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 | 陈涛: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联动研究思考
来源: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
作者:CLCPP
2022-12-06
218



陈涛|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教授


近日,《慈善蓝皮书:中国慈善发展报告(2022)》发布会在北京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70余位产研学社专家共同探讨中国慈善事业的变局与趋势,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与民族学院陈涛教授出席发布会并作主题演讲。


以下为陈涛的演讲内容:


社会工作在今天是一项专业化的职业,但在历史上,它与公益慈善是一体同源的,两者的基本价值理念、工作目标一致。
后来追求所谓“科学的慈善”,二者开始出现分化,社工往职业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路径方法与公益慈善也有所不同。现在来看,这种分化对二者都不太好,未来如何再融合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现在国务院和民政部都强调要完善五社联动,即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工为支撑,社区和社会志愿者为依托,社会和社区的公益慈善资源作为补充,形成大家共同合作的局面。


从社工角度讲,要强化与公益慈善的协同联动。在促进慈善的发展和机制建设方面,也强调与社会的协同,要发挥好社区志愿与公益慈善的协同作用,实现社会工作人才与志愿者联动服务模式的常态化。这些都涉及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如何互相联动。


因此我们想研究,公益慈善组织在开展项目过程中,与社工机构有无合作?如果有,是如何合作的?社工机构在开展服务过程中,与公益慈善组织有无合作?如果有,又是如何合作的?这些问题我们想加以研究和认识,包括二者合作过程中是否存在障碍,未来在哪些方面应该加强合作,等等。


当前,全国约4.16万个乡镇街道中,已经建成了2.3万个社工站,入驻了5.8万名社工。北京也基本上同步在做,各村和居委会虽然做法不太一样。但都在试图为城乡居民提供可及的社会服务,打通社会服务最后一公里,甚至最后一米。这是非常重要的,它会对社会工作、公益慈善都带来重要影响,也带来机遇和挑战。


在镇街的社工站层面,尤其要加强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联动。原来公益慈善组织做项目,要派人找当地机构合作,但是不一定能找到。现在,从乡镇到村居都有社工站点和机构,他们提供服务也需要引进外部公益慈善资源,联动对合作各方都是有利的。


但是,双方到底是否准备好了?联动合作的实际状况又如何?这些是非常重要的。今年国际社工日,民政部提出“五社联动聚合力,社工服务暖基层”,五社联动是社工站的运营模式和服务机制,如果这么来看,就特别需要讲清楚联动这件事,我们的研究报告也就是在这个背景下展开。


报告分为几部分:一是“导言”,介绍公益慈善与社会工作同源异进的历史脉络。


二是镇街社工站建设与公益慈善的协同,重点分析社工站如何利用好公益慈善资源。我们发现,对建社工站这么重要的事情,基金会支持得反而比较少,社工站建成后与公益慈善组织的深度合作也很少,在这方面,双方都没有积极主动地探索。


三是专门领域的社会工作与公益慈善的对接。我个人理解,乡镇社工站相当于全科社工,但还需要专科社工,如医务社工、禁毒社工等等,这些纵向条线的社会工作利用公益慈善资金等资源的情况如何,有无与公益慈善组织共同开展项目等,我们的研究报告也做了考察、分析。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儿童项目比较受关注,其次是老年人项目,青少年项目受关注度相对比较低。


一方面,我们调查了一些社工服务机构,差不多一半的社工机构认为他们与公益慈善组织的关系不是很紧密,只有一些零星的合作。


另一方面,我们也调查了一些公益慈善组织,发现其资助社会工作的经费,在公益慈善组织的总资助经费中占比较低。此外,我们还调查了公益慈善组织在吸收社工专业人才、与社工机构联合募捐等各方面的情况。总体来说,公益慈善界对社工的态度也不是很理想。


在我们的调研中,公益慈善组织认为自己与社工的合作不够紧密,但是也认可社工的作用。


最后,我们的研究报告做了总结与前瞻。认为公益慈善组织与社会工作机构是有合作的,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还处在初级阶段,未来需要加强彼此间的认知和沟通,破除信息壁垒,乡镇社工站与公益慈善组织也应该更有效地对接资源,形成更好的联动。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