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面丨上海封控下的公益组织:扎根社区,看见脆弱群体
来源:CDB
作者:时瑞泽
2022-06-02
219
领域 残障融合



3月中旬以来,上海爆发了新冠疫情,阳性病例持续攀升达到逾50万人,多地连续封控时间超过30天……疫情蔓延的迅雷之势,超出人们的意料之外


防控升级后,上海在地社会组织迅速响应,基金会、志愿者团队、社工机构等都开展了相关行动。


其中,恩派基金会、真爱梦想基金会、仁德基金会等社会组织,都依托自身优势、联合外部资源,发起了战疫行动。在这场艰难的守“沪”行动中,社会组织的力量或许不足以扭转乾坤,但坚韧是公益人的特性,尽心相助,掷地有声


本文采访了恩派公益基金会秘书长李雪春,讲述了他们在上海封控的严峻形势下开展行动的做法与经验。



01

联合多方,一场社区的“战疫”



千万个社区是城市的“细胞”,提供着高速发展的动力。


疫情来袭,城市停摆,社区成为“主战场”,面临众多难题——必需资源如何输入、居民之间如何有效沟通、自救组织如何搭建……社区战疫的挑战与需求亟待解决。


如何化解社区孤岛的困境?这需要社区内生力量涌现,居民以互助共建开展自救,还需要外部资源的加持。危机之下,深耕社区建设十余年的恩派公益很快采取了行动,联合了社会力量,为孤岛般的社区提供“生机”。


▲深夜,志愿者仍在工作


CDB:上海抗击疫情过程中,恩派基金会开展了哪些行动?


李雪春:3月中旬,我们很多同事就已经被封控在家了。大家预判这次上海疫情可能会变得很严重,便开始筹备相关工作。

3月18日,恩派基金会开启了战疫行动,立即联系了多家社会组织,包括之前合作多次的复星基金会、郝南创建的“NCP生命支援”团队,以及在地组织屋里厢社区服务中心。基于上海疫情特点和现实困境,大家在一起开了很长的会议,最终达成了联合行动的共识。


4月2日,恩派基金会在字节跳动公益平台支持下在抖音开展了首场“上海抗疫-社区互助公益直播”,与这些伙伴共同发起的“守沪社区战疫联合行动”(简称“守沪行动”)正式对外发出。在这场直播中,我们还邀请了社区的KOL(Key Opinion Leader,意见领袖,社区KOL即社区志愿者骨干),让他们代表基层发声。


封控下的社区面临困境,我们筹措资金,收集、核实、处理来自上海社区的求助信息,进行供需匹配、物资采购、运输配送以及跟踪反馈等工作,让社区渡过难关。


后来,恩派基金会又陆续获得多家企业和公益慈善组织的支持,面向医护工作者、防疫志愿者,以及独居老人、残障人士等脆弱群体开展各类支持工作。


截至4月19日,恩派基金会已通过派发社区防疫包支持了1万多名志愿者在社区开展抗疫抗疫工作,派送防疫及食品物资超过34万件,近80万居民受益。


CDB:恩派基金会是如何快速联动多方共同行动的?


李雪春:企业、基金会、互联网平台、志愿者平台、上海在地组织,在我们这一次总体的抗疫行动中,都是很好的伙伴,他们至关重要。


比如在“守沪社区战疫联合行动”中的这些组织,每一个都有特点、有优势,我们做到了协同合作、资源互补——“NCP生命支援”志愿团队具有专业的医疗团队和心理咨询团队,也有专业处理求助信息的志愿者协作能力;复星基金会能够联合商社,找到采购正规医疗物资的渠道并优先为公益需求保供,也能够解决部分仓储的问题;屋里厢在平常的服务中与大量社区建立了联系,能够快速触及一线、对接核实社区需求。


在启动社区战疫行动以来,联合行动也逐步扩展了更多“松散”的合作伙伴,在守沪行动的社会力量协作微信群,里面都是支持上海抗疫的社会力量的主要负责人,已经超过160人。


“联合”,一直是恩派基金会在各种行动中的关键词。在2020年武汉战疫行动中,恩派就在当时联合了汇丰社区伙伴计划、中国扶贫基金会等多家公益支持性机构联合发起共建“社区战疫支持联盟”。


其实,“联合”也一定需要磨合的过程。每个组织的工作方式和节奏不尽相同,组织的理念和价值也都有所差异,但是,在上海战疫行动中,我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关注社区、认可社区价值,凝聚力量帮助社区志愿者及困境人群,抗击疫情。


基于共同的大目标,联合行动中的公益组织会“各司其职”。上海疫情的严峻形势,公益组织很难单独打通救助闭环,我们会像工厂流水线那样配合,在不同的环节之间相互配合、衔接。



▲志愿者在为困境人群运送物资


CDB:这一次社区支持行动中,恩派公益做出了哪些创新?


