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圆满举行
来源:复恩法律
作者:复恩法律
2021-12-22
314
领域 教育公平



2021年12月16日上午,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在上海静安区圆满举行。本次活动的主题是“慈善创新 法治护航”。


本场论坛讨论了公益组织面临的政策环境和行业发展方向:国家宏观政策对公益组织参与慈善金融创新有什么支持?慈善组织资产管理有哪些新趋势?在碳中和、生物多样性等环境法治愈加完善与主流化的背景下,公益组织和企业是否可以携手合作?公益组织如何更好参与到教育公平议题并推动政策倡导?第三届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海场中,复恩法律联合真爱梦想、商业生态工作室和21世纪教育研究院,围绕慈善金融、环境法治、教育公平与法治三大议题,邀请公益行业资深专家,剖析当下公益组织的合规要点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慈善法》修订沙龙分论坛


公益行业法律合规发展论坛上午场是《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慈善金融”专题研讨会。行业专家与实务人士围绕《慈善法》所涉及到的慈善金融体系、慈善组织与金融机构的联动性,慈善信托的项目运作与投资等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慈善法修订系列沙龙启动于2021年4月,旨在支持全国人大的《慈善法》修订工作,动员京沪两地及所辐射区域内慈善组织的广泛参与。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教授主持开场环节。他首先介绍了《慈善法》修改系列沙龙的基本情况,“慈善金融”专题研讨是系列沙龙的第十次研讨活动,本次聚焦有关慈善金融发展议题,以期共同探讨有利于进一步打开慈善发展新格局。


增爱公益基金会理事长胡锦星、上海市法学会慈善法治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马仲器、上海紫江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陈琳致辞和浙江省微笑明天慈善基金会事业发展部总监张翊分别致辞。


沙龙围绕“构建慈善与金融紧密嵌合的体系”议题展开,讨论环节由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秋霞主持。


上海仁德基金会秘书长王宛馨从慈善金融的可持续性出发,围绕慈善组织与金融机构的合作进行了探讨。她认为,金融机构特别擅长产品创新,能够利用各种金融工具促进慈善项目成功运作。作为慈善组织,应对慈善金融领域的变革,需要加强自身的规范化建设,充分链接服务对象与利益相关方,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水平。


国泰君安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战略发展部副总经理王劼认为,现在国外慈善金融比较流行的趋势是影响力投资和ESG(环境、社会、治理)投资,通过量化规范的手段进行。而在当下中国,慈善金融还在不断的探索中,涉及股权投资等领域。她认为慈善金融的发展还是要落脚在规制问题,需要一个包容性足够强的法律。


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张波娜就捐赠人参与慈善金融问题进行了阐述。她介绍,联劝通过研究公众需求,引入国外流行的捐赠人建议基金(DAF)模式。捐赠人在联劝设立长期可持续定制化的慈善账户,从而拥有对慈善项目和投资管理的建议权。未来需要形成专业团队,形成体系化的捐赠人沟通机制和慈善咨询服务机制。


光大信托上海区域总部服务信托及机构业务部董事副总经理刘文震提出,慈善信托制度赋予了信托公司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2021年,光大信托在家族信托方面和慈善信托方面都有新的探索。未来,信托公司还需要探索如何将纯公益的内容进一步商业化,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时建立严格的财务披露制度。


上海复恩社会组织法律研究与服务中心理事长陆璇结合本机构发展的切身经验,总结出四点国内慈善金融的发展趋势:第一,企业结合公益营销活动进行慈善捐赠或设立基金会,与第三次分配的趋势完全契合。第二,金融机构把对客户的公益服务看作金融的增值服务,甚至开始直接聘用慈善顾问。第三,部分大型基金会有一定体量的慈善财产,不追求高回报且投资周期长,是非常优质的资产。第四,慈善组织需要对ESG和影响力投资等新概念形成洞察和理解。未来需要发挥慈善组织的能动性,加强自身人才建设,增多与金融机构的互动。同时可在行业组织中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做慈善金融的探索。


活动最后,代表清华大学公益慈善研究院院长王名教授作主题演讲,上海交通大学中国公益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家良作总结发言。


王名教授认为慈善金融的发展要与第三次分配紧密结合,第三次分配的问题更接近于一个金融领域的问题,即“财富升维”,通过财富升维实现公益升维,社会升维。最后,他提出,以《慈善法》研讨为主题开展的合作将不仅仅系围绕《慈善法》,更应围绕整个公益,包括经济社会的整体升维展开讨论,从而凝聚各方面的共识,来推动第三次分配向更高维度的展现。


二、环境法治分论坛


环境法治分论坛由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编孙海燕主持。分论坛围绕着公益机构参与环境治理展开了讨论。


商业生态工作室联合创始人、主编孙海燕


问题一:在过去5年里,中国的环境治理主要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这些变化意味着什么?


