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有效推动扬州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发挥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项目的积极作用,积极响应通过“社区慈善基金”“义仓义集”“时间银行”等创新工作方式,引导居民开展互助服务,建立参与式社区互助模式,推动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深度融合发展,进而建设有影响、有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模范社区。
一、项目背景
(一)政策背景
社区社会组织是由社区居民发起成立,在城乡社区开展为民服务、公益慈善、邻里互助、文体娱乐和农村生产技术服务等活动的社会组织。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对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具有重要作用。
为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在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中更好发挥作用,民政部印发《培育发展社区社会组织专项行动方案(2021-2023年)。一是要实施社区社会组织能力提升计划,培养一批骨干人才,对接一批活动项目,提升专业服务能力。二是实施社区社会组织作用发挥计划,开展“邻里守望”系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开展“共建共治共享”系列社区协商活动,开展“共创平安”系列社区治理活动和开展“文化铸魂”系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二)社区情况
南吴社区:位于江都新区,2008年撤村建居,辖区面积1.2平方公里,东至张纲河,西至新都路,南至灰粪港,北至长江东路。下辖原南吴5个自然村组和7个新开发建设的小区,驻区单位16家,常住居民5135户,人口14600多人。社区党委下设5个党支部,有直管党员120人。
近年来,社区党委、居委会坚持“扶贫助民,发展富民,服务亲民,成果惠民”的“四民”服务理念,从群众关心、直接和现实存在的问题入手,服务群众,凝心聚力,促进和谐,实现了社区居民物质和精神的同步富裕,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社区先后被评为“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和“江苏省文明社区”。
仙女社区:位于仙女镇老通扬运河北岸,东至龙川北路,西至邵仙河,南至老通扬运河,北至江淮路,辖区面积1.5平方公里。现有居民2680余户,人口8680人,居民住宅小区25个。
社区设有宜居服务中心、安居照料中心、乐居活动中心、以党员服务中心、社区警务室、社区劳动保障事务工作站等,社区工作的任务是依法行使管理和服务职能,切实做好社区党建、服务、环境卫生、文化和治安等工作,努力构建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社会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仙女社区先后荣获省充分就业示范社区、省绿色人居社区、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省和谐示范社区等荣誉称号。
北苑社区:成立于2002年4月,位于江都老城区北,东至仙城北路,南至泰山路,西至利民北路,北至华山路,辖区面积0.8平方公里,下设6个网格,居民3341户,总人口11200人,工作人员13人,辖区单位为仙女庙派出所和江都区实验小学。
社区凭借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凭仗党员群众的广泛参与,凭着团队的激情,坚守和执着,先后赢得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省和谐示范社区、省文明社区、省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省绿色人居社区、省无邪教示范社区、市十佳社区、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市综治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三)项目简介
本项目通过引入专业第三方服务,采用“导入社区服务策划+嵌入参与式互助体系+社会组织联动社区落地”的整体思路开展。
