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联合国把每年的三月八日定为国际妇女节,是为了纪念妇女权利运动,而各地社会亦会在这天庆祝妇女在不同社会领域做出的重要贡献。
中国迅速发展,让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经济机会不断增加。然而在此进程中,男女受益却并不平等,而残障女性更是处于边缘外的边缘。作为残障女性,要抓住机会,从来要克服的都不止身体的缺陷,还要克服这个社会加诸她们身上的「障碍」。
在欧盟资金支持下,香港乐施会和中国发展简报于 2020 年开始,共同推行一个以建设具有包容性的社会为目的的公益项目。此项目其中一个重点是聚焦残障女性就业议题,通过举办社区融合活动,打破大众对残障女性及其他残障人士的刻板印象,让她们可以得到更多平等多元的就业机会。其中,包括于2021年6月及12月分别在烟台及北京举行残障女性就业图鉴展,展出了多位残障女性就业及创业的故事。
适逢三八国际妇女节,乐施会一连三周,每周向大家介绍三篇曾于上述就业图鉴展展出的残障女性就业和创业故事,而本文章为本系列专题的第二篇。
1. 赵媛:轮椅使用者,农业平台创始人
1972年出生的赵媛,来自湖南永州,是一个开朗漂亮的瑶家姑娘。
图一:赵媛在湖南省残疾人创业孵化基地
26岁那年,赵媛拥有一份人民教师的工作,每天准时上班下班,没有体力劳动,但身体却开始出现莫名其妙的疼痛和疲惫。后来,她去医院做了一系列的检查,没有查出发病原因,疾病也未能遏制,赵媛的身体关节逐渐失去功能,身体机能亦慢慢衰弱。最终,她亦因而坐上了轮椅,不得已放弃教师的工作。
虽然赵媛也曾消沉低落,觉得难以接受,但她没有被病魔打倒,而是选择换了一条人生赛道,转而投身创业。而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给别人撑把伞,赵媛在创业路上一直带着“达则兼济天下”的想法。例如她做过小城镇开发,为偏远山区带来三通工程:通水、通电、通路;她后来亦只身去到长沙开了一间四星级的酒店,并聘用了很多残疾人员工。
她去过很多山区农村,见过很多因疾病贫困、资源匮乏而走不出大山的残疾人,他们的唯一收入是几亩良田。虽然困苦,但他们仍然坚韧不拔地生活着,赵媛被他们的开朗乐观、淳朴善良所感染,也刷新了对残疾人的认知。
赵媛深知,那些住在偏远山村的残疾人需要外界的支持,但物资上的帮助不会是长久之计。
于是,她开始因地制宜,整合残友们各家各户种的农产品,並搭建农业平台,把这些纯绿色、无污染的农产品推销出去。
这个农业平台的全部产品都由残友自家生产,现与55个残疾人农业基地达成合作,残友负责种植,赵媛负责销售。与普通经销商不同的是,赵媛在长沙有专门的场地,给每位残友提供了免费的货架陈列展示,除了产品介绍,还有残友的励志故事,目的是让消费者切实的了解农业生产者背后的故事。
接二连三的疫情,迫使许多中小型企业都岌岌可危,一直线下经营的这个农业平台也惨遭重创。但赵媛凭借敏锐的商业视角,借力自媒体的兴起,以短视频直播的方式介绍残友的农产品,以及他们的励志故事,达到销售的目的。2021年,赵媛更推出项目,计划在湖南省培养一千名残疾人主播,帮助残疾人创业就业,为农村培养电商人才。
很快,赵媛的项目更得到省残联、省妇联的关注,经过官方的推波助澜,爱心企业纷纷慕名而来采购她们的农产品,这让所有人激动又欣喜。
经过不懈的坚持与探索,赵媛已成功帮扶全省55个残疾人农业基地进行销售增收,所销售的农产品涉及到全省近十五万贫困农民,当中有超过三万名残疾人士及留守儿童妇女参与。
做公益的二十多年里,赵媛从不居功,因为她认为,自己给予他们帮助,而他们给予自己力量,才能够相辅相成的一路拼搏到今天。不论是病痛的折磨,或创业的艰辛都被赵媛一笔带过,她笑着说:“我觉得自己是个很幸运的残疾人!”
2. 李希奇:脑瘫人士,残障公益电商学校创始人
李希奇出生就被诊断小脑发育不全,也就是脑瘫。而她的丈夫也是位残障人士,患有先天性脊柱后凸,一直从事宠物食品用品生意。两个人结婚后,李希奇就加入其中,一起打理生意。
图二:李希奇个人照
十年前网购盛行,李希奇虽然行动不便,但是脑筋灵活。她是当时在批发市场里第一个把生意做到网上的,动动手指就能把东西卖出去,成交量也不少,这让其他商户也心动了,主动来找李希奇咨询。李希奇也毫无保留的把开网店流程告诉其他商户,待人热情真诚的她受到了一众的夸赞,夸她有生意头脑。但听得多了,李希奇却隐隐有点担忧,她很怕被别人贴上“身残志坚”的标签,也不愿变成别人口中的励志鸡汤。因为她最希望自己做一个“正常人”,无论是事业上,还是婚姻里。
之前她一直很犹豫要不要生孩子,因为她和丈夫身体都有残障,她不敢保证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也担心会让孩子承受不好的眼光。但后来李希奇都想通了,生活并不像她想得那么可怕。而有了孩子之后,母亲的身份也让李希奇有了更多的思考和转变,她开始正视自己的残障,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和价值究竟在哪里?
