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计洪波女士接受了中国发展简报的专访。在专访中,计洪波女士介绍了她本人在亚洲基金会的工作经历以及亚洲基金会在中国开展项目的历史与现状,并对基金会未来在中国的工作进行了展望。
图源:亚洲基金会
注释:本文由亚洲基金会传播团队编译自2022年5月13日由中国发展简报发表的英文专访。英文专访已同步转载至亚洲基金会微信公众号。
以下内容编译自中国发展简报
亚洲基金会自1979年开始进入中国,目前有10名全职员工。亚洲基金会与当地合作伙伴一起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涵盖了灾害管理和儿童福利等领域。中国发展简报(CDB)最近采访了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的首席代表计洪波,对她个人的职业生涯和基金会的工作有了更多的了解。
亚洲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计洪波
图源:亚洲基金会
简报:您是如何加入亚洲基金会的?
计洪波:我加入亚洲基金会已经有15年时间,在此之前,也是在我职业生涯的初期,我是中国的外交部门的一名外交工作人员。那个时候,我所参与的外交工作多是和会谈交流有关,我逐渐意识到我想做的是一些更具体的,能够有切身体会的事情。
随后一个偶然的机会让我进入了国际发展领域:起初我做的是一些支持中国发展的援助项目,包括农村发展、基层建设、可持续发展项目,这些项目很多在2006年、2007年就结束了。
2008年,中国举办了奥运会,我所负责的项目也在那时画上了句号。我发现亚洲基金会当时正在招聘,尽管我的经验有限,但我还是去试着争取这个岗位。
简报:您能介绍一下基金会和它的历史吗?
计洪波:亚洲基金会成立于1954年。我们经常说,基金会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的区域网络覆盖18个亚洲国家,这个数字即将增加到19个。我们的大部分工作人员都身在当地,我们注重与我们的合作伙伴发展坚实的合作关系。通过他们,我们发现当地面临的最紧要议题,确定合适于当地的解决方案,从而确保我们的工作可以取得成功。正如我们的官网所言,我们致力于亚洲地区的繁荣发展和生活改善。
简报:基金会在亚洲开展哪些类型的项目?
计洪波:我们有几个不同的项目领域:加强治理、促进包容性增长、性别平等和妇女赋权、提高环境韧性和气候行动,以及区域和国际关系。例如,我们有个运行历史悠久的“让我们阅读”项目,目前正在为亚洲各地的儿童提供线上阅读资源,以帮助新冠疫情期间在家里的孩子们学习。我们还开展数字技能培训,提升当地适应现代经济的能力。
简报:基金会在中国关注哪些领域?
计洪波:我一般把我们在中国的工作分为两个主要领域:一个是在中国工作,另一个是与中国合作。说到在中国的工作,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妇女的经济赋权。多年来,我们为来自四川和河南等内陆城市到沿海地区工作的女性提供培训和福利支持。
但是现在,“工厂女工”不再是外来务工人员的主要职业了,许多女性想开创自己的事业。因此,我们为有创业需求的女性提供创业培训,其中很多参与培训的女性在所在城市是没有户口的。我们也在帮助小微型企业经营者。这与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是非常一致的。
当我们谈论中国的中小企业时,我们经常提到“56789”的特征:它们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创造了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提供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在全国所有企业中占比在90%以上。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我们也在绿色金融和绿色复苏方面做了很多工作,这与中国的“30·60”目标(二氧化碳排放力争在2030年前达到峰值,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相一致。
简报:听说基金会参与了很多救灾工作。您能再给我详细讲讲这方面的更多信息吗?
计洪波:实际上,我们现在做的不如以前多,尽管多年来这一直是我们工作的一部分。在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我们想探索看看如何能够帮助社区建立应对重大灾害的能力。中国机构的运转机制是非常强的,但是当大灾害发生时,私营部门也需要发挥作用。
我们项目的主要内容是帮助提升当地社区自身面对紧急情况的调整和应对能力。我们与当地合作伙伴合作了很多年,因地制宜地开展项目,对所有的培训材料进行翻译,并帮助培养了一批骨干培训师,建立当地社区的团队。这些都是项目切实可见的效果。
简报:您是如何选择当地合作伙伴的?
计洪波:首先,尽管我们是一个发放赠款的基金会,但我们总是把接收赠款方称为合作伙伴,因为我们认为他们与基金会是平等的。我们依赖当地的合作伙伴——因为他们最了解当地的问题是什么,他们有他们想要试点的解决方案。这种类型的合作伙伴是我们感兴趣的。基金会与合作伙伴一直在互相学习,我们不断与合作伙伴探讨想法和解决方案。我们想知道他们的重点是什么,合作伙伴们的能量、热情、承诺和奉献精神真的很鼓舞人心。
有时,也许我们的合作伙伴可能会觉得我们有点吹毛求疵,因为我们对他们的要求太多,但我认为这是必要的。规范的程序对建立我们基金会的程序至关重要。重点不是指点他们该怎么做,而是利用这个机会也可以帮助他们提高能力。
简报:当前的政策环境对工作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
计洪波:展望未来,我认为我们仍有很多机会。我们设法从大量的资助者那里获得支持,而目前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框架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运作基础。在我们工作的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各种要求和程序需要遵守。我们由衷为扎根当地而感到自豪;我们不是那种用直升机运来一个团队来完成几件事情的组织。因此对我们来说,无论在哪里工作,尊重当地的要求并与当地政府合作都是非常重要的。
简报:您对未来有什么展望?
计洪波:我们肯定会继续与当地合作伙伴共同开展项目。我不能告诉你10年或即便说是5年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什么,毕竟事情变化得太快了。如果有一天不再需要我们了,那也没关系。但是当下,我们还是会一如既往,结合当地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