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语:
本文系黄浩明教授于社会工作视野下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国际研讨会暨 2022 首届“中部善起”湖北基金会发展论坛上关于“开创人人慈善新时代,助力共同富裕新格局”主题演讲的发言。
黄浩明教授演讲的内容包括三个维度:第一个是共同富裕的定义、缘由、发展机遇和认知;第二个是人人慈善的主要标志和慈善精神的杠杆作用;第三个是如何提升慈善精神助力全民走向共同富裕。
黄浩明教授认为,“人人慈善”的主要标志有6个维度,“慈善精神的杠杆作用,就是提升能力、培养人才、共同富裕。”
黄浩明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名誉理事长
海南亚洲公益研究院执行院长
一 共同富裕的定义、缘由、发展机遇和认知
党的二十大关于公益慈善的论述是非常全面的,它提出要引导和支持有意愿、有能力的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参与公益慈善事业。这也表明从国家层面来说是引导和支持社会大众参与公益慈善的,只要你要有这个意愿、有这个能力。
经过我们的研究发现,企业的社会捐赠一直是中国捐赠的主体,个人的捐赠还是处于比较低水平的状态。这几年,尤其99公益日的开展以后,个人慈善的内容就发生了变化。
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定义。我的理解是三普,是指我们社会的公共服务要普及普惠普通老百姓。关键内容是:1、物质生活富裕富足。2、精神生活自信自强。3、环境生活宜居宜业。4、社区和谐家庭和睦。
那么为什么要研究共同富裕?我研究了中国过去40年的基尼系数,这个数据可以看到我们在不同的时代下,中国贫富差距的变化。从1981年到1986年,基尼系数为0.277。到了1987年到1993年,基尼系数是0.348,是少富与共富前提下的财富不平均。但1994年到2000年和2001年,我们中国的贫富差距突破了国际警戒线,最高的时候达到了0.481。2012年到2021年,我们的基尼系数平均是4.68。可以看出党中央很重视精准扶贫,所以共同富裕愿景下的贫富差距微微缩小,但是它还是处于国际警戒线之上。
我们现在的社区公益慈善事业,比如说湖北,有很多非常棒的经验。像黄梅模式,我去年有到黄梅县去考察,黄梅这个一个县的慈善资金就达到上亿元,在全国也不多见。
我认为社区公益慈善原生动力主要有四个方面:1、具有自助的功能;2、互助的公益社会;3、慈善支助的补充;4、法律层面的规范。
二 人人慈善的主要标志和慈善精神的杠杆作用
什么是人人慈善,人人慈善主要有什么标志?那对于人人慈善,我是从六个维度来看:
第一个就是社区慈善的迅速发展。现在全国现有的社区基金会总共有243家,占整个基金会的2.6%,其中上海有87家,广东、浙江、上海就占比全国的80%,资金规模已经达到了10亿人民币。
第二是慈善组织,据民政部官网可知我们到目前为止有慈善组织11733家,占整个社会组织1.3%,这个比例是不容乐观的。我去查了一下英国的慈善组织达到了16.8万家,而中国才1万多,可见我们慈善组织的比例太少。
第三是慈善捐赠,据统计,2021年度中国的慈善捐赠超过了2086亿。根据分析,2020年到现在有300多家机构设立了月捐,捐赠规模达到了3.2亿,累计有82万月捐人。现在还维持的月捐人大概有32万人。
第四就是志愿服务,中国在2021年度志愿服务的贡献已经达到了1954亿。用经济价值衡量折算。
第五是慈善信托,中国的慈善信托,到目前为止,已经有1083万突破了1000单,规模达到了45.8亿,每单平均是422万。大家知道在地方建立一个基金会,200万就可以是吧?那如果从这个角度讲,我们的慈善信托是一个发展方向。
第六是99公益日,今年的99公益日一共有5816万人次网民参加,筹资达到38.5亿。在人人慈善,人人公益的时代,我们就是要号召每个人参与公益,鼓励每个人一起做好事。
我们在这个研究公益慈善范式与第三次分配的原动力的问题,关于其原动力主要是从四个维度来看:
第一个维度是道德。我们第一次分配、第二次分配都是根据你的按劳需求,根据国家的法律来分配,我们讲的不是道德维度。但是第三次实际上是强调道德,就是自助互助,自助、互助和自助的意愿行为。
第二个维度是文化。从文化层面的社会来看,他的捐赠文化和西方是不一样的。他更多的强调这个宗亲家族的历史渊源,比如我家族朋友圈有一个习惯,家里的一些亲戚朋友,谁考上的大学或是中专一般会提供一些学习资助,但这些国家统计局录入不到的。但是在美国,我记得当时我在美国读书的时候发现人们的所做公益慈善行为都是有记录的,有些情形是可以免税的。
第三个维度是习惯。中国的结社和西方社会的结社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美国它是先有社区后有政府,我们是先有政府后有社区。所以从习惯上来说是有差异性。
第四个维度是志愿。志愿是原动力。我认为做慈善他一定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被捐赠。
慈善精神的杠杆作用,什么是杠杆的作用?我觉得杠杆的作用就是提升能力、培养人才、共同富裕。主要从四个方面来看:
一个认知的改变。我们要让公益慈善引领社会文明,倡导人人慈善,传递中国传统文化的博爱精神。
二是专业教育。从专业角度讲,鼓励现有高校参与,培训机构主导,以及合作模式参与。
三是国民教育。我一直提倡要把公益慈善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当中,要让每个人去参与公益慈善,这样才能够使我们的国民的素质有很大的提高;要纳入教育体系,要在国民教育中,把那些做慈善公益的人也要写入课本,规范我们的慈善教材,让更多的人了解公益慈善是为国、为民、为社区,也是为我们自己。
四是职业教育。我觉得要加强员工的职业规划。现在全国有1100万的社会组织相关的就业人,但是现实是留不住人了。我曾做过调研,很多高校里培养公益慈善类专业的学生们大部分都流向了国企或是政府,最后真正做公益慈善少之又少。那怎么办呢?我觉得第一可以做好员工职业规划。第二个是员工内训。内训机制很重要,可以采取老师傅带新员工、一对一的方法。最后就是要增加培训预算,当然我知道作为社会组织,现在经济不太景气,要增加培训预算是有一定困难的。但我认为尤其这个时候,通过增加培训预算来提升人员的能力,实际上为组织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
三 如何提升慈善精神助力全民走向共同富裕
如何提升慈善精神助力全民走向共同富裕?我觉得从三个角度:
一个是价值观,由社会价值引领,让社会目标主导。
二是自立观,我觉得自立观指的是我们要帮助社会需要帮助的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能有进步。
三是平等观,我觉得做公益慈善它不是一个安置,受助人与助人者不是处于不平等地位。公益慈善最重要的要传递这种慈善博爱精神,倡导人人平等。让受益人真正感受到社会是有温度的、有热度的。
总结
弘扬中国慈善精神的三大要素:
第一,慈善精神的本源是弘扬中国的仁爱为民精神。
第二,慈善精神的创新是彰显全人类的共同价值观。
第三,慈善精神的融合是助力走向共同富裕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