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对大部分中国人来说,紧要的几步中,高考无疑是其中一个。高考的分数决定了你能上什么样的学校,也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能选什么专业。
高校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确立有着标志性的学科意义,从宏大命题降维到每一位学习公益慈善的学生身上,学生的发展状态无疑是高校慈善教育发展的“晴雨表”。
作为较早选择慈善教育的科班生,他们走上了什么样的职业道路,发展面貌如何,回首当年又是如何看待自己的专业选择呢?
于是,带着这些问题简报采访了三位曾经选择公益慈善专业的职场人,碰巧的是他们现在都在公益慈善领域工作。通过访谈我们也能“顺其自然”地发现,高考选专业也逃不出“围城”的魔咒,身在城里的人想出来,城外的人想进去。
没有哪个专业能让人百分百地满意或者被否定。大多数学生及家长用社会评价体系来打量专业的“好与坏”,“有用还是无用”,当精心的算计和打量不一定带来当事人的幸福时,也有人遵从自己的内心,选择一份热爱,抑或是抱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不投射过多的感情色彩,将公益慈善作为一份普普通通的职业,也未尝不可。
围绕高校慈善教育的讨论会一直持续下去,也许十年、二十年后,我们还会再回头看,公益慈善教育的发展也许会大有不同。
*本文中出现的“慈善管理专业”和“公益慈善专业”有不同所指, “慈善管理专业”指的是2022年2月由教育部明确增设“慈善管理”四年制本科专业,“公益慈善专业”则比“慈善管理专业”更为宽泛,是指在高校慈善教育的“萌芽期”,不同高校设置与慈善教育相关的专业总称。
主动选择
居住在上海的小婷(化名),本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被业内广泛称为“北师珠”公益班。在大三时,她辅修了公益慈善管理专业。目前在国内一家大型公募基金会就职,分别做过传播和行政工作。
谈起为什么会选择公益慈善专业?小婷认为她的选择偏主观色彩,“大三的时候听到说可以辅修公益慈善专业,我对公益挺感兴趣的,所以就果断的选了。”
回想起这段青葱岁月,小婷感慨道:“北师珠的公益慈善专业的起步离不开金宝成和杨志伟两位骨干老师!我当时选择了一门选修课,好像是杨志伟老师的公益初识。”
“杨老师的教学方法非常接地气,教的内容也都比较容易理解。从杨老师的描述中了解到辅修(公益慈善专业)是两年的学制,也比较灵活,也在心里留下一颗公益的种子。”
可及的选课门槛、创新的教学方法、灵活的专业学制等等因素吸引小婷继续辅修了公益慈善专业,虽然不能获得辅修的专业证书,但这种方式让小婷觉得在专业的学习上能“进退可守”。
“我觉得公益慈善专业更强调培养一种综合性素质人才,因为之前我学的是商科,有一定的商科专业知识储备,所以在大三的时候选修公益慈善专业,并不会像大一新生那样有迷茫的心态。”
回想起大学时学了哪些公益慈善的课程,小婷印象最深刻的是一门 “慈善伦理”专业课,当时授课老师身在国外,只能采取线上授课模式。“没有疫情的年代,线上课堂的形式还是很新奇的!”她笑道。
“我觉得慈善伦理这个议题,有些跳脱了对工具性知识的学习,偏向于理念的沟通。”小婷认为:“对专业来说,主要的作用不完全是提供工具性的东西,而是让你在转行的时候,比别人的吸收能力更快,对公益慈善的理解并没有特别大的鸿沟。
▲疫情期间,小婷积极报名成为一名“大白”志愿者
小婷现在就职于一家大型基金会的行政管理岗位,此前她主要负责传播工作,对如何通过公益素材进行对外传播,让社会公众获得对基金会的更多了解,是她与团队共同努力的方向。
课本的理论与实践的真知之间距离有多远呢?
小婷深感理论和实践之间有着不小的差别,她曾面临着职业发展的瓶颈——公益行业在不断变化,新的知识和技术层出不穷,虽然有的内容在课本里面有提到,但真正要在实际工作中融会贯通,需要不断地学习,摸索和创新。
“前两年有想过读研究生或者参加相关的进修培训,但一直没有遇到特别合适的机会。如果有的话,应该会努力争取‘卷’一下!”她笑着说。
都说“公益是个圈”,对小婷来说,“圈”主要来自那份特别的同窗情谊。
“我们班大概有三四十人吧,据我了解有将近三分之一的同学,选择了全职做公益。”她停顿了下,接着说,“大部分同学去了基金会、企业社会责任部和民非(民办非企业单位)等,一有活动或者会议之类的,会有小伙伴在群里吆喝,问有没有一起参加的!”