项目团队实地走访社区,调研社区基本情况,制定社区服务策划方案,通过“培训+督导”赋能在地社会组织和社区掌握社区参与式互助技术,在社区落地执行开展互助服务。最终协力在地社区集中力量打造南吴、仙女和北苑三个社区的参与式社区互助样本,建设有影响、有色的城乡社区治理示范项目。
其中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是以互助项目为依托,建立社区邻里互助平台和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促进居民主动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促成社区互助文化的形成,推动社区社会资本建立与社区发展。
二、项目策划
(一)社区服务策划
社区策划社区社会工作三大模式之一,也是解决社区的社会问题,用系统和发展的视角,关注社区人文、经济、环境、服务、治理等多维度的互动和共生,强调社区是人们生活共同体和精神命运家园,通过各方主体共谋共建共享,实现社区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现代社区策划的核心理念逐步从政府主导的、蓝图式的、关于社区建设的整体式设计,转向强调多方参与的、问题导向的、以参与主体的关系构建为核心的协商式策划行动。
本项目所采用的社区策划是社区服务策划,即以社区为主体,社区本身就是资源方,以社区全面发展为目标,对社区中的公共服务维度进行策划设计,强调社区组织发动,达成对社区治理的积极影响。
(二)关注社区问题
1. 困难家庭生活保障不足
随着扬州城市化的加剧,三个社区内的贫富差距较大、弱势人群凸显的现象,弱势群体主要由孤寡、残疾和大病家庭组成,他们虽有政府给予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仍面临家庭收支不平衡,造成家庭生活困难。这些经济困难的家庭,有意愿改变现状,但限于家庭经济条件、身体状况、技能的制约,缺少展现自我,提升家庭收入的方法和途径。
2. 社区人际关系疏离
在地社区邻里关系逐渐冷漠,逐渐形成匿名性社区。生活节奏加快,生活在同一社区的各阶层之间互不关心,加上城市化和老街区改造等原因,打破传统的邻里格局和熟人社区,居民之间较少接触和交流,社区人际关系疏离,社区支持性网络有待建设。
3. 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较低
社区居民对公益理念、参与公益方式认知不足,多数仅了解传统的公益慈善捐赠。社区居民参与只是为了支持、配合社区工作,社区内部资源整合不足,居民较少主动参与社区公益活动,更谈不上在其中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也缺乏让居民、辖区商企参与社区公共生活的平台。
(三)问题干预策略
扬州市是一个集合式高密度居住空间,这样的居住形态存在于中心城区和郊区。高密度居住带来了拥挤效应,强化人满对居住和家庭生活秘密性和舒适性,对人与人的社交需求弱化。在一个陌生人组成的社会空间中,不同群体邻里关系建构与经营,需要从社区文化、社区资源、社区教育等层面入手进行干预。
(四)服务策划目标
通过建立社区互助体系,促进居民积极主动参到社区公共事务,培育社区互助文化。具体表现在:
缓解困难家庭基本生活困难,提供及时、便捷的补充性公共服务;建设邻里互助平台,为居民提供参与公共生活机会;构建社区和谐人际关系网络,培育社区互助文化;建立社区资本,促进社区发展。
(五)策划落地方法
义仓作为“重塑邻里关系,推动社区互助”一系列社区工作方法的总称,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核心是挖掘和培育在地社区社群领头人,搭建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协力推动邻里之间有序自治并提供及时、便捷、有温度的补充性公共服务,是搭建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有效方法之一。
义仓的工作路径是协助社区相关方开展邻里互助活动,有效补充社区公共服务。包含:一勺米、义仓(爱心仓库)、义集、一个观众的剧场和邻里月台公共空间等项目化公益产品。可以实现社区动员与倡导、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互助、资源整合、社区公共空间运营的功能。
(六)服务发展方向
针对试点社区情况,社区、社工和社区志愿者等相关方可以公益项目为抓手筹集在地资源,在社区中以在地文化为核心,开展社区教育和居民服务活动。
结合搭建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示范项目,具体内容包括:打造邻里互助阵地,挖掘在地文化,立足于社区公共空间,动员居民参与和社会的协同。
孵化和培育居民组织,3个试点社区打造邻里互助队伍,基于义仓小站运营,支持队伍运营及开展活动,以推动社会资源整合,发展邻里互助文化。
