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支撑公益慈善的精神力量是什么?
来源:吕朝
作者:吕朝说公益
2022-11-10
486



纵观历史长河,我们会发现各种灾害催生了慈善事业,人类文明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是慈善事业的精神底蕴。


有人认为宗教是慈善之母,中国的慈善事业由于缺乏宗教文化的基础,因而难以发展。但回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史,其中不乏慈善的身影。譬如儒家的“仁爱”思想、道家“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无为而善”的行善理念、管仲提出的“九惠之教”等等。


从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为代表的慈善救助思想体系,到外来佛教传入对中国古代慈善救助体系进行补充,我们透过中华传统文化追溯慈善之源,看到慈善与各家思想的碰撞,这是中国慈善文化的缘起与思想内核。


面对当下公益慈善“内卷”和“迷失”的行业现状,公益人应该如何通过中国传统慈善文化淬炼内在的坚定信仰?如何借助中华传统慈善文化构建公益慈善的价值观?公益机构如何强化自己的内在动力和运营逻辑?公益机构摆脱困境需要解决哪些问题?


社会创新50人第11期“如何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淬炼慈善组织的价值观?”,邀请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秘书长、上海灵青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王文,与我们分享“慈善与信仰”这一议题。



*本文精选自:「社会创新50人 」第十一期直播——慈善与信仰



01  慈善缘起——透过别人的故事照见自己



吕朝:


2008年汶川地震,四川省什邡市罗汉寺的素全法师在灾难面前主动破戒,力排众议,在寺院里搭起临时产房,据统计有108个罗汉娃在罗汉寺诞。素全法师相信真正的慈善是传递人间的温暖与慈悲的力量。您也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公益慈善不是简单地基于悲悯之心去帮助别人,而是在行善的过程中实现自我的救赎和生命的解脱。”这该如何理解呢?


王文:


在特殊的时期,我们需要倾听、对话,当然更多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透用别人的故事来照见一下自己。我在2010年加入灵山基金会成为第一个全职员工,初到基金会我也试着去了解它,思考它的底色到底是什么?


赵朴初老人家是灵山最核心的缔造者之一。朴老在给灵山做定位时说:“灵山不是一座寺,它是一个景区。如果是一座寺庙。那只能有一部分人进得来。但如果它是一个景区则所有人都进得来。”


我觉得这是朴老的智慧,他在定义灵山基金会的时候也讲了类似的观点,他并不是借此传播教义、佛法,而是希望能用中国人通俗易懂的“因果观”吸引更多人进入“善”,有向善的心,行善的举。


我自己也曾经历过不同的阶段。我进入公益慈善行业是因为,在大学时我的老师让我知道了大山里还有很多小孩上不起学。那时候我的想法很简单:要让他们读得起书,要走近他们、改变他们。但当我们真的走近公益之后,会发现自己才是最大的受益者,我们的受益来自于想成就自己、让自己变得更好。


到灵山基金会之后我觉得问题太大、事情太多,我们的能力太弱不足以改变很多事情。当时我有很强的倦怠感,有一种不想干的冲动。但当时一个重要的节点是我遇到了台湾慈济,他们让我去发大愿。所谓发大愿可以理解为:如果你的理想够高远,那么你的困难将显得很渺小。


作为年轻的公益从业者,我们要在社会创新、社会变革中有所作为,而不是简单地帮几个人完成他的燃眉之急。回应社会议题我们要具备真实的力量——账上有钱、背后有支持体系和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





02  摸着石头过河——坚守初心,脚踏实地



吕朝:


当下很多公益组织的价值观是摇摆的,例如,在刚结束的99公益日中,我们看到很多公益组织将筹款额作为一个标签、KPI指标。但灵山基金会并不宣扬这些指标,那灵山基金会是如何去内化其价值动力并长期发展自身的底色呢?