紧密的同窗情谊让毕业后的小婷感觉走在全职公益的道路上并不孤独。
当被问到有没有关注当前高校正式设立四年制公益慈善管理本科专业的事情,小婷不假思索地说:“这个事情倒没有关注,哈哈,如果成功了,就为他们鼓掌!”
被动调剂
毕业于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的小崔(化名),这段时间正在湖南长沙出差,她负责一个全国性公益项目的筹款工作。
谈起当初为什么选择公益慈善专业,小崔坦言:“当时高考没有考好,填学校的时候被调剂到公益慈善专业。当时班里有差不多一百位学生吧,大部分都是被调剂进去的。”
“调剂”的是专业,也是人生。
“因为学校在江苏南京,我们班大部分同学来自江苏省内,毕业后有的考取了教师资格证,或者考公务员,有的是家里给联系的工作,也有在公益组织工作了一段时间又转行去做别的工作了。”
作为全国率先设立四年制公益慈善管理方向本科专业的学校,南京工业大学浦江学院从2014年正式招生,小崔是这个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学校开设的课程还是比较全面的,包括公益慈善组织的财务管理、筹资、公益组织的公关管理、公益传播及项目管理等。反正该学的都学了!”她爽朗地笑说。
谈到教学质量时,她认为当时有些课的教学质量是参差不齐的。
“倒不全是老师的能力问题,而是有些客观的因素限制了教学的开展。”停顿了几秒钟,小崔说:“比如说有的老师原本专教财务,你让他讲公益组织的财务管理或者是公益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的时候,他可能不知道公益组织的部分要怎么教。”
为了充实教学力量,引入高质量的教学手段,浦江学院也引进了校外教师来给学生们授课。
小崔印象最深刻的是公益组织筹款这门课。她说:“之所以我选择在公益组织做筹款管理,主要是受到这门课的老师的影响。因为当时教这门课的那位老师非常有意思,于是就有了等大学毕业后做公益筹款的这个想法。”
除了课堂知识的学习以外,小崔还积极参与校内外的公益活动。
学生时代,小崔参与了一些公益组织的志愿活动。因为擅长写作,喜欢观察和记录公益领域的新鲜事。于是,她在一家可以线上协作的公益组织做了三年多的志愿者,写出了很多篇有关公益慈善领域的文章。
“工作之后跟学生时期的状态不一样,做学生时比较有热情,时间也比较多,现在就工作优先一些。在工作之余,我会把时间更多放在生活上。”小崔说。
认真工作并享受生活!繁忙的工作之余,小崔会给自己点一杯新上市的奶茶,每天的奶茶时间是一种生活的“小确幸”。
▲出差路上与公益小芭、公益小红花同行
在公益筹款方面摸爬滚打了五年多,小崔现在负责的公益项目主要在腾讯公益、支付宝公益、微公益等筹款平台上线。
面对规则各异的公益筹款平台,如何将公益项目投放在平台上并保持适宜的反馈机制,在小崔看来并不是一件特别复杂的事情。
她说:“我接触的客户对象是各个平台的导师,他们有很强的互联网思维。因为合作的时间比较久,双方都比较熟悉,合作起来并不困难。”
对于公益机构来说,公益筹款的结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机构或项目的生存空间,因此,公益筹款人才备受重视。
对于已经在公益筹款领域奋斗了四年多的小崔来说,从兴趣的萌发到渐入佳境的工作业绩,她认为公益筹款有秘诀但并不神秘。
“要熟悉各个公益筹款平台的规则,熟悉他们的人,按照他们的要求去做相应的工作,最重要的是把自己的基础工作做好,做扎实,筹款量慢慢就有了。”
“我可能比较俗气,最开心的事情应该就是一天最多时候能筹到五十万,都是公众一块钱一块钱捐出来,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
谈到自己的未来规划,小崔说她目前还没有想好。她认为公益筹款这个岗位是有潜力和市场的,自己要继续押宝在这份职业上。
“先把手头的事情做好,在日常中多提升自己!”小崔言简意赅地总结道。相比学生时代,小崔现在有了更多的自信。
从学到教
这是一则关于“学霸”的故事,用一个字来概括她的求学与就业经历,毫无疑问就是“顺”,而在这背后,有着更加丰富立体的成长感悟和更加多元开阔的学科思考。
任职于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的王筱昀,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谈起与公益慈善专业的结缘是在她跟随导师开展了一项有关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的调研后,对社会组织研究有了“怦然心动”的情愫。