开展互助活动,动员社区居民参与,通过党建引领居民共建共治共享。
三、需求调查
(一)当前现状
1. 南吴社区
社区类型:社区类型为商品房小区,老旧院落1个,包含农迁安置152户;社区人口较多有16511人,其中60岁以上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分别占比15.43%和15%,属于老龄化社区。
困难人群:社区重点人群为单亲家庭62户、失独家庭2户、独居4户、空巢老人2人、 精神残疾 4人、肢体残疾15人、社区矫正人员8人、低保户2户,高龄老人154人、未成年人2581人,未成年人、单亲家庭和老年人需求较大;社区社会资产较为丰富,党组织5个,社区社会组织13个。
空间资源:有社区活动中心和居家养老中心4个,含有丰富的在地文化资源,有两大姓氏,可挖掘在地姓氏文化;党组织丰富,社区党建引领建设工作。
2. 仙女社区
社区类型:为老旧院落居多24个,商品房小区4个,无农迁安置和保障房;社区人口基于南吴社区人口较少有5727人,其中60岁以上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分别占比31%和8%,属于老龄化社区。
困难人群:社区重点人群为单亲家庭43户、失独家庭7户、独居21人、空巢老126人、特殊儿童 5人、精神残疾9人、肢体残疾40人、社区矫正人员 5人 、低保户3户 、高龄老人255人、未成年人486人,其中特殊人群和高龄老人需求较大;社区重点工作为残疾人服务和计生特殊家庭关爱,姓氏较多,社区社会资产较少,在地文化资源暂未列举。
社会组织:在地社团2个,企业1个,社区社会组织15个,配置社区活动中心和居家养老中心,无其他公共空间资源;党组织丰富,社区党建引领建设工作。
3. 北苑社区
社区类型:社区为商品房小区,无农迁安置和保障房。
困难人群:社区人口较少有7200人,其中60岁以上中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分别占比7%和11%,社区重点人群为单亲家庭12户、失独家庭2户、独居8 人、空巢老人126人、留守儿童2人、特殊儿童2 人、精神残疾17人、肢体残疾18人、社区矫正人员3人、低保户3人、高龄老人74人、未成年人799人,其中未成年人、特殊人群和空巢老人需求较大。
社区资源:社会资产较为丰富,有在地文化资源和学校资源,配置睦邻中心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使用频率高,社区社会组织17个;党组织丰富,社区党建引领建设工作。
(二)需求分析
基于前期调研问卷,进行社区实地走访和社区相关方访谈后,对社区问题进行总结,主要内容如下:
1. 建设社区互助关系
三个社区内的贫富差距较大、弱势群体凸显,特殊人群、未成年及老年人需求突出,加之社区邻里关系逐渐冷漠,邻里间互不认识、互不关心,需整合社区内部资源,动员社区力量帮扶困难群体,提高居民参与公益活动、参与社区公共事务的能力。
2. 培育社区社会组织
目前社区居民组织多以互益性、兴趣类组织为主,社区希望发展和培育社区居民骨干,同时居民骨干也能积极响应社区,带动其他居民参与和推动居民的自我服务。
3. 协力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先进示范项目
目前扬州江都区重点推动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项目,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系统化、规范化、可复制化、可推广的项目样本,建设有影响、有特色的城乡社区治理先进示范项目。如何构建、如何打造、如何开展社区服务项目等一系列问题,对社区两委来讲缺乏相关专业知识和能力。
四、项目设计
(一)项目目标
针对推进江都区建设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试点社区缺乏技术和方法的需要,通过协力江都区试点社区义仓义集开展的全过程,包括协助试点社区的邻里互助阵地打造、在地文化的挖掘、义仓义集的开展、经验总结等,最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具有参考性意义的经验成果。
(二)工作方法
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是以互助项目为依托,建立社区邻里互助平台和培育社区自治组织,促进居民主动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促成社区互助文化的形成,推动社区社会资本建立与社区发展。
义仓作为“重塑邻里关系,推动社区互助”一系列社区工作方法的总称,通过社区中人的动员和行动,核心是挖掘和培育在地社区社群领头人,搭建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协力推动邻里之间有序自治并提供及时、便捷、有温度的补充性公共服务,是搭建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有效方法之一。
