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 | 协作者学堂:探索打工青年“助人自助”的实践模式
来源:CDB
作者:CDB
2022-09-09
224



导读



2022年9月8日,由北京市协作者社会工作发展中心(以下简称协作者)发起的协作者学堂项目举行2019级第三学年开学典礼暨发展论坛,总结回顾了学堂第二学年的成效经验与挑战。来自政府、公益组织、高校、企业、基金会以及打工青年群体等多领域的超过25位嘉宾参与论坛,对如何更好地支持和培育打工青年参与社会工作建言献策,为协作者学堂未来发展带来很多思考。




“没有围墙”的社会工作教育 



《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目前40岁以下的农民工有14098万人,在全部农民工中仅有12.6%的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随着年龄增长,技能的匮乏,他们普遍面临职业发展与就业的困境。与此同时,我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今年以来逐月呈现增长态势。2022年5月,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付凌晖在新闻发布会上指出,青年群体失业率高的原因之一是疫情影响了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尤其是以服务业等为主的第三产业恢复缓慢,制约了吸纳就业能力。


在失业青年群体中,包括了青年农民工和大学毕业生。然而,青年农民工群体(以下简称打工青年)受其学历和技能所限,承受着在城市底层就业、就业质量不高、就业流动性大等多重压力,更是其中的弱势群体。全球化加速了以农民工为主体的社会流动,我国每四个人就有一个是流动人口,其中,打工青年群体规模超过1亿。


协作者学堂发起人、全国首批高级社会工作师、协作者中心主任李涛介绍,2021年底,全国专业社会工作人才占全国总人口比例是万分之五,相较于发达国家千分之二的比率,社会工作人才缺口仍旧较大——打工青年面对的挑战和巨大的服务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服务大众是社会工作的根本使命,核心目的是促进社会的改变和发展,促进人类社会的凝聚。协作者认为,要推动流动人口的健全发展,流动人口自身及专业社会工作者是极为重要的改变力量——以“助人自助”为核心价值的社会工作是恢复和增强困境人群社会功能的重要专业。协作者学堂即是在这样背景下发起的“没有围墙”的社会工作教育项目,为有志于投身公益而又缺乏资源与学习机会的打工青年,提供社会工作专业学习与实践机会,通过赋能使其能够在改变个人自我命运的同时,投身到服务流动群体命运当中。


“培育打工青年成为社会工作者”,是协作者早在成立之初就建立的一个设想。2018年协作者开始筹备相关工作,但在2020年疫情爆发之后,协作者决定加速启动学堂项目,不能让更多的打工青年掉队。


两年来,协作者学堂通过教学、服务、管理、招生、督导和传播等六个方面进行系统化社会工作教育。如今,在广东流水线工厂打工超过10年的蔡冬英,在北京打工超过20年的张艳艳,已经从第一学年的社会工作“小白”,成长为具备面向流动儿童及困境家庭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的准社会工作者。在第二学年里,两位学员共为流动人口提供了115次服务,服务了2575人次,并带动126人次的服务对象作为志愿者参与助人服务。


“助人者最有效的工具,就是自己。”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国际教练联盟台湾总会会长、国际教练学院课程导师郑杰榆老师这样说。他认为,在经过两学年之后,已经能明显看到学员“生命品质的提升”。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童敏教授非常认可学堂价值,并建议要坚持,有耐心;除了专业课程以外,需要设计多一些挖掘人的心灵潜力的课程,让打工青年自己有力量,让身边的人感到有力量,要思考和研究让现实和生活能改变的知识并呈现出来。因为“社会工作必须要回归大众,回归生活,最终要去影响生活的改变,生活的改变是社会改变的基础。”当然,要让社会认可社会工作,还需要一个比较长远的过程。



从实现自我到“成己达人”



协作者学堂主要采取三学年的进阶式培养方式,第一学年学习社区实务,第二学年学习项目管理,第三学年学习公益领导力。主要培养学员包括理解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分析社会问题,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组织与行政,田野实践以及研究等六大能力。



在第一学年,学员从“打工青年”的角色逐渐转变为社会工作学习者的角色;在第二学年里,学堂的学习和服务实践进一步深化,逐渐成长为具备独立主持和开展活动的助理社会工作者的角色。


在教学方面,首先通过项目管理课程,系统学习如何用项目化视角,理解和开展社会工作服务,并回应和解决社会问题;其次通过小组社会工作课程,学习如何用小组工作的方法来为服务对象开展服务;另外,还通过专题分享、社会新闻事件分析与写作等课程,更好地学习和认识弱势群体与社会。