李雪春:在上海战疫的过程中,恩派联手汇丰中国、吕朝说公益,共同发起了“守沪社区加油站——社区战疫支持计划”。我们广泛地发动社区的KOL,让社会民间力量的声音汇聚了起来。


在这个行动中,我们通过招募、筛选、培训,最后支持了25位社区KOL,为每个社区提供约1万元的社区战疫基金用于采购社区急需的抗疫物资,也助力他们的内容传播。


为什么要找社区KOL,让他们发声呢?


首先,外界需要听到来自基层真实的声音,了解实际情况;其次,社区内部也需要这样的信息交流,及时传播重要讯息,并以正能量的内容为居家隔离的人们加油打气;同时,他们用短视频和直播等形式的记录,也能让大家看到社区战疫的进展。


这些人让平凡的社区被看见,他们对接物资需求,反馈供给情况,为社区脆弱群体提供需求,做心理陪伴疏导,也会传播战疫暖心故事及信息辟谣等内容。


字节公益平台给予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他们在抖音用同城定位、AI算法推荐,让周边居民也看到社区的努力。包括4月2日的“上海抗疫-社区互助公益直播”,#守沪社区加油站#等话题视频的观看量迄今已经超过了3500万。


上海疫情之下,我们也看到有越来越多志愿者出现,形成了有序的自救组织,这让失望的人们看到了希望。



02

扩大声量,关注脆弱群体



“上海这么富有的城市,还需要捐钱救助吗?”,恩派基金会秘书长李雪春直言,很多人其实并不了解真正的基层需求。


封控之下的社区,普通人都会因新鲜食品、消杀物资、抢菜团购而绞尽脑汁,整日发愁。而独居老人、孤寡老人、残障人士、低收入务工人员……这些脆弱人群更加艰难和不易。


据统计,上海有超过580万的老龄人口,独居老年人数超过30万;有近60万名持证残障人士,但实际工作和生活的残障群体只会更加庞大。


封困于社区之中,他们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缺少物资保障,也容易“失声”被忽略。


如何听到他们的声音,满足他们特别的需求,为他们纾困兜底?不少在地公益组织,依托积累的资源,找到了特殊群体,尽力排忧解难。


恩派基金会就是其中之一。


▲联合行动为求助者派发的捐赠物资


CDB:在联合行动中,关注到了独居老人、外来务工人员等群体,您们是如何做的?


李雪春:上海是一座老龄化严重的城市,有将近600万的老人。疫情封控,让他们处境更加艰难。


一天,一位远在珠海的朋友来求助我,说她妈妈是独居老人,在浦东新区北蔡镇的一个老小区,很多老人都不会手机抢菜和团购,已经被关了一个月了,希望我们帮助一下这个小区的孤寡残疾老人们。


了解详情后得知,朋友的妈妈已经75岁,这位阿姨是他们楼栋里最年轻的志愿者,自己也有慢性病,带病上阵做志愿者组织核酸检测、楼道防疫消杀,六层楼上楼下、跑来跑去给其他老人送物资,碰上困难的、紧缺的,她也倾囊相授。


后来,阿姨也累的病倒了,阿姨的女儿心疼着急又在远方束手无策,只能来请求我支援。我们立即给阿姨送去了一批食物物资,防疫物资也正在派送。这位75岁的阿姨和小区的情况都在好转恢复中


这样的老人小区实在太多了,他们需要帮助!恩派曾经开展过多次服务社区老人的项目,在上海疫情爆发初期,就关注到了他们,并采取了行动。


资金方面,恩派早期通过公募的善款,派发物资。后来发现,需求太大了,就与长期开展公益合作的北大公益联合会,共同发起了“帮助困境老人”项目。他们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帮助上海困境老人,让他们不要在天晴前倒下》,很真实,也很动容。


一夜之间,北大校友筹集了86万余元,目前该项目执行完毕,已经为4047位困境老人送去了可以保障一周生活所需的食物包。后来北大公益联合会又与恩派发起了养老院的支持行动,为30余家养老院提供了防疫包、食物包及纸尿裤等物资支持。


行动上,我们依然与“守沪社区战疫联合行动”的伙伴并肩作战,搭建求助信息平台,快速整合资源,同时,也依托在地救援队,包括三栖救援队、虹鹰救援队、子鹊救援队等在全城奔波,精准地服务那些困境群体,像之前提到的75岁老人的求助物资,就是由这些救援队运送的。


截至4月30日,我们已经派送了130多个社区及30余家养老院,有20000多位老人收到了物资。可以说,我们尽力解决了全上海1/300老人的需求——最迫切的需求。实际上,他们在收到物资前,可以说生活在“水深火热”中,让人心疼。


