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 | 社会组织意味着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么?
来源: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
作者: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
2022-03-25
169




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公益百问”栏目持续上线中!我们会通过从知乎平台搜集当下社会大众和公益同行对于社会议题、社会组织、互联网筹款、项目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和迷思,运用公益从业经验或邀请有相关经验的专业人士进行解答。


此前,我们受邀回答了“社会组织意味着承担更大的社会责任吗?”这一问题,现将回答与大家一起分享与探讨。


如果你也有关于公益行业的疑问希望得到详尽的回答,可以在知乎问题下方“邀请回答”中搜索“上海爱德公益研究中心”进行邀请或者给我们的公众号后台留言。


题主的问题提到了两个点,一个是如何实现精障者的社会接纳,另一个是社会组织是否在这方面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来彰显公益性,比如提供工作岗位。



社会组织不一定具有公益性



首先,就社会组织的属性而言,并不是所有社会组织都有公益性。社会组织在我国是指政党、政府之外的各类民间性组织,主要包括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以社会团体为例,《民法典》中对于社会团体法人的定义是所有基于会员共同意愿,为实现公益目的或者会员共同利益等非营利目的而设立的具有法人条例的社会团体。


请注意这个或者,社会团体包括了各地商会、学会、研究会、联合会等,如“中国包装联合会”、“中国信息产业商会”等,这些社会团体更多体现的是“互益性”和“共益性”。


图源:北京理工大学大学教育基金会

注:仅为趣味科普,请勿尝试登记吃货联合会,不符规定



什么是公益性社会组织



公益性社会组织是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谐发展为宗旨,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公益服务产品的基金会、公益性社会团体和公益性民办非企业单位。


比如主要做自闭症康复的社会组织为自闭症儿童带来康复服务,为家长提供知识教育,做乡村教育的社会组织为偏远地区招募、培育和输送长期支教老师等。他们本身所提供的专业化服务其实就是在自己能力范围内承担社会责任,弥补政府公共服务所触达不足之处。




特殊人群的就业不是简单的接纳



就像其他答主提到过的,其实对于大部分社会组织来说,由于管理费限制、政府购买减少或筹资渠道有限等问题,人力成本非常吃紧,经常是一个人身兼数职,高强度运转,如果没有对应的专项资金和政策支持很难实现接纳。另外,从NGO发展简报的岗位招募分布我们也可以看见,有很多岗位其实专业性很强,需要有公益项目管理、新媒体运营的知识,还需要考虑岗位的适配度。


图源 发展简报



特殊人群的就业不是一个简单接纳的过程,也需要好的环境、专业的引导以及必要的应急措施帮助他们融入社会,不然好意的接纳可能并不是对他们的帮助,而是适得其反。因此个人认为更好的选择是以精神专科机构或医院精神专科为依托,第三方社会组织为纽带,社会企业为平台的精神障碍者职业康复模式,让专业的社会组织服务和就业培训项目去帮助那些康复期的精神障碍人士。


比如上海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与上海复源社工师事务所合作开展的精障者职业康复服务项目通过需求调研、学员建档、企业配对、技能培训、推荐上岗等流程完成康复者的推荐上岗和签约。北京一个“CRAZY BAKE”的社会企业项目让精神障碍人士参加劳动,成为面包师。


当然,相对于需求来说专业服务和支持确实有很多不足,社会中的偏见也客观存在,需要更多政策的支持和公众的关注,也希望与大家一起探讨更好的康复模式和解决想法。


职业培训现场(图源 健康嘉定)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