义仓的工作路径是协助社区相关方开展邻里互助活动,有效补充社区公共服务。包含:一勺米、义仓(爱心仓库)、义集、一个观众的剧场和邻里月台公共空间等项目化公益产品。可以实现社区动员与倡导、社区志愿服务、社区互助、资源整合、社区公共空间运营的功能。
(三)设计思路
依据“社区问题-在地模式-互助技术”的对应关系,基于在地社区基础和服务需求,设计相应活动来解决问题。
(四)活动清单
需要针对不同人群需求,选择性开展活动,与社区资源整合,全力打造出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
1. 建设邻里互助空间阵地类活动
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需要在社区阵地体现,其中社区邻里互助的空间阵地,它集“邻里互助、实训教学、项目示范、组织培育”等功能,面向普通居民、面向社区互助志愿者骨干、社区居委、在地政府等,在党建引领下具有教育性、标准化、示范性的特征。
根据社区调研未成年人占比,建设带有儿童之家功能的阵地,开展幼儿多元智能化活动与青少年素质发展类课程。可以培养出儿童兴趣小组及社区互助小组,为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奠定基础,增强家庭支持,推动社区力量关注儿童保护。
2. 爱心家庭参与社区公益慈善捐赠类活动
宣讲和动员居民志愿者,邀请社区爱心家庭加入社区公益慈善行动,签订爱心承诺书的行为,可以推动居民参与社区公益慈善小额捐赠,营造邻里互助的慈善捐赠文化。
“义仓”简言之即是一个爱心仓库,它倡导社区内的居民持续性地定期将小额生活物资捐赠到“义仓”。义仓接收非现金的小额捐赠,包括A类(旧物资)、B类(食品)、C类(洗化品)、D类(时间)。爱心家庭可以选择一个月捐赠一袋米,一桶油,一支牙膏,一袋盐,半小时时间等。
3. 社区居民动员类活动
建设社区互助体系,需要推动邻里的认识和互动,激发他们邻里互动的意愿,促进社区社会教育的普遍开展和邻里互助文化氛围的营造。一勺米活动设计灵感来自于百家饭,针对邻里关系疏离的现状,通过邀请社区的儿童及家长以“你好,邻居”公益挑战赛的形式,敲开陌生邻居家的门募集一勺米,同时邀请邻居参与分食百家粥或百家宴等公益性服务活动。
4. 志愿者入户社区关怀类活动
“义仓”鼓励和动员居民捐赠时间提供志愿服务,并挖掘居民骨干,支持居民组建社区互助志愿者队伍。居民志愿者将义仓中的爱心物资送到社区内有需要的困难家庭中,在为困难家庭带去生活必需的物资同时,也传递温暖和关怀。
5. 社区资源与整合类活动
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的建设需要联合社区中的相关方共同出力,整合各方资源做出贡献。而义集活动依托社区户外公共空间资源,整合在地商家、企业、学校资源,搭建邻里交流平台,用定期集市(嘉年华)的方式促进多元力量的社会参与,不仅让困难家庭多了一个生计出路,让学生多了一个社会实践、做公益的方式,让商家展示和售卖实现公益营销价值,义卖的部分收益购买成社区困难家庭等所需要的物资然后定向捐赠给义仓,进而打造成为社区慈善性景观和邻里生活的节日。
6. 在地历史文化挖掘类活动
针对在地居民,收集在地文化传说、历史名人、辖区企事业单位、社区能人、社区领袖等信息,梳理社区在地慈善文化,挖掘出相关资源。
7. 培育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组织类活动
针对社区居民开展素质教育活动,以“居民素质提升培训+微型公益创投”的项目模式,为社区邻里互助志愿服务队赋能,使其在课后结合社区居民需求,通过活动项目化、项目组织化、组织公益化的路径,培育和挖掘优秀的社区骨干。
通过小额资金公益创投的形式,来支持居民自主针对社区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行动,倡导居民参与社区治理。
五、项目实施
(一)实施路径
本项目通过引入专业第三方服务,采用“导入社区服务策划+嵌入参与式互助体系+社会组织联动社区落地”的整体思路开展。其实施路径如下图:
项目团队实地走访社区,调研社区基本情况,制定社区服务策划方案,通过“培训+督导”赋能在地社会组织和社区掌握社区参与式互助技术,在社区落地执行开展互助服务。协力在地社区集中力量打造出参与式社区互助样本。
(二)实施过程
1. 线上学习参与式互助体系理念
基于试点社区和社会组织不了解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的基本概念,项目组通过线上课程方式向他们赋能,熟悉社区参与理念和基本工作方法。
自2020年12月28日起,三位社区的相关人员在繁忙工作的情况下每天坚持打卡,完成每节课程的观看学习和考试练习,考试成绩由刚开始的不及格到达标优秀,有的是满分100分,在线上学习后产出三篇学习心得。
2. 实地走访调研社区情况
