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言
520,腾讯公益平台都发布了哪些筹款新玩法?这些玩儿法背后有哪些公益行业与机构发展方面更深入的洞察?以及,公益机构如何能更好地参与到互联网筹款新玩儿法中?怎样做好不同捐赠人关系的维系,创新公益参与新形式,面向公众做好机构公益透明化与公信力建设?……
2022年5月22日,方德瑞信副理事长/国际注册筹款人认证体系CFRE持证人叶盈,做客「吕朝直播间」,和与会嘉宾共同探讨“互联网筹款的变与不变”这一主题。以下为叶盈发言内容。
互联网公益时代的筹款伦理
从第一届99公益日开始,我们就关注到行业内存在滥用平台筹款规则的乱象。在2017年,方德瑞信联合行业媒体共益资本论做了一篇调查报道与业内调研发声,推动腾讯公益首次发布了明确的反对套捐的声明。
2017年年底,“同一天生日”事件引发圈内外争议,凸显行业价值观撕裂问题。因此,方德瑞信决定在2018年将筹款伦理倡导作为工作重心,基于国际经验与本土实际情况,推出了《中国公益慈善筹款伦理行为准则》与配套的《中国公益慈善筹款伦理行为实操指引手册》。
腾讯99公益日的正面意义
首先,腾讯公益是迄今为止对于中国民间公益,尤其是草根公益组织最为友好的平台。大多数平台都还是专注于金字塔顶端的高精尖和有资源的项目。
其次,腾讯公益一直在提高善款使用的有效性与培育理性捐赠意识方面不断自我迭代。在2018年腾讯公益团队还主动研发了违反商业规律的“冷静器”工具(在捐赠人点击确定捐赠按钮之前,系统会自动弹出一个弹窗显示该项目过往的资金使用情况与进展披露等透明度信息),这一环节能够很好地引导捐赠人理性捐赠,但显然拉长了支付决策流程,会影响捐赠的金额和活跃度。
同时腾讯也一直在透明合规方面做各种努力,每一年,腾讯公益都在优化迭代“99公益日透明守信自律公约“。去年更是明确反对了套捐和拆捐,以及在激励规则设计上开始倾向于以项目透明度与项目款使用有效性为重点,而不仅仅看项目的筹款量。
第三,腾讯在努力地去帮公益行业破圈,实现更多的连接。他们使用腾讯整个集团各个端口:游戏端口、腾讯会议端口等,在努力地帮公益行业去做破圈的连接。
官办慈善系统对民间公益的冲击
中国国情与欧美不同,政府背景的慈善会系统与官办基金会系统在中国公益慈善行业中扮演着非同寻常的重要角色。从2018年起,我们观察到大量地方慈善会与官办基金会系统开始进入99公益日,随之而来的是业内对该现象的持续不断地争议。
这些争议基本上可以归结为对3类问题的忧虑:
第一,部分官办慈善机构通过行政手段实行强制捐赠。中国现代捐赠市场尚处于初级阶段,普罗大众尚未形成捐赠给慈善组织的习惯与意识。这种逼捐的手段将给本就不易的捐赠土壤培育工作造成非常大的冲击。
第二,行政动员手段可能造成挤出效应。一方面,如果行政动员采用的是强制捐赠手段,将导致捐赠人对公益组织的不信任与反感情绪,同样影响捐赠人支持民间公益组织的信心与意愿;
另一方面,如果行政动员没有采用逼捐手段,在地方捐赠市场,官办背景的慈善组织也更具备吸引企业捐赠的政府背书优势,以及超大规模触达个人捐赠人的渠道优势,客观上对民间公益慈善机构的捐赠资源造成了挤出效应。
第三,在中国县域层面,由于民间公益慈善组织发育迟缓,大量筹款主体与资金使用主体为当地的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与国企。当慈善捐赠像其他的政府收入一样进入到政府统一的池子里,由于这部分资金并非属于财政资金,不会被纳入严格的财政审计范畴,这意味着不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力量,在监督这部分善款使用方面都难以发挥作用。
这些忧虑反映了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实务界长久以来存在的一个关键问题——民间公益慈善在中国的定位与价值缺乏基础理论的支撑。长期以来实务界一直使用“第三部门”理论在指导自身,但这个理论愈来愈凸显出不适配中国国情的缺陷,也没有得到过政府与商业界主流的认可。
与此同时,目前业内尚未形成强有力的能够达成共识的本土基础理论能够指导实务。这带来非常直接的影响——互联网公开募捐平台们应该按什么原则来设计规则、分配权重?应该更多支持官办慈善系统,还是更多支持民间公益?
互联网公益发展的两种可能性
第一,向上发展。如果往积极的方向发展,互联网会成为助力中国公益慈善行业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动机。互联网公益可以通过技术与平台资源帮助公益慈善行业破圈,去连接更多人,普及更多的社会议题,让公益机构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使命。
随着平台规模的扩大和技术手段创新,互联网公益可以加速传统公益的革新。这个革新体现在对项目逻辑的颠覆,对传统的筹款模式的颠覆,还会倒逼整个公益行业,继续促进公益行业专业化发展。
第二,向下方向。如果不是向着积极方向发展的话,技术未必能带来业内的革新,单纯对规模的追求可能造成无意义的增长(如强化行政劝募,只是将线下手段复制到线上,并没有促成个人捐赠的增加,也没有促进社会资本的增长)。
互联网公益激活了筹款端资源动员的能量,但面临如何筛选识别优质项目的挑战。如果大量互联网公益平台规则只聚焦于筹款端,那么可能会导致公益行业发展被资源导向所垄断,而不是被受益人的需求导向和社会问题导向所引导。
与此同时,民间非正式注册的公益力量,如粉丝会、校友会、家长会,捐赠圈的成长和商业平台自身的成长在合流。在此合流趋势中,专业机构如不把握时机在筹款端能呈现专业的配合能力,就可能丧失在资金筹集环节的主动性,沦为下流等待被选择的供应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