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 在十二个国际组织工作,湄公河是我最深的牵挂
来源:中南屋
作者:小南
2022-09-15
0
379
领域 环境保护



全职加上兼职都算上的话,在过去的20年间,于音已经在12个国际可持续发展组织工作过,算是一名可持续发展领域的“资深职场人”了。


这其中涉及到很多不同类型的组织和项目,从生态环保到公共卫生到社会性别都有。不过,对于于音来说,自己生涯的关键词一定是“湄公河”。


“河流就像地球的毛细血管,滋养着整个生命体。‘湄公河’这个名字在当地语言也是‘母亲河’的意思。我每次看到这条河流自由流淌时,都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湄公河 | 图源:网络


湄公河是我国澜沧江的下游河段,也是中南半岛最重要的跨国水系,干流全长4180公里。澜沧江主源为扎曲,发源于中国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县,流经西藏自治区和云南省,从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流出中国国界后称湄公河,经老挝、缅甸、泰国、柬埔寨和越南,于越南胡志明市以南省份流入南海。


于音与湄公河、与东南亚的缘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早。



在泰国上大学,逐渐关注环境保护



于音的父母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泰国留学和工作。也因此,她中学阶段就去泰国的国际学校上学,而大学也就在泰国当地读,学的是工商管理专业。


根据于音回忆,泰国大学对社会实践非常重视。在大学里,于音可通过学生社团以及学校老师,接触和参与非常丰富的社会活动。


“我们讨论过水坝的发展问题,并去受水坝影响的社区,听他们讲水坝如何改变他们的生活;去过居住在森林保护区附近的原住民社区,探索过为保护森林、建设国家公园而驱赶原住民社区背后的社会不公与歧视;我们去过泰国与柬埔寨边境,探询战争给人民留下来的恐惧,因为那里依然有村民在田里劳作时被残留的手榴弹炸伤;我们还探访过芭提雅孤儿院,了解性服务和禁止女性堕胎背后的孤儿问题。”


这些社会探索将致力于社会公平公正的萌芽悄悄地种入她的心里。在这个过程中,她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议题越来越感兴趣。在大学期间所积累的社会实践经验,也毫无意外地帮助她实现从事环保与可持续发展的领域。


2003年,伴随着中国的大好发展形势,大学毕业的于音选择回国发展,进入了一家叫绿色流域的环保组织工作。


在这里,她的主要工作是关注澜沧江、怒江等河流的生态环保,促进国内和河流上下游的民间参与河流保护的对话,以及流域可持续发展与治理中的公众参与,尤其是水坝建设对河流生态多样性和沿河人民生活生计影响的讨论。


▲雨季湄公河的支流(拍摄于老挝)|图源:于音



湄公河的魅力



湄公河是东南亚中南半岛绝大部分人的母亲河。它孕育了这片土地上不同的文明,如南诏国、兰纳王朝(现泰国北部)、澜沧王朝(现老挝和泰国东南部)、高棉王朝(现老挝南部、柬埔寨和湄公河三角洲)。湄公河的生物多样性是沿河人民的营养和食物的主要来源,其河水和泥沙是沿岸农作物最好的水源和肥料。湄公河也是沿岸人民主要的交通和贸易的动脉,是家家户户的主要水源,更是孩童们学习生存知识的乐园。


这里许多民众的传统文化也与河流息息相关。泰国的水灯节就是人们尊敬河流、祭拜河流,并希望河流给自己带来好运的节日。在柬埔寨洞里萨湖,渔民们捕鱼前也要祭拜河神。有些沿河的佛寺要求方圆3-5公里内不能捕鱼,从而给鱼类留下繁衍生存的“鱼类幼儿园”。


▲湄公河流域村民的日常生活 | 图源:网络


“无论是泰国老挝还是柬埔寨,一些当地的民间舞蹈都纳入了种田和捕鱼的动作,在娱乐的同时不忘分享劳动的快乐,并潜移默化的将这些生存之道传授给儿童。”


于音在工作和旅游中,深刻感受着湄公河对当地人的意义。


2003年年初,于音从泰国清孔坐船到老挝的琅勃拉邦。这是一个两天一夜的旅程,“船沿着湄公河前行,我们欣赏这沿岸的自然风景。在落日下,湄公河也变得金光灿灿。夕阳将湄公河沿岸的村庄镀上金黄色,这时沿岸居民出来洗衣沐浴,她们相互之间有说有笑、还微笑着和我们打招呼。孩童在河中嬉戏,水牛在岸边懒洋洋地休息,一种安详幸福的气氛瞬间感染了我。晚上在沿岸村庄住下后,我与社区居民交流中也更进一步地体会且羡慕着他们简单且幸福的生活。”



