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几年,数字化非常受关注,公益数字化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一般来说,当我们谈论公益数字化的时候,包含了三个层面,一是公益组织的数字化、二是公益行业的数字化 ,三是社会公益的数字化。不管哪种类型的公益数字化,不管是公益信息化、公益数字化或技术公益,从ICT角度还是协同设计角度,都需要数字化人才的不断参与,才能支撑起相应的进程。
今天,我们暂且把话题聚焦在公益组织的数字化方面,那么公益组织数字化的人才有哪些特征呢?来看两个案例。
通过上面两个案例,可以简单概括一下公益数字化人才的共同标签,例如来自高校、是年轻人、有公益心、有互联网思维、热衷互联网技能等,或者可以说就是诞生在互联网、与互联网形影不离的年轻人,对数字化的认知和体验,对公益的参与和支持,可能会产生更好的融合。
公益组织的数字化人才,不外乎从组织内部培养,或者从组织外部发掘。有哪些人才可能会进入或支持公益行业的数字化发展?
确实有个别机构在招聘信息化和数字化人才,但招聘难度可想而知。也不排除公益组织内部诞生优秀的数字化人才甚至专家,但案例基本上是屈指可数。
从组织内部培养,目前看很困难。吸引和留住常规人才已经很困难了,在内部培养和招聘数字化人才,各个方面的成本只会更高,也面临很多现实困境,例如难以提供有竞争力的待遇,数字化没有上升到战略地位,相关资助方对公益数字化的认知缺位、资助不到位等。公益数字化的人才队伍,很大概率还是来自于公益组织外部。
有以下几种可能情况:
一、高校。国内的公益慈善相关专业或院校越来越多,这些专业或院校很有可能就会开设公益数字化的相关课程。但这个比例应该不会太大。与此同时,高校里有大量的有数字化思维的年轻人参与公益,也会一定比例的年轻人把公益数字化的理念和方法带入公益行业。有兴趣的朋友可以了解一下,NGO2.0创始人王瑾教授在2013年左右,促成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联合软件学院联合开设的《公益软件与协同设计》课程,是很好的创新尝试,影响了一些参与课程的学生和公益机构,请自行搜素关键词# 重塑大学公益 。
二、大型科技公司。越来越多的科技公司履行社会责任,鼓励员工参与志愿服务和公益服务,有相当比例的科技公司成员会对公益有更进一步的接触、理解和认知,那么他们就有可能会成为公益行业的数字化人才,尤其是以志愿者的身份来参与支持公益数字化,这绝对是科技向善的美好体现之一。目前已有阿里巴巴的码上公益平台、腾讯技术公益志愿者平台等,据说字节跳动也在筹备类似平台。
三、垂类机构。在公益行业和公益数字化发展的趋势下,会诞生更多专门为公益行业提供数字化服务的科技公司或社会组织。类似NGO2.0、灵析、有益云、普益云、全思科技、映派科技、易善、公益啦、善道科技、恩派、益心宜译、ABC、奇点公益等机构,长期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服务和支持公益组织的信息化和数字化需求,已经成为行业生态非常重要的部分。
四、资助型基金会。行业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信息化和数字化的重要性渐成行业共识。资助型基金会一旦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就可以在推动公益数字化方面发挥优势。最近几年,国内主要资助型基金会都在有所作为,大家也都充满了期待。
假以时日,公益数字化会逐步广泛普及,公益组织的数字化水平也会得到整体提升,组织内部也可能会诞生更多的数字化人才,最终会与以上几种情况形成良性互动。期待更多人才和机构参与,成为公益数字化的践行者,共同打造公益数字化的专业支持力量!
如果你对此问题有任何想法,欢迎留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