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报2022 | 这一年,我们始终在倡导残障融合
来源:CDB
作者:CDB
2023-01-19
740





《残疾人事业蓝皮书: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22)》指出,中国是世界上残障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如何保障残障人士的基本生存权利,推动残障群体的社会参与,是摆在中国政府、中国社会面前的一道难题。


2022 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也从就业养老等多方面重点提及残障,包括关爱残障人士,帮扶残障人士、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提升残疾预防和康复服务水平;健全老年人、残障人关爱服务体系”。然而,迄今为止,排斥残障人士仍是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


事实上,残障并不代表缺陷或异常,而是人类生活多样性的体现。由于来自社会层面的歧视性偏见、基础设施以及基本合理便利条件的缺失,将身体、认知、精神或感官上有损伤的人转化为残障,变成他们平等参与政治、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限制。


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残疾人”并不残疾,而恰恰是社会的残缺。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CRPD) 主张通过融合发展,促进公众理念的转变。可持续发展目标(SDG)也主张“不让一个人掉队”,明确提出将残障人士融入教育、减少不平等现象和城市发展等纳入具体目标中。


融合,既是过程,也是目标。融合的社会,是让残障人和非残障人生活在一起,在各个生活领域共处,彼此尊重各自的不同和自主性。


融合的社会,并不关注人们不能做什么,而是关注他们拥有哪些技能,以及需要哪些资源才能实现平等参与。只有在融合的社会,才能真正利用残障人士的能力和天赋。


残障人士作为一个高度边缘化的群体,其权利决不能被发展领域项目和规划所忽视。


一直以来,发展简报以“平等、尊重、包容、开放”的价值观,关注和倡导残障融合理念。两年来,我们以公益行业观察者的视角,温和理性地记录着残障群体,包括有关他们的政策权益、社会融合、工伤就业、人物故事等诸多议题,发布了残障融合相关文章 80 篇。


两年来,我们看到了残障者的困苦与艰辛,也看到了他们的韧性与坚定;我们写下这些故事,不是基于他们“特殊”的外在,而是因为他们“特别”的内心。


2022 年,我们决定精选其中 50 篇形成【残障融合发展】专辑,希望更多人关注残障群体,了解他们,支持他们!


我们关注:


助残机构的需求


残障人士的声音


残障真正的社会融合


残障者的改变


我们倡导:


残障人士可以就业,也可以做白领


工伤职工可以再次回到社会


无障碍出行值得更多人行动


残障青年需要更多机会


我们坚信:


连接,让每一个人更有力量


交流,让所有人实现融合共处


记录,让每个人的不同获得尊重


以下分享为2022年度部分残障倡导类文章:



铁链背后的另一个隐忧:


农村精神残障者的生存状态





这条铁链拉出了朗朗乾坤下“古老的罪恶”:拐卖人口、非法拘禁、家暴、虐待以及真真假假的婚姻。从一起极端个案到全社会关注的公共舆情事件,“丰县女子”的生存现状深深刺痛了社会良心、道德认知。虽然,拐卖妇女犯罪行为多发生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但这段历史并不久远,伤疤远未消除,创痛还未治愈。


值得关注的是,这条铁链背后除了拐卖,还有一个不争的事实,那就是这位被铁链拴住的女子是一名精神残障者。无论语言障碍还是智力障碍,无论后天还是先天,都不能无视,她是一个需要社会“善待”的人。和她有相同遭遇的,还有大量农村精神残障者,他们的人生或许也被拴在铁链下。


......


说到底,这是一个良心工程!


因为这个群体弱到无从感知,无以回应。


别人怎么对待他们只能凭良心,他们不会为自己的权益呐喊。



大龄孤独症家长的“近忧远虑”





其实,我要的不多


我只要你知道


我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


其实,我要的不多 


我不求人人都能够理解你、接纳你


我只求人们能够做到不排斥你


不回绝你


让你能有一个小小的夹缝来生存…


其实 我要的不多 


我只要


只要比你能多活一天


——孤独症家长的内心独白



从工伤再就业的 “痛点” 中,


公益组织能否找到自己的 “起点” ?





