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论是在社工专业服务项目的迎评总结材料里,还是在社工参与社会治理项目的末期自评报告中,都能看到由数字和文字组成的盛大“场景”。但遗憾的是,其中不少与其说是“组成”,不如更准确地说,是“堆砌”。并且,无论是罗列的数字,还是雕琢的文字,都具有统一特征:不可验证性。
之所以会有数字的罗列,是为了符合评估体系中规定的量化指标,这一点,可以理解。作为项目发包方,制定评估量化指标,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考虑到服务的覆盖面,二是防止某些承接方偷工减料,达不到一定的服务量。但问题在于,当评估者面对这些密密麻麻的数字时,往往是无法予以验证的。这一方面是由于评估的时间非常紧张甚至仓促,难以一一核实,另一方面,也是由于评估的方式基本局限于坐在会议室里看提交的文本材料,缺少其它更多的途径和手段。这就使得项目评估过程中对于量化指标的考核,变成了承接方的单方数据提供即“自说自话”,使得报告材料中所呈现的服务数量成果往往只具有纯粹的纸面意义。
尽管在这些报告材料里,也常常配有相应的照片以证明其真实性,但这些图片最多只能证明活动的开展和活动次数,评估者依然无法通过这些照片验证活动的覆盖面和受益面究竟有多大、涉及的人数究竟有多少,因为照片的呈现终归是有限的,通常只有数人、最多也就十数人或数十人能够被纳入相机镜头,真实的覆盖和受益总人数到底有多少,依然模糊不清,甚至成谜。这不得不令人怀疑。
同时,这种单向度的自我声称也给某些心存不良者留下了缝隙和可乘之机。在调研过程中,某些组织或机构就声称,五千元可以做一场活动,五百元也照样可以做一场活动,反正只要拍几张照片就可以了,至于人数,随便写,反正也没法核对或验证,实在不行,就将“人数”写成“人次”,替代一下就可以了。这样的话语不禁令笔者感到震惊。这不仅反映了目前考评中的所存在的缺陷和漏洞,同时,也令真正愿意做服务、用心做服务、想做好服务的组织和机构从一开始,就与那些实际以牟利为目的的组织或机构处在不公平的竞争状态下。五百元与五千元,意味着成本存在巨大悬殊,对于本就不算宽裕的项目总经费额度来说,其开支所占比例有着非同寻常的价值和意义,对于组织或者机构来说,也有着非比一般的压力程度。
令人担忧的是,如此,则不仅有可能造成良币驱逐劣币的局面和后果,更有可能驱使越来越多的组织或机构采取类似操作手法以蒙混过关,用注水甚至编造和杜撰的虚假数字遮蔽或掩盖服务的真实状况,活动看似充分、热闹,实际却是敷衍了事、委蛇应付,最终令行业的整体服务质量不断被拉低、本就有待进一步提升的行业口碑和形象反噬受损。而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评估手段的单一和单薄。量化是必要的,但如果陷于不可验证,数字就沦为了单纯的游戏。
同样,报告材料中对于文字的雕琢也来自于迎评需要。与以往的报告材料不同,现在的项目承接方在迎评报告材料的撰写上,给予了越来越多和越来越高的重视,因此,单从其所提供的迎评报告材料的文字看,总体上还是比以往改进了许多。这不仅是因为其迎评意识的增强,也是因为现在的组织和机构越来越强调“写功”。对于接受评估的一方来说,“写功”当然很重要,因为需要通过文字内容来描绘和阐述服务所取得的成效。数字更多代表的是服务的“量”的方面,而文字则展示的是服务的“质”的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讲,对文字进行一定程度的雕琢是必要的,有助于评估者更加通畅、清楚地予以了解,进而在此基础上做出全面和恰当的判断与把握。
但雕琢并不等于华丽的词藻和夸张的修辞学运用,也不等于空洞的口号和抽象宣传标语的大量嵌套。华丽的辞藻和夸张的修辞学运用,容易让人联想到迎评者的自我修饰和自我吹嘘,而空洞的口号和抽象宣传标语的大量嵌套则令人味同嚼蜡。因为,评估者希望的是通过阅读报告材料中的文字内容,观察服务的专业度即精度和深度。如果说数字更多呈现的是服务广度,那么,文字更多展现的则是服务精度和深度。这是评价服务专业性即“质”的方面状况的两个核心维度。而词藻、修辞和口号、标语,都是二维即平面化的,既缺乏层次性、也缺少实质性,无法立体、丰富、生动和深入、细致地表达服务成效,因为其与实操内容是分离和脱节的。评估者无法从这些词藻、修辞和口号、标语中,获得所需要的、有用和有益的参考,无法形成合乎具体事实的判断,推导出合乎逻辑的结论,因为这些词藻、修辞和口号、标语本身,与项目的实操或实际运作之间,并没有什么直接关联,可以适用于几乎所有类型的项目,而并不标识或显示该项目本身的具体内涵、个性与特色。
但这么做的好处是,词藻、修辞和口号、标语是笼统的,评估者不可能对这些词藻、修辞和口号、标语本身进行验证,也无法结合其来对项目实操或实际运作进行什么实质性的考察,因为这些词藻、修辞和口号、标语是宏观的,而项目却是微观的,仅从单个微观项目无法推导出整体宏观目标是否落地并实现的结论,也没有这个必要。因此,词藻、修辞和口号、标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模糊评估者的视线,令其虽然可能有所怀疑,却也不能直接或完全否定,最终只能搁置或放弃疑惑而含糊认可。
尽管上述由数字和文字再加上图片所构成的平面“景观”,对于评估来说,包含了相当的不可验证性,但这种不可验证性,对于评估者和被评估者双方而言,又或许都是有利的:既减轻了评估者评估的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因为不需要耗时费力进行大量核验与证实,评估的总体时间要求往往也不允许,因此只能“折中而行”;另一方面,就迎评方而言,也减轻了其履行项目、准备迎评材料和接受评估的压力。
但无论如何,还是希望在今后的评估报告材料里,在数字和照片之外,能看到越来越多生动实在和深入具体的勾勒、刻写与描画,令材料更具内涵和灵魂,更能传递和彰显出专业的力量,而不仅只是简单、冗长的罗列或繁杂、枯燥的堆砌抑或华而不实的修辞与口号妆扮。在笔者看来,这才是真正的“写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