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 | 瞄准“双碳”人才供需痛点,覆盖行业全链条分析
来源:CAYA 气候行动青年联盟
作者:CAYA
2022-10-28
565
领域 环境保护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简介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洞察报告》)系列项目由 CAYA职业中心行业调研组 策划并执行,成员背景为在互联网企业、咨询公司、央企、研究智库等单位的碳相关从业者。碳主题为《洞察报告》系列首份报告。



内容涵盖



5大碳相关细分行业全景图梳理


107家行业单位,深入调查“碳圈”从业人员现状


500余份有效问卷,精准刻画“碳圈”求职者画像


1298条岗位信息,深度分析雇主需求


详细解读当前人才供需GAP,为求职者、雇主、高校、人力资源和培训机构各方搭建平台,“碳”寻社会可持续发展新方向。



《洞察报告》快览导图



1  五大碳相关细分行业全景图梳理


碳管理


碳排放核算


碳市场交易


碳中和技术


碳中和+


2  “碳圈”现有从业者现状一览


从业人员画像


3  千余条岗位大数据信息,深度分析顾主需求


岗位需求特点


从业能力要求


4  问卷调研,真实呈现“碳圈”求职者画像


人才供给现状


求职者画像


5  当前人才供需gap详细解读


供需失衡表现


供需错配原因


6  碳人才发展关键阶段与“四个差”生态体系洞察


政府端、企业端、高校端、第三方机构多方合力


人才交互:重视生态建设


特别支持


感谢 中创碳投 和 中央财经大学 为本项目提供的特别支持。



「洞察」过程是什么?


亮点 1


“双碳”梳理:


5类业务,4大主体,3类人群


5类业务


《洞察报告》将碳相关业务领域划分为碳管理、碳排放核算、碳市场交易、碳中和技术[1],它们构成了碳圈业务的核心链条。同时将市场新涌出的传播、培训等机构归入碳中和+领域。




4大主体


对整个行业人才生态起到支撑作用的相关方,《洞察报告》中将其分为政府端、企业端、高校端与人才服务机构4大类别。




3类人群


再进一步,《洞察报告》聚焦在从业者、雇主、求职者3类人群中,对处在不同行业位置的人群精准画像,帮助你全方位认识“双碳”就业市场。




5种业务各自涵盖的业务内容是什么?


每一种业务都涉及哪些机构?


他们在业务中起到哪些作用?


这些业务的现状如何?向什么方向发展?


在“双碳”领域的雇主需求、从业者现状、求职者认知都是什么样?


《洞察报告》为你细致梳理,精准解疑。


01  从业人员精准画像:“哑铃”结构,中等经验者紧缺


在107家行业单位的调研中,《洞察报告》发现具有资深从业经验的低碳行业专家和受碳中和风潮影响而加入碳行业的新人之间,缺少中等经验者的过渡,导致业务当前处于青黄不接的状态;招聘市场需求显示的平均经验为3-6年,也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出“哑铃结构”的断层状态。



图1 “双碳”从业者工作经验分布 from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更进一步,《洞察报告》系统梳理从业人员经验背景、从业领域和职业技能情况;对从业“双碳”的专业、技能、经验要求,“双碳”岗位的业务领域、分布地点、单位性质与薪资福利统计分析,起底“双碳”行业最受关注的内容,打破行业“信息差”。


02  专业、技能、经验:雇主要求一览


通过对主流招聘网站的碳相关岗位进行6个多月的持续追踪,我们采集并处理了近1000+条岗位数据。根据对招聘市场的雇主需求进行深度分析,《洞察报告》发现环境类、能源类专业、具有3-6年工作经验、擅长案头研究分析的求职者,是当前最为普遍的招聘目标。



图2 双碳”岗位学历要求 from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雇主需求的学历、专业、技能、经验都包括哪些,占比如何?“双碳”行业目前需求量最大的业务领域是什么?单位性质、分布地点、薪资福利都如何分布?从这些数据中对求职者又有哪些指引?《洞察报告》细致分析数据,根据要点为你一一揭晓。


03  学历、认知、工作经历:“双碳”求职竞争者都在什么起跑线?


《洞察报告》从500余份有效问卷中,对现有求职者的身份特征、经验背景、学历专业分布、求职领域/单位类型意向、行业认知程度……求职竞争者们都在什么起跑线上,最看重的方面是什么,《洞察报告》帮你“知己知彼”,精准定位!


