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2022年12月20日,友成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汤敏受邀出席了“2022搜狐教育年度盛典”并就“如何从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主题,做出分享。
他指出:大众参与公益往往有三个困惑,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大众参与公益的动力就不足。并提出:大众公益才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要把大众公益做好,需要联合起来,需要把政府、企业、公益机构、大众资源都整合起来,公益才能真正的走向大众公益,中国的公益才能走到全世界的前列。
以下为发言实录。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首先我要感谢2022搜狐教育年度盛典邀请我来发言。我发言的题目是《如何从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
我要讲三个问题,为什么要转型?这个型能转吗?如何才能转好这个型?
我国公益事业近几十年来发展得非常快、非常迅猛,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提出:“要进一步引导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
怎样才能让新时期的公益慈善事业做得更好呢?换言之,我们现在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或者说,为什么要从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首先,什么叫精英公益?精英公益就是指少数人的公益。比如说政府推动公益,企业家参加公益、基金会公益人也在推动公益等等,这些我们称之为精英公益。什么叫大众公益?就是更多大众参与的公益。其实我们的社会已经在从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了,但是转的速度和规模都还不够。
为什么说我们现在的公益还是以精英公益为主呢?首先是捐助人的结构。在国际上,发达国家70%左右都是小额捐款,普罗大众参与的小额捐款,积少成多。在国外企业家也捐款,但在捐款里面属于少数部分。从捐赠的角度来说,我国仍旧是以企业家为主,70%左右是由企业家捐赠的,还是少数人的捐赠。再看我们群众参与公益活动的情况。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在参与公益活动,做志愿者了。据统计,我国有18%的人近年来参与了志愿活动。但是跟国际上的30%-40%相比,我们老百姓参与志愿活动的还是少数。参与的时间、参与的活动范围也不够广泛。
精英公益存在哪些问题呢?第一个,做不好。因为我们公益要解决的问题都是很棘手的问题,靠少数人是做不好的,也做不大。好多还存在吃瓜群众效应,大家都是看热闹的效应,这影响到我们未来怎么样把公益做得更好。
为什么我国的公益需要从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呢?因为公益慈善要解决的是社会上比较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说扶贫问题、教育公平问题、农村医疗问题、养老问题、救灾问题等等。这些问题实际上都存在于社会中,虽然现在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还需要进一步地改善。这些问题不仅很难解决,而且需要帮助的群体相当大。比如教育,现在教育不够公平在于农村学校,特别是贫困地区农村学校,也包括一部分城市的薄弱学校,这些都是很大的群体;再比如说医疗问题,因病致贫的人群占低收入人口相当大的部分;养老问题,低收入的、无收入的老人也是在社会中相当庞大的人群,这些都是我们要去解决的,如果只有少数人参与,没有发动广大群众参与,这些都是解决不好的。
最后,公益慈善所能调动的资源较少。每年中国的捐赠有2000亿人民币,中国现在每年GDP是110万亿,这个2000亿只是占0.2%,是很少的一部分。因此,资源也不够。所以在新时代,为了把社会建设得更好,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需要从过去的精英公益向更大众化公益转型。
那么,下一个问题就来了,公益能从精英公益向大众公益转型吗?
首先要问的问题是,为什么没有更多的人去更深度地参与公益活动呢?这是因为大众参与公益往往有几个困惑。
第一个困惑,自己没有专业能力。比如说农村教育,我又不是老师,我怎么去帮助提高农村的教育?我又不是医生,我怎么去帮助有病的人?我不是养老专业的,也帮助不了养老问题的解决等等,没有专业能力,这让很多人参与公益时都感到很困惑。
第二个困惑是自己没有足够资源。如果我是一个大老板,可以捐钱,可以捐物资。但我只是工薪人员,甚至是一个没有收入的大学生,中学生,我没有任何资源,所以我参加不了公益。
第三个困惑是没有一个好项目能吸引我参加。为什么有2亿1千多万人都已经注册成为志愿者,但是平均志愿服务的时间并不长?很多是因为没有好项目。现在不少志愿活动就是是开大会时去组织一下交通,或者到养老院给老人讲讲故事、洗洗脚。总是做这种事情,志愿者就觉得没意思了,没有更能够吸引人的项目。
如果这三个问题不解决,大众参与公益的动力就不足。怎么办?我想讲两个我自己亲自参与的例子,看看是否能将之进行一些改造,促进公益向大众化转型。
