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场公益行动的发生,通常来自于对受益人的困境的感知,然后升起恻隐和改变之心。公益组织希望通过一系列公益行动,帮助受益人从一种不够理想的问题状态,转变成一种有所改变的良好状态。
问题是公益的起点。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对问题的感知是模糊的、笼统的,缺乏清晰的界定和深入系统的分析。没有对问题进行界定和分析,缺乏问题聚焦,低估问题的复杂性,贸然采取行动,结果常常事与愿违。
问题的三个层次
为了简便起见,问题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在公益组织制定战略和设计项目的时候,我们也建议按照三个层次的先后顺序,逐层深入分析,按照顺序有利于我们抽丝剥茧、由表入深地界定和分析问题。
第一层次:问题的症状
问题的第一层次是问题的症状,症状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受益人已经感知到的需求、困难和挑战。比如儿童想上学而不能上学,残障人士想就业而未能就业,贫困人口想致富却深陷贫困泥沼,重症患儿想看病但是费用极高等等。
一种是受益人尚未感知但是专业人士经过测量、比较揭示出来的问题。比如儿童身体与智力发育迟缓、青少年的抑郁倾向、老人有患认知症的风险、气候变化等等。
不管是哪类问题,公益行动针对的问题必须是受益人在真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而不是公益人建构出来的问题。我们建议问题分析从问题的症状开始,就是希望公益人换位思考,放下自己的愿望、理论、经验、模式,从具体的人的具体问题入手。任何社会问题、任何宏观问题,都必然在具体的人身上有反映。如果我们瞄准具体的人的具体问题,也容易让公益行动变得具体而实在。
第二层次:个人的原因
当我们看到了问题的症状,开始分析问题的原因的时候,我们很快就会发现一些个人层面的原因。受益人所面临的的问题,肯定会有受益人本身的一些原因。个人层面的原因,常常是产生问题的直接原因。
个人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没意愿:受益人没意识到问题的存在,或者意识到问题的存在但是没有改变的意愿。比如老人不愿意承认自己有患认知症的风险;酗酒者、吸烟者否认酗酒吸烟有害,拒绝戒烟、戒酒;养育人没能发现白白胖胖的孩子可能缺乏微量元素等等。
缺知识:受益人意识到了问题,也想有所改变,但是缺少相应的信息、知识和方法,或者信息过多过杂,很难分辨信息的真伪好坏。比如自闭症儿童的父母不掌握关于自闭症诊断和识别的正确知识,养育人想促进儿童的身体和智力发育但是不知道具体方法;农民想通过养殖致富,但是缺乏关于家畜生长和疾病的相关知识等。
缺能力:有时候受益人有意愿,也有知识,但是却缺乏能力。能力是指经过长期实践习得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父母正面管教孩子、农户产业致富、教师熟练使用新的教学方法、乡村医生做常见病的诊疗和公共卫生管理,就不仅需要信息和知识,而且需要在实践和反馈中提升能力。
第三层次:环境的原因
如果我们进一步分析问题,很可能会有进一步的发现。在不少情况下,不是受益人不愿做、不会做,而是外部环境不鼓励做、不允许做。
如果是一个人遇到问题,那也许是个人的原因,而如果是大量的人都遇到同样的问题,那就不仅是个人层面的原因了。公益组织关注的问题,大多数都是大规模人群所面临的问题,即使如罕见病、自病症等这类通常认为少见的问题,影响人群的规模也常常是千万级别的。
分析大规模人群所面临的共性问题,我们就需要注意到外部环境层面的原因,它们常常是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
外部环境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地理环境:指的是外部地理和物质环境的障碍,比如远离城市又缺乏资源的乡村,很难发展特色经济;乡村老人居住分散,很难具备集中养老的条件;残障人士想出门但是却没有无障碍出行的环境等等。
政策环境:指的是政策制定和政策落实过程中造成的障碍。比如,流动人口随迁子女进入城市公立学校的政策门槛很高;老师想上好音乐美术课,但是升学考试却不关心音乐美术;很多人热心社会公益事业,但是社会组织登记注册困难等等。
社会环境: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态度、关系等方面的障碍,比如残障人士在出行、上学和就业中会遇到他人的歧视;城市中的本地人与外来人口之间的隔阂;社会公众对同性恋的态度;社会性别意识等等。
外部环境构成了个人能力的约束边界,它会影响个人能力的释放和发挥。也许少数人可以突破外部环境的约束,但是如果期待大多人突破环境的限制就太强人所难了。
公益的三种类型
当界定和分析完问题及其原因,对问题建立系统的认知之后,公益组织需要决定自己在问题的哪些层次上采取行动。
针对问题的三个层次,我们可以把公益分成三种类型:
第一类、援助型公益:和问题的症状相对应,主要体现为送钱、给物、短期的志愿服务、技术服务等等。这类公益体现了人道主义关怀,能够帮助受益人缓解困难、减轻痛苦、渡过难关。但是这类公益通常只能缓解问题的症状,解决一时的问题,当捐助人离开或者随着时间的流逝,问题会卷土重来。
第二类、赋能型公益:主要和问题的个人原因相对应,主要体现为提升受益人的改变意愿,传授恰当的信息和知识,培养受益人的能力等等。这类公益希望能够增强受益人应对问题的能力,从而使独立自主发展成为一种可能。但是,毕竟直接赋能的对象人数有限,这类公益常常只能帮助少部分人持久改善境遇。
第三类、系统变革型公益:和问题的环境原因相对应,尤其体现在改变和问题相关的政策环境,以及社会公众的态度和观念,也就是公益界常说的政策倡导和公众倡导。一旦政策和社会环境发生变化,受其影响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有所受益。这类公益由于触及到社会系统的结构性问题,因此常被称为系统性变革。
上述针对问题层次的分类,对公益类型的分类,只是一种分类的方法,大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分类方式。
必须说明的是,并不是说问题干预的层次越深越好,也不是说系统变革型公益就比援助型公益更加高级和值得赞赏。勿以善小而不为,只要是能帮助受益人有所改变,不论大小、深浅、持久性如何都是值得鼓励的。
显而易见,越是往问题的深层次走,需要投入的资源就越多,需要合作和动员的相关方就越多,干预的周期越长,效果越具有不可控性。每一家公益组织,都应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自己适合的公益形态。
当然,对于那些有决心、有能力、有耐心的公益组织,针对问题的深层次原因,推动社会问题的系统性、规模化和可持续解决,是非常值得赞赏的方向。我们也期待系统变革型公益的涌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