三个社区使用问卷调查方式对社区情况进行摸底,得到社区当前的基本情况:人口数量、分布结构、家庭结构和特殊群体数据,社区近3年开展的社会服务,在地社区的工作重点/特色,社区名人、社区能人、意见领袖、居民骨干及其他具有社区影响力人员。
在2021年3月,项目组分别实地走访3个社区,与关键人进行访谈,了解其群众需求、社区资源、当前工作重点和建立参与式互助体系的期望诉求。
3. 诊断问题策划社区服务
项目组根据调研结论,以构建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为目标,基于每个社区的辖区资源、历史文化特色、社区治理基础和特色亮点工作,对当前公共服务需求进行排序,策划设计出:建设邻里互助空间阵地类、爱心家庭参与社区公益慈善捐赠类、社区居民动员类、志愿者入户社区关怀类、社区资源与整合类、在地历史文化挖掘类和培育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组织类七大类活动。
七类活动结合每个社区现状及基本需求,资源优势来设计出互助主题,策划社区互助模式。按照协助社区相关方开展邻里互助活动,有效补充社区公共服务的工作路径,选择性使用一勺米、义仓(爱心仓库)、义集、一个观众的剧场等义仓公益产品,策划出每个社区的社区服务项目活动清单,结合项目内容确定社区服务成效可视化的着力点。
北苑社区互助体系策划方案
南吴社区互助体系策划方案
仙女社区互助体系策划方案
4. 专题学习工作方法
2021年3月17日至18日,在扬州市江都区仙女镇北苑社区开展线下工作坊,学习内容包含:5个工作坊和3个社区义仓计划书梳理。分别是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一勺米实操活动、义仓活动、义集活动和一个观众剧场。义仓团队讲师闵雄、徐静和尹雨娟先后进行授课。
江都区民政局、仙女镇社区两委、工作人员、社会组织负责人共计40人参与,通过充实培训学习了义仓参与式互助体系及义仓公益产品的操作,为下一步扬州义仓项目推进奠定了基础。
5. 督导跟进解决问题
为了及时解决三个社区在项目落地实施过程问题,项目组定期组织督导跟进活动。其主要内容包括:协助制定项目计划书、活动复盘、活动问题解决、项目总结梳理。帮助到三个社区更好的开展项目活动,挖掘项目特色及下一步方向。
北苑社区特色是百宝箱打造,与义仓小站、故事馆结合,打造北苑社区便民百宝箱置换平台,在故事馆中制作变迁故事墙,展现北苑社区十年来的变化,让居民感受社区带来的服务。
仙女社区是在多元米市街打造中,结合社区工作提出了社区民主协商方法,在米市街中融入三元文化故事,在商家里的米易站中增加氛围营造和可视化介绍,进行宣传同时倡导居民参与。
南区社区是环保与科普结合,突出环保,义仓小站与环保结合,义仓小站链接爱心商家、爱心家庭、辖区居民,链接爱心物资,打造成物资置换站,需要的物资置换,剩余的物资送去困难人群,把参与式、环保的理念和绿色的理念融入进去。
6. 落地社区开展活动
在开展项目过程中, 三个社区已先后开展了“一勺米”公益挑战赛、一个观众的剧场、爱心家庭招募、“你好,邻居”之义卖活动,并建设了义仓小站。
(1) 北苑社区互助服务活动
(2) 南吴社区互助活动
(3) 仙女社区互助活动
在项目期间,共同招募338名志愿者,为辖区内59户困难家庭链接资源开展服务,带动辖区居民参与活动达1821人次,其中有仙女镇政府部门、12家社会组织、11户企业/商家、3所学校等辖区企事业单位加入其中,初步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的社区治理局面。
六、项目产出
(一)社区服务策划方案
1. 北苑社区构建参与式北苑社区互助体系策划方案
互助主题:“睦邻北苑,共享社区”参与式北苑社区互助体系。
互助模式:1核+2睦+4N
1核: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
2睦:睦邻节、睦邻生活网络
2睦即睦邻节和睦邻生活网络打造,在社区邻里节十周年的基础上,挖掘社区邻里文化,建造社区乡愁馆和义仓小站,构建“睦邻中心+睦邻站+睦邻点”的睦邻生活网络,打造以北苑文化为特色的睦邻节。
4N:品质、活力、参与和共享
4N即从品质、活力、参与和共享4个方面构建参与式互助体系,“便民百宝箱”计划提升居民生活品质、“邻里生活节”计划提升居民活力、三微工作法提升居民参与社区多元工作、睦邻生活网络让居民共建共享,融入义仓品牌活动,倡导动员社区居民,孵化和培育社区邻里互助行动者,形成“睦邻北苑·共享社区”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
1核+2睦+4N服务项目化的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推动社会多元工作、多元主体参与,居民共建共治共享,提升辖区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项目清单:
居民骨干培育+组织培育:友邻学院+微创投
社区动员:一勺米、爱心家庭招募活动
困难人群帮扶:义仓入户探访项目