▲志愿者将物资送到老人家门口


传播方面,恩派与《新闻晨报》共同发起了直播,在重重困难中为独居、孤寡、高龄老人送食物,超过10万人在线观看。


在扎根社区为老人服务的过程中,我们也接触到了大量的脆弱群体,都很无助。甚至我们也会接到被困在盲人按摩店几近断粮的视障人士的求助。后来,恩派也发出了单独面向视障人士求助需求的征集表,这个征集表可以用无障碍读屏功能识别和填写。



▲联合行动为被困在盲人按摩店的视障人士送物资


“流落”在浦东港口的230多名卡车司机,也向我们求助。这群卡车司机原本是用野炊烧菜煮饭的,但之前下了两天的暴雨让他们束手无策了。于是,我们就将四川红十字基金会历经千难万险运送的捐赠物资,派发到了他们手上,包括自热米饭、自热火锅等食品物资3500份,能保障这些卡友一周的食品。


很多呼救是“无声”的,越听不到的或许越紧迫。作为公益人,面对这些呼救,我们真的无法忽视,不能不管


CDB: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


李雪春:最开始是筹钱难。疫情爆发初期,恩派在筹集资金的过程中是很吃力的,甚至网络上有人会问,上海这么富有的城市,还需要捐钱救助吗?


恩派就在字节跳动公益、腾讯公益等平台发起筹款项目,也联合汇丰中国支持社区KOL。后来,有越来越多的爱心单位和个人关注到了我们,截至4月19日,累计捐赠500余万元,收到物资捐赠达到近5万件。


后来是回应难,那些求助信息数量太庞大。与我们合作的NCP生命支援团队短时间就要处理2万多条信息,筛选、核实、分级、对接,这些繁琐的工作他们整整花了一周的时间来消化。目前,上海的求助信息量已经减少很多,情况有所好转。


现在是配送难。“运力”始终是悬在我们每个人头上的剑,当物资到位、求助者信息已经核对,在最后一关“配送”上,我们也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有时碍于仓储位置,有时困于临时通行证,有时又是“社区最后十几米”没有人帮助……我们都硬着头皮解决,找各种各样的人帮忙解决。


其实,每一单的个案救助的派送费用基本上都超过了食品物资本身的价值。但我们仍然在坚持,因为每一次的求助背后都有一个生命值得守护,所以我们不惜付出高昂的代价成本去回应这些紧急迫切的个人求助需求。


有时候,你会看到这些个案签收物资条用的是纸巾,甚至就直接用纸盒写,歪歪扭扭的字很有趣,但是我们讲着讲着就笑不出来了,这些都会成为我们抗疫的“文物”被珍藏纪念





▲用纸巾、纸盒写的物资签收单


从看到需求、搭建信息平台,到筹集资金、购买物资,再到解决供需、一线配送,关关都难过。然而,费劲力气帮助他们,是我们唯一的动力。不让他们失望,才能给我们希望



03

在无力中有力



“韧性社区”“社区发展”“社区共建”,这些专业词汇对于恩派公益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疫情爆发期、稳定期或是疫后重建,社区都是“主战场”。


“在无力中努力,给悲伤者安慰。我希望我们能坚持更久一点,上海也能变得更好一点……”,公益人常常面临令人绝望的求助,但他们心中有火,希望照亮别人,他们也相信每一次的坚守都会带来改变。



▲志愿者在为困境人群运送物资


CDB:在后续的行动中,恩派基金会将如何做好?


李雪春:2020年疫情之初,恩派基金会就提出了“社区战疫”。两年间,疫情常态化,城市出现了分散式的爆发,包括湖北武汉、福建厦门、广东深圳等地面临封控危机之时,我们也一直聚焦社区,提供支持。


但是,这一次上海战疫行动的确是最难打的一仗,我们所有人都刻骨铭心。接下来很长的一段时间,上海的社区要经历疫后的创伤修复。其中,怎样进一步提升社区韧性、如何应对突如其来的危机,这都是重点探讨的难题和挑战。


赋能社区要长期坚持。上海疫情下,我们看到了曾被恩派项目支持的社区,自救能力很强。这些社区有一定快速搭建自组织的基础,能够协同社区内部、外部,快速地反应和行动。这是令我们万分欣慰的事情。


要看到社区成长起来的新力量。很多社区涌现出了不少志愿者,恩派也发掘了一些社区KOL,他们有能力、有担当。面临巨大的生命危险,也能及时站出来,是真正的“社区英雄”。后续,我们要思考,怎么样继续支持这些人,为他们提供更专业、持续性的社区公益服务经验、方法及工具。


如果不思考这些问题,社区战疫就会回到“原点”,就会没有进步。


恩派人常常说“日拱一卒”,我们总是坚定地去做那些难而正确的事情,社区为本,实事求是,心中有光。虽然我们没有能力大而全地、一次性地解决所有问题,但无论是倡导、发声、行动,都是有益的尝试,都能推动社会进步一点,让这个社会好一点,再好一点。


你说,上海还会好吗?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