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葛燄:构建“人人爱公益”的生态,推动公益可持续
来源:腾讯SSV
2022-12-14
233




葛燄


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



编者按



10多年来,互联网公益在中国发展速度很快,数字公益已经成为新时代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最鲜明的特色,也为全球公益慈善事业的发展贡献了中国的创新样本。民政部今年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近三年来,每年都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互联网慈善。因此,在如此的速度和规模之下,公益的可持续发展也成为了应有之义。本期季报邀请到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就公益可持续这个话题做了分享。


问:您之前提到,腾讯公益平台这两年非常关注公益用户服务,请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考虑?


答:怎样才能可持续?从源头上来看,公益来源于人的善念,只有越来越多的善念汇集,公益可持续发展才有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过去我们一直说“人人可公益”,但仅此是不够的,只有做到“人人爱公益”,才能使得善的种子生根发芽。


现在很多人认为做公益是一种需要,希望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公益的感召力非常强,它就像一颗种子,需要有人去带领和引导让它发芽,然后记录下来,让其随着我们的成长而成长。我们会看到无论是捐花或是其他善举,都可能让世界发生一些变化。


因此,我们平台需要提供给用户更多悦己悦人的好公益模式,如果他愿意参与,我们就帮他记录。在很多年之后,他只要看到他的历程——我帮助过哪些人,我做过哪些事情——对于每个人来说,这都是对自己非常好的激励。这是我们的一个可持续探索。


我们现在用小红花体系来记录用户的公益行为,但小红花的作用是一种善的记录,激发别人做好事的动机,还是在于用户内心对于公益项目的认可,关键是让用户能够因为他做的好事实现自我价值的激励和认可。


正是基于这个出发点,我们今年打造了“一花一梦想”,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逐步让用户感受到,即便捐一朵花也可以让离我很远的人变得更好,让用户感受到自己在这个社会上的价值,从而培育公益用户长期关注这个项目,将来会捐款,也可能会作为志愿者继续参与到公益中。通过“一花一梦想”,我们希望让大家都喜欢做公益,让自己和世界都变得更好。


公益人群的培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问:请问您认为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行业和平台需要面对的痛点问题有什么?


答:“99公益日”已经进行到第八个年头,开创了全民参与的现象级公益嘉年华。互联网公益也进入了3.0阶段,数字技术渗透在公益中,互联网和公益融为一体,成为一个“没门槛、很透明、常反馈”的公益参与平台。


随着更多的人参与到公益中来,也给平台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互联网时代的我们,可以知道订餐时某一时间点外卖员走到了哪里,但不知道公益捐助后的钱去了哪里帮助了谁,这就会引起很多人对整个慈善行业的质疑,也就是说大家对捐助款的公开度和透明度要求会很高。


公益行业的公信力与项目透明度息息相关,我们该如何解决项目透明度的问题?公益平台主要起到连接与放大的作用。一方面,我们缺乏懂公益、有耐心,愿意持续捐赠的捐赠人。另一方面,我们又缺乏能够与公众沟通的好的公益机构和项目。所以在这两方面我们要形成一个良性互动,建立深度的信任。


问:在信任问题上,有哪些尝试和探索您认为是能够推动痛点问题解决?


答:可持续就必须要解决信任这个根本问题,但公开透明这个事情对平台来说是很难做到的,需要大量的慈善行业从业者和公益组织都同时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是说有心就能实现,更多还是需要借助数字化工具的力量转化为自身数字化能力来实现。


我们做了很多探索,包括利用数字化能力提供更多的工具给到公益组织,在平台上制定更有效的披露规则,在用户和公益组织之间搭建开放沟通的机制,为用户提供可感知的具象化反馈等等。


有一些项目确实让我们看到了具象化反馈的好处。今天我们的年轻人都是互联网一代用户,他们习惯了真正的互联网服务,对于捐钱了用在哪里,还是希望看到具象的反馈。我们现在鼓励公益组织做具象化的反馈。比如说,用红外传感能够反馈,孩子借阅了一本书,便会自动被记录一次。还比如“技术路灯”,灯一亮,就可以反馈。很多反馈都可以具象化,但我们会有所选择,因为要考虑到隐私问题。有具象化反馈的项目,我们会优先去发展。还有些反馈很难只看短期的效果,拿教育议题为例,过程是长期的,但在过程中,可以给捐赠人反馈孩子的状态,比如孩子唱了一首歌,不同地区的孩子唱的歌也不同,这是用情感连接的反馈。


做具象化反馈的项目,对公益人才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至少要具备新媒体技术的能力。今年我们还有一部分资金是非定向资助的,主要用于组织的执行、内部的成长、能力的提升。目前腾讯公益的“千百计划”、“数字人才开放计划”,都是着力于公益人才的长期培养。


平台是个放大器,也是个连接器。把好的东西放大就可以使原来我们认为不好的东西慢慢退出,也可以让大家达成更好的共识。公益平台发展到现在,我们努力在解决的是人人可公益的问题,我们如何通过技术让每一个人都能参与公益。而人人爱公益则是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这需要公益组织和公众共同推动。


问: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公益全面打造了生活、娱乐、工作、地域等不同的公益场景,请问您认为场景公益的价值是什么?