第一个例子就是乡村教育的问题。我所在的友成基金会在过去的几年里跟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合作,推动了一个“乡村青年教师社会支持公益计划”,也叫“青椒计划”(青年教师的谐音)。
这个项目现在在全国范围内培养了大概13万乡村教师。这不是一般的短期培训,而是每天都有课,要连续上一年,主要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全国最好的老师来讲课。每天晚上7:00就可以参加这种全国最顶尖的教授上的最好的师范课。除了怎么当老师、怎么讲课等等这些乡村教师最需要的内容之外,我们还给乡村教师提供很多资源。如说清华大学的爱学堂公司,他们把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所有的课全部做成动漫式的。他们对乡村学校的青年老师经过一些培训后免费提供。
老师可以利用这些动漫课来补充自己的不足。用动漫的方式可以把课上得又活泼又准确,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美术等课也可以通过互联网上到那些缺音体美老师的乡村学校中。例如,一个上海的美术老师就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全国几千个学校讲美术课,解决了农村音体美老师缺乏的问题。通过这些老师,我们还把各种各样的科学课,课外活动课等引入了乡村学校,如航空模型、 电脑编程、财商知识课等等。很多在城市的学校里不一定都有。
可是,尽管我们做了极大的努力,到目前为止,我们也就触达到一万多所乡村学校。这对几个公益机构来说,已经是极限了。但全国的农村学校有几十万个,怎样才能把这些资源扩大到更多学校中呢?我们最近设计了一个公益资源包的方式,通过大众公益,把这些资源提供给更多乡村学校。
什么叫公益资源包呢?它是基于互联网的,为解决某类社会问题的,集合了各种来源的,多种解决方案和资源的组合。这样的定义比较抽象,我们来看看上述的例子。比如说,“青椒计划”就是集合了各种来源的教育资源的,如培训课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和其他师范大学提供的,动漫课资源是由清华大学爱学堂和洋葱学堂等提供的,航空模型是由波音基金会提供的,科学课资源是由广西师范大学联合了全国几十家师范大学提供的,音乐美术等是由益教室等机构提供的,等等等等。
把这些资源整合起来,再加上更多的各种教育资源,形成一个社会教育组合资源包。这个资源包不是一个真正物理形态的包,其实就是一个二维码。农村学校老师和校长只要刷这个二维码,就能根据自己的需求,分门别类地免费地获取这些资源。由当地的老师、校长自己来挑。
现在的问题是有了这个资源包,如果将之送到有需要的学校老师、校长手中。大量的乡村学校并不知道有这样的资源可用。他们很想要但不知道获取渠道。而公益机构也没有能力去触及到更多的学校。
这时就可以通过大众公益来把这些资源包送到农村学校中。我们设计了一个公益3小时的活动,就是说,一般的志愿者每年只要做3小时公益就可以帮助乡村做很多事,比如教育,每年用3个小时帮助一所农村学校,或者帮助几所农村学校,或帮助城市的一所薄弱学校,来提高他们的教学质量。
有了乡村教育资源包后,志愿者在3个小时里能做什么呢?我们这个项目叫:“为乡村学校做点事”,第一个小时你可以通过腾讯会议,远程地给乡村学校一个班的学生讲一讲自己成长故事。例如,你正在做什么工作,你在城里是怎么生活的。你还可以到城里拍一些小短片在会上放。
对于乡村学校的学生来说,打开他们的梦想,点燃他们对未来生活的向往,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第二个小时可以把乡村教育资源包的二维码,推荐给乡村学校老师、校长。这些资源都是免费的,乡村学校可以根据需要使用。如果你是从农村来的,或者你的老家在农村,你通过你的关系,把这些资源送到你家乡学校去,送到你的小学,中学母校中去。如果你是城市长大的,我们可以推荐一些学校你去跟他们对接。最后还剩1小时干什么?可以机动,看看学校还有什么需要的,你可以帮上忙的事。
这样,一年只要用3个小时的志愿时间,既不用你有教育家的专业知识,也不需要你拿出很多的钱来,你就可以把很多的互联网为主的教育资源送到农村去,有可能让一个农村学校提高教学质量,最有可能让一个班,一个学校的乡村孩子们享受到全国最好的教学资源。
这个例子就是从精英公益转向大众公益的一个方式。没有资源、没有专业能力的小白志愿者,也能够跟专业人士一样,做好事、做大事、做有趣有益的事。既然乡村教育可以有公益包,我们也可以把乡村产业发展的需求、养老的需求、各种疾病患者的需求、环保的需求等等都把全国的资源整合起来,分门别类地打成各种资源包,通过大众公益送到有需求的人的手中。这个方式能起作用的核心就是因为我们给志愿者都配了一个数字化的公益资源包,它是公益的数字化转型。
最后,大众参与公益有用吗?当然有用,因为大规模的大众参与就解决了公益机构解决不了的“公益最后一公里”的问题。公益机构,企业不是没有东西,而是没有能力把这些东西送到所有的有需要的人手里。我们有国有企业、民营企业、机构员工3.9亿人,有1.6亿退休人员,还有3600万在校大学生和好几千万高中生。如果能这么大的社会力量动员起来,配合各种各样资源包,就可以把现在的公益往前推动一大步。
大众公益才是中国社会主义特色。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上的共同富裕,还要有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你帮助了乡村教育,帮助了乡村卫生,帮助了乡村振兴后,自己也得到精神上的收获。你帮助了别人,自己在精神上的共同富裕也往前走了一大步。最后,要把大众公益做好,需要联合起来,需要把政府、企业、公益机构、大众资源都整合起来,公益才能真正的走向大众公益,中国的公益才能走到全世界的前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