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
“可持续”是当今世界各行各业推崇的发展方向,但什么是可持续?可持续商品又会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今天,让我们通过一家可持续集合商店禾希有物了解可持续,并从中窥探一家公司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怎样相辅相成。
【金句提炼】
◉ 公益做得多,还是商业公司吗?商业和公益不仅不相悖,还可以相辅相成。
◉ 我们的用户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漏斗式模型的现象:参与活动的人群不一定必须是要购买的人群,反之也一样。
◉ 残障伙伴不应该是在这个项目背后默默编织袋子的人,他们其实也有社交需求。
—— 邹维维
可持续集合商店禾希有物,2018年成立,在2020年疫情的冲击下,全平台用户同比增幅依然达到了150%。从简单的可持续消费品集合店发展到现在,禾希有物创造出了独属于自己的商业——社会模式。
禾希有物开始拓展自有产品,今年在广州K11建设了线下门店,并且打算拓展第二家面积更大的线下店铺,承接残障伙伴主持的手工编织袋工作坊等活动。线上,禾希有物在小红书上号召无塑挑战,并发起了不使用塑料吸管的打卡活动。
禾希有物线下实体店
虽然带有可持续、消费品、集合店几个属性,禾希有物却似乎不能被这些标签简单定义。怎么看待消费品行业里的热点问题?线上线下如何发挥作用?“可持续生活方式”意味着什么?一家公司的商业属性和社会属性怎样相辅相成?
禾希有物的创始人邹维维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邹维维
1
不“硬核”,但其实更考验品牌
着陆TouchBase:作为一个可持续集合平台,禾希有物的选品要求是怎样的?
邹维维:禾希有物有六个选品精神——设计、质量、价格、使用感、价值感和生产者。
禾希有物选品原则
在选品时,禾希有物首先会考虑产品设计是否能够解决生活中的痛点问题,质量是否优等、可以长期使用。在设计和质量的基础上,我们会关注这些产品是否有合理的定价,并且在整个市场推广的过程中,不会随意出现四折五折的乱价。
在此基础之上,产品必须拥有良好的使用感,能够传递可持续的价值观念,并且生产者在制作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
着陆TouchBase:越来越多的可持续平台都在优化自己的选品策略,为什么禾希有物一直使用一样的选品方案呢?
邹维维:相较于其他的可持续集合平台,这些原则听起来似乎没有那么“硬核”。但越是简单的原则,反而越考验我们能不能坚持下去。
我们卖出一件东西,希望客户愿意长久地使用它,愿意让它在生活中停留很长一段时间,于是会关注到产品背后的可持续属性、生产者传递的价值感。
比如禾希有物推出的咖啡杯,可以折叠方便携带。客户觉得好用就会带它去买咖啡,从而避免使用一次性的咖啡杯,就真正改变了生活方式。
着陆TouchBase:在推行可持续属性的情况下,用户的回购率是否会降低?
邹维维:其实并不会有那么大的影响,客户依然有复购动机。如果一件商品足够好、能长期使用,这本身对于产品和品牌都是一种认可。当客户对禾希有物有信任感,可能会推荐其他朋友来购入商品,也可能在节日场景购买礼物赠送他人。我们的可持续集合店依然保持每周上新1-2款新品或者新品牌的速度,保证有足够的SKU以供挑选。
着陆TouchBase:保证选品符合六项原则之后,禾希有物与品牌进行合作的方式是怎样的呢?
邹维维:主要采用采购或是寄售的方式。因为不少品牌是海外品牌,禾希有物作为中国区域的品牌总代理,根据销售情况去采购产品、定期补货或者直接买断供应。
国内也有很多新生的可持续品牌,我们采取的是寄售的合作方式,更加灵活。有的品牌消费者可能第一次接触,我们也会用固定三个月的测试时间,收集客户群体的反馈,再确定是否继续合作,避免出现积货问题。不过,这样三个月卖不出去的可持续品牌其实是很少数,今年还没碰上过。
着陆TouchBase:在公域和私域策略上,禾希有物分别有怎样的考虑呢?
邹维维:公域是面对广大的消费者群体,竞争来自于其他不具有可持续属性的产品。在这种情况下,质量、设计、使用感就显得十分重要,这也与我们的选品要求是一致的。在线上,我们按照公域的平台逻辑来走。比如在淘宝里,怎么通过淘内运营带来流量?怎么设置页面吸引客户?线下的公域建设依赖我们的线下店铺。除了售卖,也会负责筹办一些线下活动,让大家体验可持续生活。
私域是我们可以更好掌控的板块,我们会通过具有自家调性的公众号文章、视频,具体讲述我们产品的细节。这些内容既面向已购客户,也可以吸引新用户,直接链接我们的消费平台。
比如我们包装用到的封口胶是植物基的——我们2019年就不使用塑料气泡袋,改用蜂窝纸了。但消费者看到封口胶就反馈说,你们做环保包装为什么不用牛皮纸,还用这种透明胶?这时我们会告诉消费者,虽然肉眼看不出来它跟传统透明胶有什么区别,但其实这一卷透明胶是植物基的,价格更贵,一卷能买五卷传统透明胶,粘得更牢固,也没有刺激性气味。
植物基封口胶
牛皮纸封口胶我们之前也用过,有消费者反馈说收到的时候整个快递包装的口是裂开的,所以我们后来还是花了更高的成本,改用了植物基封口胶,填充防震的蜂窝牛皮纸,可回收也是可自然降解的。
这些品牌细节都能写成公众号文章,也不完全为了私域流量。我们做的这些事都是我们品牌的一部分,希望大家能够看到。
着陆TouchBase:在创办三年的时间内,禾希有物的客户画像如何?
