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李雪峰: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灾害响应多元协同
来源: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
作者:爱小研
2022-11-04
364



沙龙简介




为了更好地帮助社会组织了解“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在新时代大应急体系建设中找准社会组织的位置和发力点,10月27日下午14:00,在腾讯基金会、腾讯公益和南都公益基金会、百个项目资助计划支持下,基金会救灾协调联合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于2022年10月27日下午举办了“社会力量参与灾害响应专场沙龙”。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应急管理教研部教授李雪峰在沙龙中进行了主题分享。现将观点纪要进行梳理,以便从业者和兴趣者交流学习。



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视域下的灾害响应多元协同






01 引言



此次二十大报告中关于“中国式现代化”讲了这样一段话“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我认为我们社会力量要能够发挥好,或者说全方位发挥我们的作用,我们要把这段话理解得透彻一些。




这里边的每一句话里边都有我们的定位。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我们可以理解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讲两个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二个层次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这五大发展方面的目标。他接下来的这五句话分别描述的是在这五个方向上我们的现代化是什么样。经济层面实现高质量发展,政治层面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文化层面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社会层面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生态文明层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02  中国式应急管理现代化





二十大报告中还提到,“要把国家安全贯穿到国家发展各领域全过程”。即使是定位在安全,我们的工作也可以在这五个方面有所作为。这五个方面就是我们工作的根本目的层面的指引。我们的NGO组织也是要自身高质量发展,要能够支撑国家经济以及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规划里边我们讲六个坚持,这实际上是应急管理的基本原则了。其实我们的工作要做的成功,要能够得到各方认可,包括应急管理部的认可,应急管理厅局的认可,跟那六个坚持分不开。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宗旨,那么党的领导和社会共治是讲主体,依法治理讲行为规则,预防为主讲根本方向,精准治理是讲具体的要追求的目标。


大家看《“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里边讲的2035年目标。它实际上就是在解读,或者说在让这些规则、这些原则来落地。




我们现在也是大国,也有大国应急体系,但是还没有那么高,还有很多不足。所以只有到2035年国家都基本实现现代化了,那我们的应急管理才能像一面旗帜一样,让很多人去愿意去学习、研究,甚至去跟随


那么我再拆解一下,我觉得我们应急管理的现代化是四个方面。首先是结构功能层面,我们要实现统合化。现在国家能力体系,应急管理体系,讲统一领导、统一指挥,党的领导是第一位的。在机制建设上,应当应统尽统,党的方针政策统一领导,各级地方政府统一指挥。


所以我们社会组织是干嘛的呢?我们的定位很清楚,我们就是在统一领导之下发挥我们的作用。当然我们自身也有党组织,这个党组织是整个党的体系的一部分,执行上级党组织的政策。我们凡是应当加以合作的,比如属地政府、其他社会组织、社区、相关行业等,各种主体应合尽合。从应急管理现代化的方向来讲,我们将来一定是建立起无数的联系,以我们自身为一个中心节点,跟所有的各有关方面应合尽合。这样的话,我们中国的这个应急体系它的韧性就非常强了,安全网就结实了。

应急管理现代化第二目标是行为模式上规法化。在规法化这样一个背景之下,我们的社会力量参与协同,根本上就是我们要提升自己的依法依规的行为能力。我们自身要把自己的规章制度要建设好,我们要有一个依法依规、自觉行动的意识和能力。


第三个中国管理现代化的目标是演进动力学习化。学就是我们从经验里边去提炼抽象的知识,习就是演习,就是实践应用。我们的社会组织说怎么样打开我们的局面?一方面,充实自我,从实践当中学,在抽象的知识里边去学。另一方面呢,就是要“习”也就是通过演习演练,通过不断跟相关方打交道,在实践当中去提升我们的能力。我们大体系演进的动力是学习化。我们每个组织也需要成为学习型组织。这个学习应当是深层次的学习,持续的学习和终身的学习。


那么第四个方向是方式手段上智慧化。总书记说“以信息化推进应急管理现代化”,这些要求其实都是需要面向未来的,面向2035要实现智慧化。“智”是什么?“智”就是一种数据的获取,数据的加工、传感。“慧”是什么,那是认识的飞跃。“智”如果说还可以用大数据技术、传感器去综合获取,那么“慧”这件事机器是帮不了忙的,或者说机器只能发挥一些基础作用。还是要靠人,以人的智慧为核心。智慧应急如果失去了人本,这个核心它就不是智慧,用它只能是智能化应急。


而且这个人本智慧要发挥作用,它应当是一个智慧生态。我举一两个例子跟大家分享,你比方说7·20河南暴雨,我们一个很普通的网民启动了共享文档,发出了第一条我们的救援供给信息,共享文档一夜之间迭代了300次,有上千条各种需求信息。这就是集体智慧,它似乎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在技术之上,我觉得就是智慧化。我们要在这样一个大格局里边去找我们能发挥作用的点。



03 应急管理“四化”与灾害响应多元协同



有了前面的铺垫,接下来讲的是应急管理的“四化”,我讲的“四化”与灾害响应多元协同的一些具体的工作思路其实是需要大家拍砖的。到底该怎么落实,这样提对不对,你们都有发言权。


统合化视角下的多元协同需要加强领导指挥、健全协同网络、完善协同机制和提升协同质量。我们要在实践当中让协同的体系建立并高质量地运转起来。规法化视角下的多元协同就要完善法律、制度、预案、标准和监督。对于社会组织来说,可以制定联合协同的预案,了解学习甚至参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学习化视角下的多元协同要加强经验的学习和问题研究能力的培养。重点是跨机构、跨区域和跨界的学习及演练。而智慧化视角下的多元协同,需要我们在智慧化信息感知、智慧化协同行动和智慧化共治共享方面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祝愿我们各位参与者不断取得更大的成绩,也可以回馈给我们鲜活的经验和宝贵的智慧财富。谢谢大家!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