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益组织进行传播最大的需求和目的,就是如何让自己的价值“被看到”:被公众看到,被捐方看到,被政府看到,乃至被全社会看到。
酒香也怕巷子深。当下不少公益组织,明明有好的公益产品,却不知道如何去告诉别人;有好的点子、好的资源、好的团队,默默奉献,却极少“被看到”进而去打动公众;经常通过新闻媒体或自媒体发布一些消息,却往往是石沉大海毫无涟漪……
新媒体时代下,公益组织应该如何做好新闻传播?
要“会给自己讲好故事、会讲好自己的故事”。
在大众传播中,最能打动人的,也一定是能让人产生共鸣、共情甚至产生代入感的故事。
实际操作中,公益组织不管是做新闻传播还是自媒体传播,都要会讲好自己的故事。要会把原本晦涩难懂的项目语言,变成通俗易懂的“人话”,去掉复杂的逻辑和一环扣一环的项目结构,用容易让人产生共情共的鸣故事来告诉受众自己做了什么?是怎么做的?做的有什么用?
设想一下,同样是做大气环境保护的公益组织做传播,一家组织通篇都用生冷晦涩的专业术语告诉你PM2.5会带来什么危害,而另一家则讲述了几个超萌儿童在大气污染治理前后给他们生活和成长带来的变化,哪一个更能打动公众吸引关注呢?
公益组织在传播中,一定要“会给自己讲好故事、会讲好自己的故事”。这一点,在当下的网络募捐平台上也得到充分体现,那些在短期内能迅速获得巨大捐款的案例,往往都是有着一个能击中捐赠者泪点的感人故事。
(来源于网络,侵删)
拒绝官样文章,要把最基层、最一线、最艰苦的地方的情况,如实地告诉公众。
一个公益组织,要想传播中做到提供有效信息,吸引外界关注、提高曝光率,获得公众更多的关注,一定要必须实事求是,突出重点,拒绝空话套话。
官样文章哪怕做得再精致好看再标准,也是少有人关注的;来自基层和一线、前线的信息,哪怕带着粗放的泥土气、山野气和烟火气,但却往往有强大的穿透力和爆发力。
一个公益项目,如果想出好的传播效果,最好的办法就是把最基层的项目实施的情况和变化,如实地告诉受众,让受众有一种亲临现场去实地探访、见闻、感受的体验。
此外,在传播的稿件中,除了干巴巴的数据和理念外,还需要有一些充实丰富的内容:比如项目目的是什么?要解决什么问题?有多少投入?打算如何实施?项目实施前当地是什么样的?项目实施后当地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直观的提升与变化?老百姓的感受又是什么样的?受助者是怎么说的?过程中有哪些感人的故事?等等。
(壹基金温暖包计划连续11年为困境儿童送温暖。来源于网络,侵删)
告诉公众他们想知道的内容。
公益机构在传播中,容易陷入一个误区,就是我只想传播我想传播的、我认为需要传播的,至于这是不是公众想知道的,是不是公众关注的,我不管。
这其实是一个很大误区。大众传播是有着自己内在规律和特性的,公众接受信息也是有选择性的,所以在具体传播中,一定要注意平衡机构诉求和公众需求的平衡点。
其实对于公益新闻,公众更关心的是捐赠合作是如何谈成的,有没有好玩儿的故事,有没有可以透露的协议细节,比如捐赠多久到位、多长时间花完、怎么检验反馈,企业捐赠是有自己指定的项目还是非定向捐赠等等。
成功的公益传播需要机构全员式的参与。
新媒体时代,如果传播方式得当,草根公益组织也能够很好的进行公益传播,因为非营利性和公益性很容易激起普通人的共情和共鸣,进而加入进来参与传播,近年来微信朋友圈的几款爆款产品也说明了这一点。
但是,我们也看到,不少有传播部门的公益组织即使开通了新媒体,但仍旧是传统媒体甚至是做简报的思维。更多公益组织的新媒体传播部门,往往都是前方和一线回传的数据与资料的整理与收集,然后发布。
这就很要命了,这基本上就是一个工作简报的节奏,连传统媒体都谈不上。
如果新媒体传播的内容,永远让人感受不到公益一线的那种火热与激荡,那种感动与升华,那种激动与昂扬,那种成就感那种自豪感,那么又何谈去撬动公众的热情?
在互联网新媒体时代,公益组织需要有宣传和传播部门,但宣传和传播,应该是公益组织中每个人的事情。
公益组织的传播不能仅仅由宣传部的几个人坐在办公室里完成。传播部门传播人员本身的能力、热情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一个公益机构也不可能养太多的宣传人员,这是一定的。新媒体时代最好的传播,需要发动公益组织和机构中的每一个人,去写出、拍出自己所看到的、自己所感动的、自己所想表达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每一个场景。
与此同时,机构的领导人应该有一种担当,去支持和推动这种全员传播,不要过多去考虑和害怕可能存在的风险隐患之类的东西。
此外,公益组织要做好传播,一定要和媒体多打交道、多交朋友。一方面,在传播上,媒体编辑记者可以提供很多便利,甚至能帮忙出主意、出点子、出策划;另一方面,一旦公益组织遭遇舆情危机, 有没有懂传播的媒体专业人士帮忙参与应对,后果就可能会截然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