邹维维:24-45岁左右、在一线和近一线城市的群体,其中80%的用户是女性。他们对可持续的认知概念更高,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也容易被生活中使用感好、设计有巧思的产品吸引。
不过,这其实是商业部分的用户画像。我们还有偏公益的社群活动,影响的人群能起到补充作用,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漏斗式模型的现象:参与活动的人群不一定必须是要购买的人群,反之也一样。
比如可持续的编制制作工坊等社群活动会吸引到相对年轻的群体,主要是大学生。他们年龄更小,可能没有那么强的购买能力,但更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理解新的概念,我们非常关注这一方面的人群——既能让他们接触禾希有物,也能让他们了解到可持续概念。
我们既有商业,也有偏公益的部分,它影响的人群可能会有相互辅助和补充的作用,未来可能会形成一个漏斗式模型的现象。但我们其实很欢迎这样的现象出现,不一定参与社群活动的人群非要是购买我们商品的人群,反之也是一样。
2
商业、社会、可持续的结合
着陆TouchBase:禾希有物联合推出过不少可持续活动,比如地球一小时荧光跑捡、无塑挑战等,这些活动在禾希有物的运营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邹维维:就像刚刚说的,它可能会像漏斗一样为我们吸引到客户,辅助我们整个商业逻辑里的销售环节。我们现在是商业和社会的两条线路并行,还在公司内专门派人负责影响力项目,关注与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内容,提供有意义的社群活动,辅助运营。
着陆TouchBase:所以禾希有物的商业与社会属性其实是共存的。比如自己生产的编织袋既能售卖,也是社群活动的一部分?
邹维维:对,这也是我们自己的可持续基因,因为可持续不只关乎于环境,也关乎于社会嘛。就拿我们自己的手工编织袋来说,我们最开始只是发现它耐用、好看,能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是环境友好的,并且售卖之后比较受欢迎。
但我们团队人手并不多,单纯靠我们完成整个生产流程不现实,于是想到和公益项目合作。
我们通过合木创新中心的公益渠道招募了三场以上工作坊,邀请一些听障、视障或者肢体障碍的伙伴,教会他们手工编织的制作工艺,整个工作坊的教学费用和材料成本都是由我们来承担的。现在大概有八位残障伙伴与我们长期保持合作,我们会寄给他们编织袋的材料,承担来回运费成本,在我们的平台上售卖他们做的手工编织袋。每售出一个,残障伙伴都能够获得相应的收益。
在此基础上,我们又发展了另外一种对公众开放的工作坊,教大家做手工编织袋,会提供材料和场地,但会收取相应的费用,工作坊的教学老师是残障伙伴。
残障伙伴不应该是在这个项目背后默默编织袋子的人,他们其实也有社交需求。在这样的工作坊里,他们能作为分享者教大家一些东西,也能得到积极反馈。
编织袋工作坊
着陆TouchBase:这其实不仅是一个编织袋了,既环保,也做了社会赋能,而且从制作到售卖再到使用,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邹维维:是的,而且我们也有意外惊喜。我感觉我们的团队在和残障伙伴接触之后,变得更加有同理心了。我们看到了生活处境不太一样的的人,但不会因为境遇不同而同情,而是尊重、理解他们。这种变化可能非常微妙,但我确实看到了团队的成长。
着陆TouchBase:除了手工编织袋,禾希有物还有自主品牌的咖啡杯?