社区资源整合:义集社区资源整合项目
为老服务:一个观众的剧场
文化营造:义仓小站、乡愁馆
社区互助:“便民百宝箱”计划、睦邻节
成效可视化:
睦邻节+睦邻生活网络
网络:睦邻中心(乡愁馆)+睦邻站+睦邻点
邻里互助队伍
2. 南吴社区构建参与式北苑社区互助体系策划方案
互助主题:“绿色生活,邻创南吴”参与式南吴社区互助体系
互助模式:1核+4义+5N
1核: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
4义:开展“四义计划”,从社区动员、社区服务、资源整合三个方面,开展“义米阳光·五彩饭”计划、“义路相伴”计划、“暖心义治”计划、“义路有你”计划,推动邻里互助。
5N:在社区已有的“五微社区服务法”、“12345协商议事机制”的工作方法上,整合社区资源,结合义仓内容构建社区多元主体参与,共创“绿色生活·邻创南吴”参与式南吴社区互助体系。
绿色生活以装修大世界资源背景下,打造科普+环保主题的可持续生态义集,邻创南吴以创新商居融合,提升居民幸福感,创造社区活力,提升居民获得感,营造商家与居民睦邻友好、友善和谐的氛围,提升居民安全感,呈现欣欣向荣的社区氛围。挖掘在地文化,孵化和培育社区邻里互助行动者,进而针对社区居民实现更加精准、便捷的服务,并打造更有获得感和幸福感的社区品牌项目。
1核+4义+5N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推动社会多元工作、多元主体参与,居民、商家共建共治共享,从而提升辖区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项目清单:
居民骨干培育+组织培育:五微学苑+微创投
四义计划:一勺米(义米阳光·五彩饭)、爱心家庭招募活动、义仓(暖心义治)入户探访项目、义集(义路有你)社区资源整合项目、一个观众的剧场(义路相伴)
文化营造:义仓小站、社区故事馆
成效可视化:
义仓小站+四义模式
邻里互助队伍
3. 仙女社区构建参与式北苑社区互助体系策划方案
互助主题:“颐养仙女,活力社区”参与式仙女社区互助体系
互助模式:1核+3元+4N
1核:以党建为引领开展社区治理与服务工作。
3元:社区三元文化:挖掘社区三元庵、三元公园、三元北路粮油街文化,以社区在地粮油文化和传统粮油交易方式,探索以仙女社区为特色的米市节义集,打造三元米市集和多元米市街品牌。将80、90关爱活动与一个观众的剧场相结合,以青年志愿者、教师、干部、警察、医生为优势的邻里互助团队,服务辖区高龄、空巢老人,培育社区互助文化和社区传统美德。
4N:多个组织和项目结合,挖掘在地文化,孵化和培育社区邻里互助行动者,在已有80/90关爱品牌活动、“三心四站”“七居”颐养品牌和社区服务基础上,融入义仓品牌活动,倡导动员社区居民,支持以青年志愿者、教师、干部、警察、医生为优势的邻里互助行动者,服务辖区高龄、空巢老人,打造一站四点,以推动社会资源整合,让社区动起来,构建“颐养仙女·活力社区”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
1核+3元+4N服务项目化的社区治理体系通过党建引领社区治理,推动社会多元工作、多元主体参与,居民共建共治共享,从而提升辖区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
项目清单:
文化营造:义仓小站、社区故事馆
居民骨干培育+组织培育:三元学院+微创投
社区动员:一勺米、爱心家庭招募活动
困难人群帮扶:义仓入户探访项目
社区资源整合:仙女米市节社区资源整合项目
为老服务:80、90融合一个观众的剧场
文化营造:仙女义仓小站、仙女故事馆
成效可视化:
一站四点:义仓小站,睦邻点,健身点,用餐点,阅读点
邻里互助队伍
(二)社区服务重点项目
1. 南吴社区:全面提升“三感”,落地开展“四义”
南吴社区属于村改居社区,多年来社区坚持细微处发力、细微处见效,让每一位居民在微治理中感受到社区的温度。
目前,社区有长期参加服务的志愿者团队,有涵盖地方戏曲、舞蹈、唱歌、心理辅导等方面的15个社会组织,辖区有检察院、消防大队、妇幼、江苏银行等驻区合作单位,更有装饰大世界商户的资金支持。社区虽小,但连着千家万户,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需要与邻里们携手共进,因此听民声、解民忧成了社区不断努力的方向。接下来,为了提升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根据项目实施要求开展 “四义计划”:
“义米阳光·五彩饭”计划。通过“一勺米公益挑战赛”形式,整合资源,联动辖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失独家庭、残疾人、外来务工家庭参与,打造有温度、有色彩的南吴社区。
“义路相伴”计划。通过召集表演的组织、专业社工、心理咨询师,将其进行分组,安排2-3人一组,上门提供服务,进一步夯实社区“三包一”帮帮团活动内容,为特殊群体提供有关爱、有互助的个性化服务。