王文:


灵山基金会确实很少参加行业内的一些评选,对于评奖、99公益日排名等我一直强调不缺位参与就好,不为名次所累。在中国不论大机构还是小机构,技术和方法都相差不多,都处于同一水平线,不同的是机构的资源和起跑线。


我们用五年的时间探索了灵山基金会的定位,将灵山基金会“定”了下来。我们的员工都很年轻,我当时招的全都是应届毕业生。第一,因为有行业经验的人在我看来有很多的习气。第二,因为我自己很年轻,年纪大的我也指挥不了。


我当时定了一个规矩:不允许员工出差。为什么不让他们出差?因为怕他们被外界的观点左右,还在成长阶段的我们不想被“洗脑”。所以行业内的人很少见到我们,这五年的时间我们基本上都用来打磨自己。


2016我们的筹款额才达到6800万,为什么没有大的增长?因为我们用了50多天的时间在聊天。我和每个员工、每个部门聊天,思考三年、五年后我们要成长为什么样子?我们想用这种方式让自己所认同的底层价值不断内化。因为没有外界的参考,也没有一条很清晰的路子,摸着石头过河,养成了我们相对内敛的性格。


我希望更多的大学生、年轻人能通过公益慈善这条路走出去,透由这样的路径来发现自己。公益慈善是一个路径,是跟自己对话相处以及找回自我的路径。我认为青年参与公益慈善是一种”自救“,由此来更深入地了解我们的国家,我们脚下的土地。





03  募款的背后是募心——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吕朝:


99公益日作为互联网公益的重要事件,对中国现代公益的影响显著,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乱象。我们不光看到灵山基金会跌出了前十,大部分的民间基金会基本上都跌出了前十,那到底是为什么呢?组织的使命愿景和筹款两者之间会不会发生冲突,如果发生冲突我们又该如何抉择呢?


王文: 


对于99公益日,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我认为99公益日是一个节日,而不是终点。很多组织会把99公益日做成一年的终点。从节日的概念出发,过节我们应该是把最好的东西呈现出来,把最好的项目、最好的价值主张通过节日这个载体呈现给我们最亲近的人,由此向公众传递“我的主张是什么?”


而现在更多机构表达和传递的只有简单粗暴的“捐、捐、捐”,甚至用了很多技术性的操作手段,但并没有传递项目背后的故事以及做项目的初心。


我们会把这样的一个最该呈现美好的节日变成一个最不该表达的丑陋的节点。在公益慈善行业做捐赠尤其是大额捐赠,一定是基于捐赠人对我们的内在认可,这种内在认可是价值层面的认可。如果仅仅是是情感层面的认可,捐赠人完全可以把钱直接给受助人。为什么他们要选择做大额捐赠呢?一定是因为他们对我们机构的人格以及人格背后公共性的认可。


我们做公益不是让一群人去帮助另外一群人,而是在这过程当中让多少人跟我们走在一起,去发现我们所共同面对的社会问题是什么?我们共同回应议题的方式是什么?让更多人进得来,并且产生内在认同才是公益更应该要做的事情。


在互联网公益中,部分公益人过度收割、抓取,传递简单粗暴和肤浅的公益价值观,不是通过筹款的过程让捐赠者从暂且相信到走进来最终变成一个劝募者,而是我们只想要你的钱,不想要你的人。但我们知道公益的本质逻辑:募款的背后应该是募心。


所以我觉得当前公益组织要反思,我们不是简单的把盘子做大就好了,而是盘子要怎么变大?如果我们能够像很多有真实支撑体系的机构一样有大量的认同者,那么我们的盘子必然大。大小不是问题,问题是它怎么就大了?所以我们常讲“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因为我们的职业性,在筹款过程中扮演了特定的角色,但我们应该和大量的捐赠者、志愿者、甚至旁观者是一体的。




04  行动不缺位——让灵山成为一个选择



吕朝: 


在灵山基金会筹款额还较小的时候,是否会出现价值观的冲突?如果有又是通过何种方式解决的呢?


王文:


基金会的发展是一个成长的过程,不同的阶段我们对事物的认知程度是不一样的。机构起步之初,不管是公益机构还是商业机构想要活下来,本质都是要有效有用。我们不能效率低下的做着一些可有可无的事情,而是应该努力有效地去回应一类议题并且得到公众的认可。


不管在哪个阶段,随着组织的发展,我们需要去建构自己的品牌影响力。所以早期在灵山创业时,我们强调“不缺位,让灵山成为一个选择”。大的事情有大的机构在做,但是我们依然也要跟进,因为我们不知道自己的边界到底在哪?所以我们会努力去做。


如果说我们与捐赠人的合作是因为我们是一家公募基金会,那么我们只是他的众多选择之一。但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有公募资质,而要让我们的服务与捐赠人的价值产生共鸣。第一个阶段我们很努力的在往这个方向走,让灵山成为捐赠人非常重要的一个选择。


