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12月19日,《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二阶段会议通过了“昆明-蒙特利尔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在中国作为峰会主席主持谈判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就扭转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丧失达成了一致。
该协议旨在到2030年保护30%的地球陆地和内陆水域,沿海和海洋区域,并优先考虑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和服务特别重要的区域。
▲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主席、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加拿大蒙特利尔主持召开COP15、《卡塔赫纳生物安全议定书》第十次缔约方大会、《名古屋议定书》第四次缔约方大会全体会议(图片来源于生态环境部)
这项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实际上效仿了2015年签署的针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议。巴黎协议被广泛认为是全球合作遏阻全球变暖的最重大突破。与在巴黎发起的国家决定性贡献(NDCs)一样,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呼吁每个签署国制定国家生物多样性战略和行动计划。每个国家还将提交国家报告,记录他们实现目标的进展。
世界各国领导人同意将全球升温限制在2度以下,巴黎协议的成功也与新的生物多样性框架的成果紧密相连。2022年早些时候,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认为,如果不停止对自然的破坏,就不可能阻止全球变暖。
因此,生物多样性框架将自然界在全球政治议程上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协议的最终确定也是对自然和气候同等重要性的认可。
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助力
中国已经确立了推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进程,并主张“为所有生命构建共同的未来”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理念,以此雄心中国有能力达到新协议中的目标。同时,这一政策议程也推动了中国实现大规模和前所未有的气候变化减缓目标和行动。
2020年,中国政府宣布了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同年,中国在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中的份额上升到50%,以推动实现到2030年将其现有可再生能源能力提高一倍以上的目标。中国还开始实施“生态保护红线”制度,其目的是保护关键的栖息地和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覆盖其陆地面积的25%。作为到2030年保护地球30%的全球新目标,中国将需要继续扩大其现有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然而,乐观之余保持一定的谨慎也是必要的。国际社会在过去也曾未能履行其保护自然的承诺。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地球峰会上,世界签署了有史以来第一个关于保护自然的全球协议《生物多样性公约》,有150个国家的政府承诺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2010年,《生物多样性公约》以“爱知目标”作为后续,其中规定到2020年至少要保护17%的陆地和内陆水域,而今这一全球目标沦为空谈。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执行,昆明-蒙特利尔缔约方会议也难免重蹈爱知目标的覆辙。
挪威雨林基金会国际主任安德斯·豪格·拉森(Anders Haug Larsen)指出:“世界已经用了一个多世纪的时间来保护地球上15%的土地,现在承诺在短短七年内将其翻倍。这将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其他部门立即采取行动。虽然不易,但唯此才是正途。”
遏制森林破坏,方能功誉两得
热带雨林承载了世界上一半以上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雨林对于成功实施新的全球生物多样性框架至关重要。
豪格·拉森说:“历久弥新的热带雨林中丰富之生命难以轻易重现。世界上只有三分之一的原始雨林仍然保存完好。如果我们都能抓住这个时机,这个协议可以成为结束雨林破坏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开始。”
毁林的最重要原因是全球对森林自然资源的需求以及农业向林地的扩张,而中国是需求方的一个关键角色。毁林和森林退化的具体驱动因素因国家和地区而异,但大多数都是通过复杂的供应链和资金流与国际贸易和金融联系在一起,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在这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同时,中国通过其金融投资客观上促进了此类森林风险商品的生产和扩张。中国的金融机构直接向生产商和贸易商提供贷款,并资助基础设施项目,使商品生产扩展到森林地区。这意味着在中国国内倡导的生态文明所规定的原则与其海外商业活动之间尚存明显的差异。
随着新的生物多样性框架的通过,中国政府有责任遏制中国商业活动在境外造成的生物多样性损失。该协议明确指出:各国应 “逐步使所有相关的公共和私人活动、财政和资金流动与该框架的目标和指标保持一致”。如果中国将自己本国的环境保障措施也应用于其海外活动,全球社会将在保护自然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取得更为长足的进展。
作者:Erlend Trebbi
作者单位:挪威雨林基金会
翻译:温波
(本文作者Erlend Trebbi为挪威雨林基金会森林保护团队顾问,也是北欧投资者政策参与工作的协调人。其关注领域还包括软商品、采矿业和基础设施,以及中国发展领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