邹维维:咖啡杯是我们接下来做品牌自主研发产品的一个重点,用咖啡渣来生产杯子、叉子、勺子、花盆等,生产规模也希望是更大批量的。除了在我们平台上售卖,现在咖啡杯也有to B的业务,开始和咖啡店合作。3月份我们大概用两周时间交付了1000个以上的杯子到客户手上。
做咖啡渣产品的初衷是,观察到很多年轻人每天都会喝咖啡,咖啡店越来越多,但是咖啡渣得不到合理的处理。如果咖啡渣埋在土壤里,会产生大量甲烷,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气温上升,产生温室效应等。
全球的咖啡店每天丢弃的咖啡渣能达到600万吨,这么庞大的数字能带来多少影响,是我们无法想象的。所以禾希有物希望能够改变这一点,回收咖啡渣再利用,制作产品。
我们会和绿色供应链合作,把收集好的咖啡渣交给工厂烘干,做成颗粒。我们把颗粒和其他材料混合,比如食品级密胺,通过模具制作成花盆、杯子等。产品不同,使用的模具不同,原材料的混合比例也不同。
用咖啡渣生产的杯子
目前,花盆含50%的回收咖啡渣,杯子含30%。我们团队也在抽调更多的精力,用于咖啡渣系列产品的研发。怎样让咖啡渣在回收过程中能被完全利用,同时保证食品级安全、使用感良好?这些是我们团队继续研发的重点。
同时,我们也会延续咖啡渣这个品牌产品线,做迭代和更新,继续探索,说不定会有新的形态出现。
着陆TouchBase:是因为咖啡杯有to B的业务,范围是最广的,所以选择这条路发展吗?
邹维维:不完全是。当一个团队研发出一个产品的时候,肯定是很喜欢这个具有自己基因的产品的。我们的初衷可能是只要做出这个产品,见证它诞生就好了,但是当它一旦面对市场,不管前期做了怎样的市场调研,结果可能和预期并不一样。客户的反馈会给我们非常直接的导向——受欢迎或者不受欢迎。
幸运的是,我们很多产品是受欢迎的。在有不错的市场反馈的前提下,我们继续优化自己的产品,去做迭代和研发。
3
可持续消费赛道如何发展?
着陆TouchBase:你觉得做可持续产品碰到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邹维维:应该是生产线的选择。受制于我们材料和工艺的要求,找到可以合作的生产线是费时费力的。
比如,我们还有一个自研产品豆豆包,使用的是装咖啡豆的袋子。我们提供的原材料都是咖啡袋的余料,材质参差不齐。另一方面,我们的袋子又需要两到三个不同的尺寸。这就导致它不是一般的工业化操作,也会增加相应的制作成本。
自研产品豆豆包
首先得找到一个愿意接这样原材料的工厂,工厂也得有足够的耐心从参差不齐的余料中做出我们满意的产品,这个筛选过程非常有挑战性。我们目前合作的这一家纺织类工厂磨合了快一年的时间。他们对我们整个项目都非常认可,才让我们有持续合作的可能。
着陆TouchBase:你怎么看待这条赛道上的竞争?
邹维维:我觉得大家还没有很强的竞争,各家所做的内容都是不一样的,各有侧重和优势:有的聚焦在生活用品上,有的注重艺术品,有的关注食品,还有的特别强调零浪费的原则,执行贯彻得特别好。在推动可持续行业发展的时候,每个团队都有自己的基因,做出的东西也非常有差异性,其实没有那么多竞争。这是从可持续的主题上看整个行业环境。
而反过来看,从传统消费市场看可持续消费,我们在什么样的平台就需要遵循什么样的推广逻辑。如果是先了解了可持续理念的客户,他们买一把刷子,可能会在淘宝、天猫商城搜索品牌然后购买一把有可持续属性的刷子。但如果客户单纯想要一把刷子呢?他们可能就直接搜索刷子,比较之后购买。
这时候,我们的产品对标的就是同类的其他产品,可以说脱离了可持续的语境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用什么样的话术和客户沟通?我们的吸管、杯子、袋子跟淘宝上的比起来有什么优势?要解决这些问题,既需要顺应公域的逻辑,也需要从私域的客户反馈里,找到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方法。
所以,比起是竞争对手,我觉得更像共赢的伙伴,通过合作达到互补。尽管可持续消费看起来很小众,但是我们怎么去认知自己的定位和其他从事相关领域的人,怎么打一套组合拳,其实决定了可持续消费市场未来的发展。
禾希有物关注的可持续主题
着陆TouchBase:您怎么看待可持续市场“小”的说法?
邹维维:这个点在于可持续属性的商品售价相对于其他商品更高,受众相对更窄一些。但考虑到我们的成本和质量,这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而且消费者要有一定的可教育性——我得去理解可持续这个东西,还得具备一定的消费能力,能买得起这个东西。
这样的话,推广上会有一定难度,可持续领域的整体增长可能还是偏缓慢的。对于在可持续领域的创业者或者是团队来说,需要做的是更努力、更坚持。可持续消费不像快消费,可以做到那么快的市场增速,我们需要多一点耐心。
但其实这个行业已经没有前几年那么孤单了。疫情、碳中和战略的推行、大品牌宣传可持续理念,使得大家对可持续的关注度更高。但是可持续到底是什么,也许大家还没有太深刻地理解。
有很多人问我们,你们不是商业公司吗,为什么做这么多公益活动?禾希有物可以告诉大家,商业公司也是完全可以做公益项目的,它们能够承担环境和社会责任,这两者不相悖,还能够相辅相成。
虽然现在我们还是需要时间的沉淀,积累更多案例和项目,才有可能给出一个更好的答案,但我相信可持续项目能获得更多的认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