“暖心义治”计划。通过建立义仓小站,支持社会组织开展社区互助,重点服务于社区老弱人群,为南吴社区建立本地互助模式与操作流程。
“义路有你”计划。通过开展公益集市,长期招募爱心家庭和爱心商户,尽可能保证商品的多样化。联系辖区内具有理发等有手艺特长的志愿者,让义集的内容更加多元。
2. 仙女社区:营造三元义文化,重塑多元米市街
仙女社区“承仙女之德、架利民之桥、扬运河之善”,坚持“一切为了社区居民,一切依靠社区居民”的工作理念,以精准服务为重打造项目品牌,真情真心强服务。
《三元公园记》有载:“老通扬运河北岸建有仙女庙、三元庵,旧有米市牙行,街景繁盛。恨侵华日寇杀人放火,河北街从此凋敝沉寂。喜改革开放国富民强,政府顺应民心,建成公园。”如今,仙女路上米面、粮油商铺一条街行人依旧络绎不绝,米街对面就是家门口的“三元公园”。因此,结合辖区地域、文化、风俗、民生等特色,重点有以下2个计划:
三元米市集。在端午节、中秋节等时间节点,整合在地的米面、粮油、碗碟等商铺开展“米市”义集,结合辖区内5支文艺演出志愿者队伍,联合仙女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洪泉医院等单位,招募义卖、义演、义诊“三元”志愿者,在三元广场,为居民提供便民服务以及低于市场价、送货上门等交易服务。
多元米市街。通过走访沿街商铺,收集商家改造意愿和建议,运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将米市街塑造成为集文艺、休闲、商业化为一体的特色街道,一方面要努力传承米市一条街的独特文化古蕴,另一方面要充实具有现代文艺气息的商业氛围,打造活力多元的产业场景。
3. 北苑社区:造便民百宝箱,共庆邻里生活节
新时代呼唤新治理,在大睦邻模式的背景下,“社区合伙人”机制在北苑社区刚刚起步。2021年,北苑社区将秉持“社区互助、多方参与、关注民生”的理念,明晰社区合伙人。
北苑社区地处城郊结合部,毗邻北城区中学、实验小学、幼儿园,辖区39%的商铺是辅导培训机构,34%的是基础性的便民服务资源,比如修鞋、开锁、维修家电等, 27%的店铺是小吃。此外,社区拥有17支社会组织,其中金阳光合唱团、芦柴花民乐队、长乐健身队、健身气功协会等组织生活丰富,可以说是“周周有相聚,月月有活动” 。接下来,为了引导居民走出“小家”、共建“大家”,北苑社区计划从“共建”入手,从“共享”落脚,积极创造社区治理由社区一家“独角戏”到各类群体“齐参与”的良性转变,因此,结合北苑辖区自身的先天条件,重点计划有以下2点:
“便民百宝箱”计划。该计划以便利性、接地气、可共享的理念为主导,一方面号召居民将闲置的家用工具捐赠到义仓,义仓志愿者将其统筹并保管,以推送的形式将工具类型公布,所有的居民都可以借去使用,按规定归还即可。第二个方面号召辖区商家给予辖区居民一定的“优惠”,参与到“百宝箱”的商家与社区签约“合伙人”,均可展现在“辖区便民手册”中,以便居民更快、更精准地找到自己需求和服务。简而言之,“便民百宝箱”计划就是帮助居民准确对接到相应的服务和资源的社区互助方式。
“邻里生活节”计划。2021年是北苑社区邻里节的十周年,计划推出2.0版本的邻里生活节,即 “一场地+一会馆”。“一场地”是指是极具仪式感的邻里大舞台,由政府部门、社会组织、辖区单位、爱心商家/家庭、义仓志愿者多方合伙人的参与,除了文艺演出,现场还将开展一期“公益集市”。“一会馆”是指 “乡愁馆”,馆内呈现的不仅是北苑社区这10年的变化,更多展现的是由义仓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收集的这10年民生故事。
以“流动集市+特色空间”的模式,常态化地将社区生活、社区互助、社区文化、社区公共议题等融合,展现北苑社区具有“品质、活力、参与、共享”的社区公共生活特色。
七、项目成效
(一)社区策划引领试点社区发展
社区社会工作是一项系统性的工作,常规开展服务性活动、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属于单点作战的工作方法。需要从社区服务策划角度推动辖区社区发展治理。
本项目采用社会策划的方法,借助外部专家和参与式社区互助体系方法对社区进行科学理性的调研,制定每个试点社区的社区服务发展策划方案。基于方案动员和分配资源,通过自上而下的安排组织执行计划来解决:困难家庭生活保障不足、社区人际关系疏离和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的参与程度较低的问题。
(二)有效动员社区家庭参与公共事务
在一个社区开展工作,首当其中是与社区居民建立关系,引导相关方积能够极参与各项公众事务中。三个试点社区邻里关系冷漠,居民之间较少接触和交流,社区人际关系疏离。三个试点社区邀请辖区儿童及家长以“你好,邻居”公益挑战赛的形式,敲开陌生邻居家的门募集一勺米,并邀请邻居参与分食百家粥公益活动。