与此同时,在服务方面也得到很大提升,学员从原来服务一个个具体的个体,逐渐建立了服务一个群体的认知。


“在五月份,受疫情影响,很多人居家办公,连之前在理发店里打工的小伙子也要出来摆摊帮人理发。我自己也有很多的感慨,我们很多服务对象(打工朋友)是没有稳定工作的,理发师有一门手艺还可以在马路边给人家理发,但是有很多服务对象是不能出去工作,工地停工了,服务业也暂停营业了,他们没有工作。“学员张艳艳在谈到服务对象时不禁哽咽,因为感慨于自己可以有条件工作和生活,而像曾经和她一样打工的很多打工朋友并没有选择。看见打工朋友的处境,想要为打工朋友服务,正是学员在学堂的成长和改变,记得在第一学年刚入学的时候,张艳艳当时的想法是要成为孩子的学习榜样。


对于学员蔡冬英来说,第一年还怯于不知道如何与服务对象建立关系,在第二学年,已经能在教练和督导的陪伴下,开始独立承担采访困境救助服务对象,通过观摩、协助学习如何专业规范地开展服务,并在实践中反思总结出自己的经验。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建议学堂未来一方面可以继续加强共创培育,另一方面要加强招生规模,包括面向更多的社会组织招生,以让学员能够在共同学习的场域中更好地成长。


尽管学堂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大学,其教学理念与儒家的“大学”思想却是一脉相承的。在这个“没有围墙的学院”里,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工作者,一定要在与服务对象、同伴、家人、合作伙伴的互动中,学习如何实现自我,成就他人。在学堂培育的过程中,与学员共同成长的教练角色至关重要。


“中国最美社工”协作者中心副主任卢金艳提到,在第二学年,学堂以服务实践为依托,教练与学员一起,相互学习,相互陪伴,相互支持。


协作者学堂基于社会工作实践特色,与教育结合,构建起由教练、成长导师、公益导师和督导组成的督导陪伴系统,全方位支持学员学习与成长。


协作者学堂成长导师宋冰表达了其对协作者和学堂项目的肯定,“在这样一个充满动荡、灾难和焦虑的时代,需要有人来真正面对问题,积极地思考和行动……社会工作和协作者就是这样一个角色”。同时,宋冰老师建议学堂可以结合中国本地的文化,打造出适合打工青年的课程和教材。


“正是因为有了学员们在学习中的成长变化,有教学团队的大胆而理性的尝试,有公益导师的各有专长的参与与支持,学堂才会是今天这个模样。”全国慈善事业与社会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协作者学堂发起人、公益导师李真老师分享了她在第二学年参与的三门课程的主要教学经验、感受和思考。


打工青年的教学培育模式,在过去两年的过程中不断磨合调整,协作者学堂将逐步探索出一套更适合打工青年学习社会工作的方法。



谁来支持和培育打工青年



协作者学堂作为培育打工青年参与社会工作的创新实践,虽然两学年的成效显著,但在落实执行过程中,仍旧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打工青年的招募困难,学堂没有可持续发展的资金支持等。与会嘉宾也结合各自所在不同领域和专业经验提供了建议。


原国家乡村振兴局规划财务司司长任铁民老师用“感动”“成长”“价值”这几个关键词,表达了对学堂过去工作成效的肯定。结合未来经济形势的严峻,公共卫生对流动带来的挑战等背景,他建议:在构建新发展的格局下,在公共管理方面,要继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增加公共服务,提高农民工社会保障;在教育方面,协作者可以发挥专业优势,开发学生适用的社会实践服务课程等。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香港赛马会内地事务高级经理王红认为,协作者学堂最宝贵的是培养人,其也结合自身资助的经验。建议学堂筹资时,除呈现直接服务成效之外,可以从家庭、社区和社会等多角度说明项目的间接服务成效。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政法学院副院长陈涛,肯定了协作者学堂本土化创新的模式,并建议学堂一方面要开始梳理总结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也要逐渐通过与社会组织合作、市场化运作等模式,让更多打工青年和社会组织受益。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北京协作者理事、中华女子学院社会工作系矫杨教授,则从其参与的学堂招生工作中,有感于协作者“每个弱者都有力量,每个生命都有尊严”的价值观,也表达了通过这个过程从打工青年的身上看到了一种面对困难不抱怨,想办法解决困难的心态和行动。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聚贤社合伙人邝刘竞秀则分享道,“要应付复杂万变的社会环境,需要坚强的助人自助的信念,能在有争议的情景时做出取舍,在困难时刻依然记得尊重他人,肯定自我”。


协作者学堂公益导师、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社会工作系罗瑞教授认为,学员们在过去两年中以一种奇妙的方式发生变化,已经开始学会分析,学会理论化,学会制定策略,这都是专业社会工作者的关键特征,期待在学员毕业之时,能与学员以同行者的身份继续坚定走在社会工作服务之路上。


社会工作在路上,协作者学堂在路上,期待更多有资源、有意愿的社会组织,参与到支持培养打工青年的服务中来,他们的未来会更美好!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