如何在心理健康领域发挥作用,进一步减少此类悲剧的发生?我们来看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教授 、社会工作系主任赵芳的观点。
在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工作者已经全面参与到提供预防性、诊断性、治疗性以及康复性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中,且已经有近百年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历程。截至2022年底,中国持证社会工作者的人数已经达到了92.9万人,建立了街镇社工站2.5万个,可以在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承担重要职责。
一、社会心理健康问题预防中的社会工作服务
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的关键是预防大于治疗,心理健康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是以预防为主。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个体与社会环境互动的结果,心理健康问题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性因素。社会工作强调“人在情境中”。人是关系中的人,人的本质属性是其社会性。除了部分生理遗传因素外,几乎所有的心理健康问题都与人的社会性脆弱相关,而引发社会性脆弱的主要是贫穷、疾病、社会排斥、社会关系缺失等,以及与此相关的机会、信息和福利服务等资源的不足,两者之间是一种互为因果的关系。
以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持续上升为例,其与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增多,学业压力增大、家-校-社联结割裂有关,也与家庭压力激增、离婚率不断攀升、亲子关系冲突日益增长有关。这些整体性的社会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既存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无法有效改善。
所以,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战略组织部分。当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实现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和居民自治良性互动时,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自然成为了社会治理体系多元主体中一部分。社会工作者及时评估居民需求,整合资源支持个人和家庭,扶助弱势群体,应对社会变迁中出现的各种挑战,解决引发心理健康问题的各种社会问题,这是预防社会心理健康问题出现的基础性工作。广大社会工作者的实践已经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促进中的社会工作服务
日常生活中,出现心理疾患的毕竟是少数人,大多数人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是基本的、基础性和经常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疾病预防。如何赋能于个人和家庭,帮助个体形成积极的心理意识和健康的心理行为,进而培育出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关键性工作。
社会工作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和项目制运作,进入学校、社区、工厂和企事业单位等,深入到被服务对象的身边,采用专业方式推动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作。社会工作有独特的需求评估、社会动员和资源整合能力。需求评估可以动态把握群众的真实需求,并以此设计教育促进方案,包括开展各种成长小组、支持小组、教育小组或互助小组,创立各种学习平台、资源共享平台、家庭课堂、亲子成长营、社区活动等,指导和协助个体和家庭的自我调节、自我疗愈和自我成长;社会动员可以调动更多的人参与其中,并努力提高项目水平以确保覆盖到更多的人群,帮助一些有障碍的人克服意愿、情绪、兴趣、时间上的障碍获得相关知识、信息;整合资源可以整合精神科医生、心理咨询师、教育者各方,以及媒体、公共卫生、教育、司法等各部门力量,达成共识,形成合力投身于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工作。
不仅仅是口号和媒体的宣传,社会工作强调的是“服务”,通过扎扎实实的服务让群众有参与感、有意义感、有亲身体验,进而带动整个社会心理健康知识的提升,以及良好社会氛围的形成。
三、社会心理健康干预中的社会工作服务
除了预防和教育,心理健康问题一旦出现就需要及时的干预,而早发现,早干预是最好的途径,也是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点工作。
社会工作与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的重要区别在于,社会工作不是在病房和治疗室里“坐等”服务对象的“上门”,而是活跃在各街镇的社工站、未保站、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老年服务中心等,并通过各种服务项目进入到家庭、学校和企事业单位,使得早发现、早干预成为可能。社会工作者本身具有心理学相关知识,也有心理服务的临床技巧,心理-社会评估是其基本专业素养。
发现评估后,社会工作者可以在自己专业能力范围内进行干预,对于(1)出现一些心理问题倾向的,社会工作可以利用个案工作方法、小组工作方法进行干预,疏导负性情绪,解决相关问题;(2)出现了心理问题,有症状但症状轻微的,社会工作者在专业干预的基础上,如果需要可以协同心理治疗师跟进,防止问题的进一步恶化;(3)症状比较严重且需要治疗的,转介精神科医生进行进一步治疗,(4)有自杀行为等需要危机干预的,整合家庭、学校、司法、医疗等相关资源,进行有效的危机干预。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主体有分工且又相互配合,不但“打通了最后一公里”,社会工作者还整合资源编织了一张具有可及性的“网”,为不同类型的服务对象提供无缝衔接的服务,特别是对那些孤立、贫穷、信息不足、身体状况不好、抗拒接受帮助或对服务有所怀疑的个人和家庭,可以提供个性化服务,及时回应他们的需求。
四、社会心理健康康复中的社会工作服务
目前,我国有90%以上的精神疾病患者生活在社区,尤其是广大农村地区能够进入医疗体系进行治疗的不超过10%。精神疾患虽具有终身性,但经过康复的患者是可以恢复部分社会功能,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的。
为提高精神疾病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人的照料负担,避免社会极端事件的发生,社区康复也是社会心理健康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社会工作可以协助精神障碍患者“带着病症”适应社区生活,(1)社区社会工作者与医务社会工作者合作,实现医疗康复和社区康复的有效衔接;(2)支持精神障碍患者家庭,发展喘息照顾服务,减轻家庭照顾的压力,提升照顾者技能,改善家庭关系,更好照顾患者;(3)赋能于病人,减少患者病耻感,加强服药的依从感,在自助和互助的基础上完成积极的自我照顾;(4)减少社会排斥,提高社会包容度,联结资源,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协助精神障碍患者恢复社会功能,更好地回归社会。
五、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中的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服务
后疫情时代,已进入风险社会,社会的最重要特点是不确定性频发。不确定使人焦虑,而不确定导致的对生活失去掌控感使人抑郁,在重大公共危机事件发生时焦虑和抑郁相伴随。社会工作特别强调“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与群众建立信任关系是其工作前提,社会工作者深耕社区,也了解社区,在社区中有一张已经编织好的“工作网”,当重大公共危机事件来临时,可以迅速地建立起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援助机制,通过心理热线服务和社区人群心理健康的排摸、筛查,开展有序、高效的个体危机干预和群体危机管理,并且传递出对弱势人群的关怀,预防群体突发事件、防止心理危机蔓延。在突发事件善后和恢复重建过程中,社会工作会迅速整合资源,协同各专业力量和志愿服务组织对高危人群开展持续性的心理援助服务,帮助受影响群众重拾信心,进行灾后重建。
综上所述,社会工作参与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已是题中之义,为了能更好将其功能落实到实处,建议:
(1)通过法律、政策和规章制度确立社会工作在社会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中的角色和地位,赋予其专业和职业合法性,明确社会工作提供心理健康服务的主要方式;
(2)各级政府将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当地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纳入财政预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为社会工作心理健康服务提供专项资金保障;
(3) 针对不同服务方式并存的局面,构建有效的社会心理健康服务网,在社区建立由社会工作主导并协调其他不同服务主体有效运作的服务网络和运行机制;
(4) 大力发展心理健康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以严格的伦理约束参与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和社会工作者行为。
(文章有删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