最近我们接受了一个中医诊所的股权捐赠,其决定将100%的股权及运营经费捐赠给灵山。我与中医馆的所有者其实只有一面之缘。


中医馆的老板邀请我去跟他谈他的人生困惑时,我对他说:“如果你的使命是去弘扬中医文化,那么它就不应该是一家私有机构,它应该是一家公共机构。这个机构可以不是灵山,但是它一定是公共性的。这样外部力量能够进来,你的朋友也进得来。”在此之后他豁然开朗完成他的捐赠。


所以我觉得我们更多的是完成捐赠人的捐赠需要。我们其实会经常反思金钱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所以我今年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调整——灵山要脱虚向实。


我把资本、资产和产业作为我们“向实”的方向。在第三次分配的背景下,公益组织配置财富的能力与拥有的财富应成为考量组织的关键指标。


我们该如何善待捐赠人的善款,在对财富的态度上与捐赠人保持一致?首先,我们应该向企业与金融机构学习,学习他们对待财富的态度。其次,我们要有能生钱的钱,回归资金和资本的基本价值属性,促进组织资金的增值、保值。


最后,基金会要透由产业表达主张。随着第一代富人的老去,其创富能力将会下降,但对财富的理解会发生新的升华。如何能够从财富与人的关系、家族传承、企业发展、子女教育以及人生的终极意义上与富人形成内在共鸣,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和价值所在。


吕朝: 


如果我们在业内运营一个基金会尤其是公募基金会,我们对脱虚向实将有更进一步的了解。现在很多的基金会因为其免税资质或公募身份,导致其看起来像一个中转站。


基金会不但能将捐赠人的钱转移给其他人,并且还能够为捐赠人提供优质服务,例如管理发票、处理财务问题、定期的汇报机制等。


但是由于有此类资质与能力的基金会数量极多,这类的服务可替代性很强。灵山我觉得能够提出来脱虚向实,在基金会的运营当中是十分少见的,因为脱虚向实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机构的体量。





05  灵山的未来——在路上,遇见自己



吕朝:


您认为我们是否能从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汲取一些精神力量,成为指引公益组织有效运作的价值观导向?您是如何去做的呢?


王文: 


我是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行善十余载,我的力量来自于佛教。”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仰,我的底色恰恰是我遇见了佛教。


不管是运营一家机构还是去推动一个项目,我们最终都是回到自己。所以我在提炼灵山价值主张时提出“在路上,遇见自己”,这也是我给自己定的人生方向。我们要保持在路上的一种姿态,不能将就于当下,也不能简单的安于现状。


归根结底要落在成就自我身上,帮助别人是成就自我的路径。我们要感恩那些接受帮助的人,也要感恩那些给予我们帮助的人。


信仰对一个机构的影响是持久性的,如果我们在设定使命愿景时给自己框定一个有限的认知,那么或许过段时间价值观就会改变。反观信仰,无论是佛教、基督教亦或是儒家经典,信仰都会是持久恒心的。


对于合作伙伴,我认为是,“结一切善缘”,凡是来的人不要去事先预测他对我们有用与否,是大用还是小用,都要认真对待人家。


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挫折,比如做99公益日的效果不好对一部分同事一定是挫折的。当我们的努力达不到预期时,我会告诉他们,“因上努力,果上随缘。如如不动,静待花开。”


我认为对于信仰“我们要真信”。我和证严法师对话时,她对信仰做了很朴素的解读,认为“我们内心要坚定地相信,付出真实的行动去仰望追求,这就是信仰。”


我们会遇到很多挑战,但不要让日子虚度,凡是经我们手者不将就,必能体现我们当下的最高水准。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挑战,不如意者十有八九。做什么和做成什么都不重要。做,就对了。做,才重要。




本期直播嘉宾


本期嘉宾王文,中国灵山公益慈善促进会秘书长、灵山慈善基金会理事长、上海灵青公益发展中心理事长。


王文还是凤凰佛教公益论坛联合发起人、轮值主席、岭南公益学院院长、英雄公益基金秘书长,并担任江苏省青联常委、无锡市青联常委、江苏省红十字会常务理事、无锡市慈善总会常务理事等。


曾荣获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秘书处颁发的“青年志愿服务导师”聘书、江苏省慈善总会颁发的“慈善之星”爱心个人称号等。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