工伤,一直以来都是不可忽视的致残因素之一。工伤事故以及职业病造成的劳动能力丧失,不仅影响其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也造成劳动力水平下降,从而影响个人职业发展路径和方向。


从2017年开始,人社部相关政策指出,上一年工伤保险资金的30%可用于工伤预防,比如,进行劳动安全宣传等各类培训。如果这项费用以工伤预防基金的方式出现,康复再就业就可以由工伤保险资金支出。


事实上,在国外的工伤再就业中,从受伤后康复到职业介绍及再就业培训,都由工伤康复基金来支持。因此,有专家建议,专业社会组织可以尝试与当地政府合作,由政府购买其服务,资金从工伤康复基金支出,或许能解决工伤再就业服务中的某些“痛点”。



残障融合发展,如何有效实现?





残障被认为是“身体功能或结构上的问题,如,身体偏差或缺失”(泛美卫生组织和世界卫组织,2006年)。 因此,残障既包括肉体、感官和精神问题方面,也包括情感障碍方面。 


大多数残障的定义都是片面地抓住了身体损伤导致残障,这种偏见反映了社会构建或社会对身体残障人士反映的结果。所以,联合国亚太经济委员会(2005年)声明:“许多残障人士被排斥和疏远于他们自己的社会,以至于他们不再被视为受人尊敬的公民。”


为了纠正这种情况,全球发展社区提出“融合发展”方式。



如何充实残障人士的生活?




残障往往表现为悲伤和绝望、无助和无望。确实,许多对慈善捐赠的呼吁都是基于这样的描述。


然而,对于很多残障人士、家庭和个人来说,事实并非如此。他们同样能够体会到人生的喜悦、充实和满足,他们并不认为自己的缺失是一出悲剧,他们是坦然接受残障这一既定事实,对于他们而言,生命同样需要绽放光彩。


在某些方面,改善生活质量的主要动力不是金钱,而是与其他人的关系和联系。总有一些人愿意贡献时间和精力为所需要帮助的人们提供支持。



支持残障人士的家庭,


这几种方式或许有效




在所有的国家中,家庭为残障儿童提供的支持最多,并且很多案例都表明这种扶助会一直支持到成年。因此支持社区中的残障人士,并意味着同时要支持他们的家庭。他们是全球每个社区都能找到的最主要的资源。


通常情况下,一个残障人士家庭母亲承担的责任最为重大,年长的儿女分担最多,祖母和阿姨也会帮忙。但是,他们同时还要承担其它家庭事务,如家务、挣钱、赡养老人等(加特勒Gartner et al,1991年)。


现实生活中,残障人士家人的爱和奉献的精神是无与伦比的,也是无可替代的。在发达国家,孤儿院已经关闭,残障儿童可获得替代家庭的照顾,如寄养或被收养。但在很多贫穷的国家,由于别无选择,只能有残障儿童的家属进行照顾。


因此,所有的社区服务都有一个基本的优先原则:动用家庭资源照顾他们的亲属。



“解困”残障青年融合就业





这是一个不再需要隔离的时代!也是一个渴望融合的时代!


因为疫情,因为隔离,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距离,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融合!当所有人反思过去,展望未来之时,融合成为大家的共同呼声。


对于残障人士而言,“融合”最好的方式,就是与所有人一样拥有平等价值和就业机会。


残障融合就业,就是在充分考虑残障人士的能力、兴趣并保持其选择权利的前提下,在开放融合的状态下,帮助残障人士融入社会大环境,让他们持续就业、 稳 定 就业,并且获得公平的劳动报酬。希望借此在社会各个领域,促进和维护残 障人士的权益和福祉。


......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