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 | 如何走出封控的心理困境?
来源: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作者:友成企业家扶贫基金会
2022-04-27
212



导 读



疫情封控下的你,情绪还好吗?


不论是客观环境还是主观“念头”造成的不良心境,我们都需要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走出困境。


今天,友成君为大家推荐“iWill-上海安心志愿行动”的首场全网公开课,让我们通过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张青之教授的分享,重塑“心境”。



“上海,你好吗?”



随着这一句饱含关怀的问候,直播间的在线人数从最初的200多人,迅速上升到300多人并继续上升。这是“iWill-上海安心志愿行动”的首场全网公开课,主要面向封控期需要心理援助的上海同胞,辐射支持全国有需要的同胞。主讲人张青之教授是北京市社会心理工作联合会会长,曾担任汶川抗震救灾军队心理专家,2020年初武汉抗疫救灾心理专家,拥有丰富的心理援助实战经验。


张青之教授首先表达了对上海同胞的问候,对上海同胞在封控期间出现的心理困境表示理解,并向大家提出这样的问题:


在同样的环境下,为什么有的人心境好,有的人心境不好,所谓“忧者见之而忧,喜者见之而喜”?


不良的心境,主要是客观环境造成的,还是主观“念头”造成的?


对于主观上由于情绪“自动生成”的不良心理体验,我们用什么办法消除它,通过积极的心理调适,走出心理困境?


为解答以上问题,张青之教授分“人心有一面镜子”,“镜子中的自我封闭”“打开镜子前的灯光”等三个部分展开了分享。



“心镜”的重塑:在不断克服痛苦的过程中发展进步



首先,人们在6—7岁的“人生空白期”受到成长环境的塑造,养成了自己的世界观和人格特征,也就是所谓“习性”。由于习性不同,每个人对同一件事会生成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一面反映客观世界的“心镜”。而人的一生是心理不断成长发展的过程,也是这面“镜子”不断打破、重塑的过程。


人会感到“困难”“挫折”“心理冲击”,源自人内心的“不完美”和对成长的需求。在成长过程中,克服了痛苦、挫折,人就进步了;抗住了打击,人就不断趋向完善。


在以对“人的心理成长”的专业分享建立起听众的积极期待后,张青之教授接着分析“镜子中的自我封闭”,也就是“心理困境”的成因。



自我封闭:你的念头被“冻住了”吗?



张青之教授指出,在今天的上海,每个人对环境的认知、反应都不同。在封控中,遇到困难,缺乏与他人和环境的交流,缺乏工作对人积极性的调动,人会变得脆弱,是正常现象。张青之教授举出在本次上海疫情中,以及2020年武汉疫情中的案例,并真诚分享了他本人在今年春节期间被封控15天的真实心理体验,分析阐明了:人产生不良心理体验乃至“想摔东西”等一些“无效性应对”,往往不是客观环境,而是自己的“念头”被“冻住了”“僵住了”“困住了”。


在封控中,往往由于情绪烦躁,人会失去理性和主观能动性,被“念头”限制了心理机能,出现如“我就不动,任凭我的肚子长大”等等负面想法。怎么走出这种不良心理状态?有了心理专业技术支持,是有方法的。


直播到此处,公屏上出现了“我的状况就是这样”,“要清醒一下”等评论。



如何打破困境?教你几个实用的方法



张青之教授继续分享打破困境的方法。他提到一个心理支持的关键词:“开关”,指出,解除不良心理,复归积极理性的思维,往往是因为认知开关被打开,对事物的看法发生改变。如何打开从消极心理转向积极心理的开关?张青之教授分享了几个实用的方法:


1、认识“脑神经递质”作为“情绪信使”的作用,建立“我要独立对自己的情绪负责”“我能战胜困难”等积极念头,促使大脑产生好的物质,让身心振奋、快乐。


2、建立如“我是漂亮的”等积极的心理意象,唤醒自己内在的“自动成功机制”,解除压抑,释放自我。


3、培育“心理资本”:通过各种可能的方式去关怀、帮助他人,为别人创造价值,建立“我是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自我效能感”,从而建立乐观积极的心态,保有对人生、对未来的希望。


4、了解自己的“心理动力”,从而在应对复杂、困难的环境时,了解自己可以激发和调用的心理能量,建立应对环境的“心理顺滑感”,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问题,从容不迫地应对问题。


张青之教授最后仍以“上海,你好吗?”结束分享,并鼓励上海朋友,用积极心理学的方法,“护全你的心境”。


请扫海报中的二维码,即可观看本场公开课的回放。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