其中,仙女社区的18名儿童在短短1小时内,成功敲开50多户邻居的门,共募集到近10公斤的大米。南吴社区33个少先队员敲开110户邻居的家门募集百家米,志愿者熬成百家粥,送至孤寡老人家中。南吴社区21名高中毕业生分组敲开邻居门募集大米,由居民志愿者现场包粽子,送至辖区老人家中。北苑社区联动江都区实验小学成功开展3期“一勺米”公益挑战赛,每次敲开50多户邻居门,让辖区居民体验到了邻里亲情,让孩子们亲身体验“同在一片蓝天下,群居群积一勺米”的集体力量。
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教育社区的儿童、中小学生和亲子家庭,推动了邻里的认识和互动,激发他们邻里互助的意愿。
(三)为试点社区困难群体提供服务,补充公共服务不足
三个试点社区内的贫富差距较大、弱势群体凸显,特殊人群及老年人需求突出,加之社区邻里关系逐渐冷漠,邻里间互不认识、互不关心。三个社区整合社会组织、社区社会组织、辖区爱心商家、爱心家庭和志愿者等力量帮扶空巢、独居和高龄老人,为其提供百家粽、百家饭、腊八粥、汤圆等温暖人心的餐食、免费理发和精神文化娱乐等活动,开展志愿者入户社区关怀类活动。
在这个过程中,辖区的志愿者团队和社区社会组织以志愿服务的形式,缓解老人的孤独寂寞,是使用社区内部资源提供及时、便捷、有温度的补充性公共服务的体现,促进老人与社会的联结,推动邻里互助及社区助老的发展。
(四)搭建邻里互助平台,整合辖区各方资源参与
社区中从来不乏资源,借助方法和时间精力都可以发现资源,但是如何把资源方整合在一起出钱出力,这就需要搭建一个各方可以参与的公共平台。
三个试点社区分别动员辖区爱心家庭募集物资,着手搭建爱心仓库,接收非现金的物资和时间等小额捐赠。依托社区户外公共空间资源,整合在地商家、企业、学校资源,通过定期集市的方式搭建平台,促进多元力量的社会参与。
其中仙女社区在招募爱心家庭活动现场就有30户居民填写了爱心家庭档案、签订了承诺书,10户沿街商家都表示愿意定期捐赠一定小额物资。南吴社区在邻里集市活动现场与爱心商家签约,组织义诊、免费维修和现场营业捐款活动,有效整合了商家资源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北苑社区延续过往传统,持续开展邻里节,组织辖区志愿者和社区社会组织开展文化娱乐汇演,通过“公益集市”活动基建物资交流平台,构建睦邻友好的社区环境。
无论采用了何种形式的活动,三个试点社区都搭建出社区资源和邻里交流平台,用定期集市方式促进多元力量的社会参与,回应困难人群需求,构建互信互助的邻里互助环境。
(五)营造邻里节庆活动,传承社区文化
社区文化是社区成员在一定的参与规则下形成的行为总和。它能够促进个人和社区融合,维护社区和谐,驱动社区形成新的行为规范。
仙女路上米面、粮油商铺一条街行人依旧络绎不绝,仙女社区运用民主协商的方式,将米市街塑造成为集文艺、休闲、商业化为一体的特色街道,传承了米市一条街的独特文化古蕴。在端午节、中秋节等时间节点,整合在地的米面、粮油、碗碟等商铺开展“米市”义集,组织商家提供实惠商品,志愿者队伍组织文艺演出,辖区单位提供公益性服务。有效嵌入社区互助文化,基于“米市”义集的互动平台,社区中人与人建立感情纽带,促进社区互助文化生长。
北苑社区的辖区资源师辅导培训机构、便民服务和小吃店,从“共建共享”入手开展邻里节活动,开展文艺演出、公益集市交换闲置物资和呈现社区10年发展变化的民生故事,通过造节的方式来传承社区发展变化故事。
无论何种节日,都结合了社区资源优势,融入了社区互助元素,让社区文化得以传承。
(六)赋能社区和社会组织,实现角色变化和能力提升
项目实施过程,外部专业团队通过“线上课程+线下工作坊+督导跟进”的方式协助社区和社会组织掌握了社区参与式互助的方法,成为资源提供者、引导者、宣传者和协调者,其社区动员、社区资源整合和服务困难群众的能力得以提升,分别搭建出邻里互助平台,能够促进驻区单位、商家和居民主动积极参与到社区的公共事务中,向辖区困难群众提供补充性社区服务,推动了社区发展治理工作。
八、总结反思
本项目是基于社区策划模式开展的社区工作,通过引入社区参与式互助体系理念,按照“社区服务策划先行+嵌入参与式互助工作方法+社会组织联动社区落地”思路落地执行社区服务策划中的各项活动,整合社区相关方资源,在地社区集中力量打造南吴、仙女和北苑三个社区,实现了参与式社区互助样本的落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广泛吸纳群众参与,培养了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者队伍,快速提供有效的社区服务,促进了邻里互助的发展。不可避免的是这种社区策划模式在试点社区也遇到了居民参与能力不足,缺乏社区领域的本地社工人才资源,缺乏自治、公益性社区组织或已有社区社会组织比较涣散的问题,因此未来需要基于街道或社区建设社区社会组织或志愿者队伍的能力支持平台,可以结合社工站(室)建设过程中,开展培养和发展社区社会组织和志愿服务团队,使其能够动员居民参与,募集本地资源,形成团队力量来组织邻里交流平台,用定期集市方式促进多元力量的社会参与,回应困难人群需求,成为构建社区互助体系的重要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