当时,电商十分火爆,门槛也低,李希奇通过自身做电商的经验,觉得这种足不出户的赚钱模式可以让更多的残障伙伴受益。丈夫听了李希奇的想法后,也十分支持,便一起办起了电商学校,还找到了另一位合伙人入股。于是,三个人既是股东,又是老师。大家从选场地,到买设备,再到招生,电商学校按照李希奇的设想开课了,并且不收取学员任何费用。李希奇的计划是,自身对宠物用品领域已经有所摸索,等学员毕业如果要开网店,可以通过她们拿货,这样既能保持项目可持续,也能后续给学员一些经验指导。
然而,电商学校很快遇到了意料之外的困难,例如残障学员因为知识水平有限,有的学习速度缓慢,有的甚至还不会操作电脑、不会打字,老师们要从最基础的电脑应用教起。而学员们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好不容易掌握电脑操作,电商市场的风向标却早已有了变化。行业内越来越专业化,门槛也越来越高,导致很多残障学员投资不起。不得已,李希奇改变策略,在电商课程上加了美工、客服等技能培训,等学员毕业后,再把他们推荐给电商公司。
在创建电商学校的过程里,阻碍重重,但李希奇并没有放弃,她不希望残障群体只能依赖家人,或成为别人眼里的弱势群体。她坚持要用自身的经验,去帮助更多的残障群体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技之长。
随着创业和人生道路上的不断学习和成长,李希奇逐渐放下恐惧和逃避,正视自己的残障,并身体力行的去实践,了解自己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也去认识和帮助别的残障人士去面对这个问题。
3. 彭玉娇:脑瘫人士,残障女性服务机构创始人
由于身患脑瘫的缘故,彭玉娇走起路来晃晃悠悠的,很容易被误以为是喝醉了酒,每次她都大大咧咧地回应:“我可没喝酒!我就这样!”
图三:彭玉娇在北京创立了首家专门服务残障女性的公益机构
18岁时,她喜欢读郭敬明、饶雪漫的疼痛文学,常常读得泪眼婆娑,特别是关于校园霸凌的情节,更是让她记起那些不可言说的伤痛。自身的残障往往会遭到来自同学,甚至是老师的嘲笑和肢体冲突,这令彭玉娇感到十分难过。虽然自觉内心强大,有时也能想出应对的策略,但夜深人静时,彭玉娇心中也会涌现一丝不安,凭什么残障的身份要带来歧视和偏见?
带着年少时的问题,彭玉娇来到北京的一家残障公益机构工作。在社群服务中,她认识了不同障别的残障伙伴,他们不但都曾遭遇过校园霸凌,甚至还会受到家人的不理解和歧视,这些难以面对的经历给他们造成了不少心理创伤。
每每遇到那些给残障人士贴上“偏激”、“敏感”、“脆弱”等标签的人或事,彭玉娇都是嗤之以鼻。她深知,残障人士在面对来自社会、家庭、乃至自身的挑战时,还要承受来自别人的偏见和歧视。他们所受到的不公待遇和经历,并非是健全人士能想象的,那些标签背后尽是让人揪心的血泪和伤疤。
2017年,彭玉娇开始重点关注残障女性的社会议题,并和身患罕见病的女性伙伴,共同成立首家专门服务残障女性的公益机构。彭玉娇知道,残障女性是少数群体中的少数,她们所面对的不止于身体残障带来的挑战,还有如家庭暴力、性别歧视、职场歧视等无形的伤害,而这些社会现象往往是个人层面难以解决的。
图四:彭玉娇(右)和残障姐妹在闲话家常
难以解决,并不意味着什么都不做。90后的彭玉娇打破传统的公益理念,以创新独特的形式,先后开展了多个公益项目,如残障姐妹绽放计划融合艺术沙龙、《生活多美好》剧场融合戏剧表演、残障女性职场图鉴展览等,都是为了促进残障女性自我身份的认知和接纳;打破残障女性与社会之间的隔阂壁垒,实现走出家门,去社交也好、去工作也罢,鼓励残障女性回归正常的个体生活,继而实现自己理想的人生状态。
2021年,通过扎实的社群基础,优质的项目成果,机构被评为北京市3A社会组织,也拥有了实体的社群空间场所,被残障姐妹们统称为“娘家”。
众所周知,公益圈一向清贫,不仅低收入,而且收入还不稳定。很多朋友纷纷劝彭玉娇利用自己英语好的优势,去找个高薪的工作。每当这个时候,她都会想起小时候写在日记本上的一句话: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在宇宙中漂泊。
彭玉娇始终相信,自己会成为了不起的哥伦布,因为无论是做机构、做残障倡导的过程中,还是和残障姐妹讨论如何过好这一生时,都是自己发现新大陆的时刻,每一次都有着无比的激动和欣喜!
有一种成功,未必能用钱财来衡量。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赵媛、李希奇和彭玉娇用创业的方式,夺回人生自主权。她们崛起的力量犹如一束光,鼓舞了许多黑暗中的人们,照亮了诸多残障女性及残障人士的道路。不论她们的事业最终是否赚钱,这种尝试和实践的过程何尝不已是一种成功,又何尝不值得为她们去喝彩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