▲湄公河河岸边的世界文化遗产,老挝琅勃拉邦 | 图源:网络



“我在家里生火煮饭,然后去河里捕条鱼,回来的时候,饭也好了,鱼也有了。”当地居民这么跟于音描述自己在河边的快乐。


她在湄公河流域也看到了人们如何顺应着水而生活。在柬埔寨洞里萨湖,因为雨季水位高出旱季的三倍,渔民在湖面修建了有三层楼高的房子生活,孩童游着泳去隔壁串门。有的社区甚至是漂在水上的,随着时节移动。


“这种生活幸福感其实是比较高的。我们有时候觉得那里的人‘懒’,但他们其实会觉得是我们太‘贪’。在他们的观念中,这种慢节奏、自由自在的生活其实是人与自然的和谐。”



湄公河的危机



但是,这条河流现在却面临不少的挑战。其中最突出的挑战,可能是湄公河全流域大量水电站的建造。


湄公河有很多珍贵的生物,包括上千种鱼类,例如伊洛瓦底江豚。这里的大量鱼类都需要洄游。而水电站的修建极大影响了鱼类洄游与产卵。


“虽然很多大坝会修鱼道,但是鱼道其实并没有那么大的作用,鱼很难学会去用。很多鱼道都是形同虚设。”


水电站的修建也会影响很多周边的社区。尽管水电建设会有助于经济发展、会让一些人受益,但是对于沿河且依靠河流维持生活生计的居民而言,事情却不尽然如此。


“这些观察,让我经常反思一个问题:什么是发展?发展是为了谁?周边社区到底从这些‘发展’中受益了没有?”


在柬埔寨,于音拜访过因为水电站建设而被淹没的社区。“当地有很多原住民都非常珍爱祖先留下来的土地,不愿意搬迁,也不相信搬迁会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然而,他们的家园还是因为水坝而消失了。”



▲柬埔寨水电开发后淹没的村民房子 | 图源:于音


于音还拜访过许多因水电建设而被迫搬迁的社区。她看到居民对新生活的不适应,而且随着农业开垦,新家园的水土流失逐渐加剧,环境也逐渐恶化。


于音还看到,随着搬迁,传统家庭结构和社会性别关系也受到影响:例如,男性被迫放下渔网外出打工,女性就要承担更多的家务;生计不稳定增加家庭的经济压力,家庭暴力也变多了。


此外,因为水电站的建设,周边社区还可能承担“垮坝”的风险。


“2018年,老挝南部就有一个水坝溃坝导致70多人死亡,上千人无家可归。”于音回忆。


除了水电开发外,垃圾治理、气候变化、过度挖沙等,也都困扰着湄公河。


“据报道,柬埔寨的渔民诉苦说捞上来的塑料垃圾比鱼还多。”



在国际发展的海洋穿梭



2006年,带着三年正式工作经验的于音选择去荷兰海牙社会学院深造,学习发展学的脉络,以深化自己对“发展”的思考。在这里,长期关注东南亚的她又接触到了非洲、拉丁美洲的发展议题。而且通过与来自50多个国家同学的交往,她极大地拓展了视野。


“留学期间,我们也会去与政府官员交流,了解他们的国际援助。”


留学的经历让她系统地理解了发展与外交等因素的关联,也对国际发展越来越感兴趣。硕士毕业后,她又去一个个不同的国际可持续发展组织工作,直到今天。


于音这些年来的工作多与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相关,如在全球绿色资助基金(美国)和广东千禾社区公益基金会资助环保议题的小额项目、在香港乐施会资助并与伙伴共同推动性别平等、在关注全球南方(泰国)、创绿中心和绿色流域组织与中国和东道国的民间组织探讨中国的可持续海外投资,在亚洲之家基金会(德国)协调中欧民间交流等等。


她的工作经历还包括:研究中国“一带一路”的环境社会风险、气候与能源、中国草根环保组织的能力提升、参与式工作坊的设计与协作、流域的可持续治理、中泰中美中欧之间的民间交流、零废弃与可持续生活等。


“我想从地球公民的角度来思考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并致力于推动中外可持续发展议题上的民间交流。”对于于音来说,未来的生涯方向也不会改变。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已加载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