图3 求职者身份特征分布 from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亮点 2



GAP总结:狙击雇主/求职者供需痛点


整合信息,弥合差距


《洞察报告》发现,雇主苦于“双碳”现有从业者技能不足、中等经验人才短时难以补充;求职者又多反映出就业迷茫、入行无门的情况。一边是“求贤若渴”,另一边却“求职无门”,针对这一人才发展棘手问题,报告发现雇主和求职者的行业认知有明显偏差,求职者对行业认知亟需提升。


《洞察报告》深入一线实例,提炼关键问题,分析供需错配表现,找到错配背后原因,帮助打通人才发展“认知差”。



图4 求职过程中的挑战 from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洞察」要点在哪里?



人才与岗位长期存在供给期限与价值错配,同时人才培养时间成本高,为解决这一问题,共建良好人才增长体系,涉及到政府、企业、高校、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等相关主体。


《洞察报告》从4大主体分别入手,根据案例与政策分析,为不同主体发展提出建议和展望,帮助“双碳”人才把握行业相关方职能与发展脉络,呼应“双碳”行业对“全流程”的认识需求,助力“双碳”人才迈向体系性规划。



亮点3



政府端:


政策驱动的背后呼唤标准化引领


两类政府端部门,关系到人才引进政策、人才资质认证体系、行业准入门槛。哪些部门?现在已有的体系、政策什么样?对“双碳”人才有什么样的影响?


《洞察报告》结合具体案例给出了相应的梳理和解读。



亮点 4



企业端:


突破产业增长瓶颈,赋能传统行业人才


“双碳”战略涉及各细分行业转型,“双碳”人才与行业结合较为紧密,其发展规划必须与行业原有规划融为一体。


《洞察报告》发掘企业端“双碳”人才困境,为企业“双碳”人才战略开展梳理与其他相关方的联系、从不同方面提供企业流程改造方式方法上的建议,分析腾讯、中创碳投等企业的优秀案例,直面互联网经济冲击,展望数字化人才框架。



亮点 5



高校端:


创新教育模式,传递正确人才价值观


高校是人才培养的源泉,在肩负了人才价值观、行业基本认知和专业技能养成责任的同时,也肩负着行业基础增长的可能,只有行业价值真正增长了,才能需求和吸纳更多人才,反过来促进行业繁荣。


《洞察报告》整理了近年高校建立的碳中和研究平台,分解高校担任的时代使命,结合政策分析与高校动作整合高校在碳中和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中的策源作用,提出发展建议。



亮点 6



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


标准化、专业化、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生态建设


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是弥合各方能力断点的重要力量,是市场化人才供给版图的有机组成。


《洞察报告》深入分析第三方人才服务机构在“双碳”人才发展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对形成链接求职者、雇主和监管层的全方位服务网络提出展望,这将充分体现Web3.0时代“去中心化”的核心思想。



图5 通过弥合“四个差”,完善人才生态服务


碳中和人才市场产生明显的信息差、资源差、认知差和技能差,想要发展人才交互,必须重视生态建设,《洞察报告》对这一理念梳理、整合提出洞见,助力“双碳”人才培养和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实现。


以上6大亮点均来自《“双碳”人才洞察报告》



《洞察报告》即将发布



《“双碳”人才洞察报告》发布会详情


发布时间及地点


2022年10月29日 北京市


现场嘉宾


吕学都


亚洲开发银行原气候变化顾问、首席专家

曾任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科技部全球环境办公室副主任等职


蒋南青


中华环保联合会绿色循环普惠专委会秘书长

前联合国环境署官员,曾担任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盟和WWF等组织顾问专家


刘轶芳


中央财经大学教授、博导,宏观经济学系主任,绿色经济与区域转型研究中心主任

长期受聘于中国生态环境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科技部、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教育部专家库成员


陈芳


中创碳投人事总监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MBA,超过15年低碳发展领域从业经验


吴琼


现任碳阻迹人力资源负责人

10余年人力资源从业经验,曾帮助SaaS创业公司从0-1搭建人力资源体系并成功完成公司收购成为腾讯全资子公司


除此之外,现场将会有来自从事碳咨询、碳交易、碳培训等各类机构的同行伙伴共50余位,欢迎感兴趣的朋友前来参与!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