答:传统的募捐形式在公益行业发展面前太过无力,它将捐赠人做好事的场景固化在捐款一事上,但其实,捐一朵小红花也是捐,如何激励用户自主参与进公益行动之中才最为重要和关键。在探索如何吸引大家做公益时,我们希望让公益更好地成为每一个人的生活习惯,构成实现这一目的可能的要素,则是每一个具体发生在日常的动作,每一个不免亲历的场景,每一个内心响应的时刻。


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平台上捐款人年龄在35-45岁居多,而年轻人非常少。年轻人是扎根互联网的一代人,他们是否会利用互联网平台来做慈善、如何做慈善,都是我们很想去了解的,因为他们将会是互联网公益的未来。


通过关注年轻人的口味偏好,我们也试验了一些新产品,比如“我们一块走”,还有一些行为公益的答题宣传活动。我们发现很有意思的是,年轻人更喜欢用行为来参与公益。基于此,我们就在想,平台能做的不仅仅是募款,还在于倡导一些公益行为。通过自己的亲身参与、学习、了解来做公益,这比简简单单地花1块、10块钱更有价值。因为捐款人才是倡导者,只有我们培育了更多的倡导者,才能促进整个公益慈善行业的发展,它才是健康的。


基于此,我们陆续尝试和腾讯内部的业务伙伴以及外部的合作机构一起,创造新的场景,基于生活、娱乐、工作的场景,让更多的公益用户能够多形式、低门槛地参与,与自身兴趣结合,在自己喜欢的场景内无跳出感参与公益。今年“99公益日”,我们内部就有60多个业务参与,外部也有合作伙伴涉及开电子发票、住低碳酒店等不同场景的公益形式,未来我们也会更多地寻找和挖掘新场景。


尤其让我们欣喜的是,基于家乡、社区的场景让公益的风吹到中国更广阔的大地。通过今年陆续举办的99公益区域场,我们让一县一梦想、一村一梦想的事情落实了一步。有很多的区县都是第一次参加公益筹款。自己村庄的项目能够进行筹款,然后进行可持续的投入,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让我们很感动的是,我们看到有很多照片里是一盏昏暗的灯光下,村支书召集了村里人在讨论自己村里要上一个什么样的项目,有可能是一条路,有可能是路灯,也有可能是一个产业帮扶的模式。


我们会发现,虽然互联网公益说了这么多年,这是第一次真正地吹到了这么下沉的地方。比如这次“99公益日”期间,河北省2223个乡村的近 127万人次,共为“关爱陪伴10000名乡村孤寡老人”公益梦想捐出小红花超过640万朵。本村人帮助本村人的简单公益理念,真正让公益融入村民思想,形成自益、互益、共益的规范乡村公益新场景。


问:您认为在推动公益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有哪些核心问题需要关注?


答:刚说到新的场景构建,其实涉及到一个公益可持续非常核心的点,就是共创。公益的发展并不是某一个人、企业或者公益组织单方面就能做到的,需要生态里面的政府、捐赠人、公益组织、受赠人、平台、学界业界等一起努力,才能推动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其中又有一个非常关键的点,就是需要将公益和自身的能力和业务紧密结合才能真正可持续,需要“沉浸式融合”。


以微信支付为例,腾讯公益和微信支付有很多合作,包括爱心餐、知识星光、碳中和答题等。这样的公益,每个项目不一定很庞大,但很精确,它分布在各个场景中,以兴趣为驱动,以解决痛点为目标,渗透到支付行为的方方面面,与用户共创社会价值,使支付不再只是单纯的消费行为,而赋予其更为向善的社会意义,从而也大大增加用户口碑、用户粘性、生态繁荣等商业价值。


腾讯公益正在和微信支付筹划以支持残疾人为主的“自立小店”项目——在商户端,将设立帮助残疾人的数字化工具包;在用户端,将以腾讯公益的小红花作为激励用户的数字工具。若跑通,后续对大学毕业生、退役军人、进城务工农民工等国家重点关心的就业帮扶群体,也可以用类似方式支持。


总而言之,技术无论多么先进,都是一个助手,本质是要实现我们的公益理想,希望能与更多力量一起建构“人人爱公益”的行业生态,推动公益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