后来有机会来到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慈善中心(后发展为“慈善学院”)读硕士,因为学院的发展历程相比较其他院校还较短,学术实力与一线高校院所有差距。因此,王筱昀有考虑过转专业。“我想去一个学术实力更强,能得到更好的学术训练的地方。”
“当时想转社会学,没有成功。后来读了博士的时候,第一年也还想转,但也没有成功。”王筱昀说。
于是,她告诉自己,既然留下来,那就认真用尽这里的所有资源来学习。正巧赶上当时她所在的慈善中心升级为学院,公益慈善课程体系的建设得到全所未有地推进。
“原先慈善中心缺乏方法论的教学,也缺乏理论训练。到成立学院后学术研究成为很重要的方面,学院加强了对博士项目的建设,引入了知名的慈善领域顶尖学者,从理论到方法论,加强了整个课程体系的建设。”
此外,王筱昀还去了布鲁明顿校区选修了方法论课程,也结合自己的学科优势选修了中级计量经济学,这些努力和尝试都让她获得了非常扎实的方法论训练。
多年后,她回想起自己的博士求学阶段,她写道:“永远不要抱怨环境。只要努力,利用好身边的资源,也会获得很好的机会。”
谈起在美国留学的感受,王筱昀觉得不论是从整体氛围还是老师对学生的态度,美国高校中的学术氛围更加浓郁些。
令她印象深刻的是一位教慈善伦理课的老师,他同时也是芝加哥社会思想委员会的成员,学术背景非常深厚,既是一位哲学博士,也是一个医学博士。
“很难想象他有多强!”王筱昀感慨道。
“记得他当时采用的教学方法是一种苏格拉底式教学方法,让我们阅读一些伦理学的经典,在课堂上他会不断提问,让学生们不断讨论。我当时很困惑,觉得老师不讲,然后由学生讲,学到最后,我还是不知道到底学了什么,因为我还是很习惯中国那种系统地帮学生梳理的风格。”
“现在回想起来我能理解他的用意,他的批判性非常强,对现在的筹款研究持保留态度,觉得这种东西都太工具主义了,应该回到伦理的本源去探讨什么是美,什么是善,而不是完全地类似于市场营销性质的筹款研究。”
去资本化去商业化,回溯伦理本源探讨慈善的本质是什么,这样的价值观对王筱昀有很大影响,她觉得中国要发展慈善学也需要特别注意加强在慈善伦理方面的学科建设。
在博士毕业后,王筱昀在香港理工大学有一段短暂的就职经历,随后来到了中国人民大学任教。从学公益慈善到教公益慈善,身份的过渡对王筱昀没有任何障碍。
“因为在慈善学院的整个知识体系比较完善,对美国和中国的情况都基本上了解,所以教起任何关于非营利的课程,稍微准备下就能够教起来得心应手。”
尽管如此,也有让王筱昀感到很郁闷的地方。
“我觉得国外的课程,尤其是研究生以上的课程都是讨论课为主,但在国内讨论不起来。本科生大多都不说话,我曾经为此苦恼很久,但后来发现实际上和现在整个学生的情况是相关的,太内卷了!”
中西方高校教学环境的差异,让王筱昀感觉到了这种看不见、摸不到却又真实存在的“撕扯”。
“刚开始我也很苦恼,为什么总是看到同学们很漠然的表情呢。后来我带他们去到分享收获农场,虽然还会有漠然,但实际上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发现他们很多东西已经往心里去了,只是多数时候不会把这种想法表现出来,我们的学生普遍比较内向。”
在谈到对公益慈善专业教育的发展时,王筱昀认为,慈善领域的职业化路径还不够成熟,但她认同南开大学朱健刚教授所说的,作为公民教育的一份,公益慈善是非常必要的。
“我觉得公民教育文化的培养很重要,包括让学生意识到世界上有慈善组织,有志愿组织存在。党和政府也需要社会部门配合他们或者是以更独立的方式处理社会问题。”
其次,王筱昀认为需要让学生们掌握改变世界的更深度的认知,通过带领他们做深入地案例研究,让他们慢慢地对这个社会了解更多。
最后,在实践教学上,王筱昀采用一种“体验式”教学方法,她说:“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学生,体验式可能是一种重要的启发。但是不能只靠讲授,必须带他们去体验,带他们去这些社会组织来看。学生其实是缺乏这种机会的,如果能够带学生去调研就更不一样,他们认识的会更深。”
同时,王筱昀在指导学生们参加本科生学术竞赛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们会倾向于选择社会组织类的项目,因为是在日常生活中能相对容易地接触到。
▲王筱昀(右三)带领学生参观社会创新机构
“我觉得慈善教育应该把这些都融合进去,包括怎样在学校已有的实践教学和学生的学术竞赛中植入公益慈善。如果有老师好好设计的话,我觉得公益慈善教育完全是可以做得更加深入的。”
王筱昀是这样学的,也是这样教的。
正如她所言:“非营利组织是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一个很重要的窗口。同时,作为一名研究非营利组织的学者,要走出书斋学者的舒适圈,更深地与行业、政府和企业互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