上海闵行区青悦环保信息技术服务中心主任刘春蕾认为,当下中国的环境治理有着五个积极的变化:立法更开明、执法更严明、企业守法更进步、普法更多样、法治环境更好。


绿色江南公众环境关注中心主任方应君观察到:这几年来,公益诉讼的案件越来越多,公益诉讼的环境也是越来越好,空间也越来越大。与此同时,法治建设更加健全:新出台的法律提高了企业违法的成本。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讲师褚涓分享了三点她的观察:


1.立法领域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2014年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主要的修订。


2.环境管理体制的改革:201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时,我国成立了新的生态环境部门。另外,还组建了自然资源部。


3.环境管理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修订后的《环境保护法》进行了一系列制度创新和制度改革:强化了政府的环境监管的责任、强化企业环境法律责任、强化公众参与。


问题二:我们在环境治理方面会遇到哪些挑战?


方应君主任认为环境违法越来越隐蔽,这值得公众关注:环境违法越来越有力和不被看见,一些园区实行了封闭式管理,不利于生产公司和公众参与监督,所以要更多关注园区环境治理的改善。


刘春蕾主任提出在环境治理中,我们需要平衡生态环境的目标和其他目标: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涉及环境、人的尊严、经济发展等等,在这之间就需要做一个平衡和把握力度。


褚涓老师指出,环境治理是简政放权与有效监管的平衡:近几年很多地区开始推行环评豁免制度、环评告知承诺制,提高了环评审批的效率,也能够方便企业,但是可能也带来一些隐患,一方面,很多对环境有负面影响的建设项目,其实是被排除在环评之外,从而排除在公众监督的范围之外。另一方面,为提高审批效率,一些地区缩短了环评报告的公示期,也使得公众参与的时间被压缩了。


问题三:在环境治理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公益机构可以扮演什么角色?未来如何与责任相关方合作?


方应君主任表示:每个机构都要有自己的生态位,为了解决特定的社会问题,基于组织的不同属性,也需要思考与相关方的合作关系。


刘春蕾主任认为社会组织的很多工作,可以为政府的工作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作为补充。对于企业,我们可以作为监督者和传播者,对有恶意污染行为的企业进行媒体曝光、举报、诉讼。同时,也会帮助企业开展绿色金融的工作,提出专业的建议和改进方案。


褚涓老师认为公益组织有很多空间来发挥其作用。首先,可以参与政府有关环境事项的具体决策。其次,可以参与立法工作,相关立法草案稿和立法工作计划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与企业合作时,一个是作为监督者的角色,监督企业是否有违法排污的行为,也可以帮助企业量身定做可持续发展战略、ESG目标等。


三、教育公平与法治论坛


在环境法治论坛结束之后,教育公平与法治论坛旋即开场。主持人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指出:在2021年,共同富裕议题获得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步入元年,这样的政策环境给教育公益组织提供了机遇。但不断反复的疫情,又给教育公益组织提出了别样的挑战。在这样的时点下,教育公益组织该如何发挥其优势?


上海春禾青少年发展中心理事长陆逊首先介绍了春禾在当下的一些项目战略。春禾致力于学校教育软环境的改善,通过帮助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撬动教师们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的转变,从而唤醒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力和学习力,帮助孩子们发现开放、独立、自信的自己。


浙江致朴公益基金会秘书长骆筱红介绍了致朴基金会的主战略:用大美育支持乡村儿童生命成长。致朴的一个案例就是,和浙江省衢州市常山县的乡村教师,从共创综合美育课程开始,继而在该县建立了四个儿童美育社区课堂,以此推进乡村儿童多元成长环境的建设。


上海真爱梦想公益基金会副秘书长朱秋霞提出:教育公益组织需要借助教育主流行业现有成熟的技术团队和专业力量,通过调研、测评等方式了解用户真实的需求,提升客户洞察的专业度。其次,教育公益组织更应关注新技术的探索。朱秋霞分享了真爱梦想在AI技术方面的尝试。真爱梦想通过分析上海浦东与江西遂川的小学生科技征文结果,用AI技术量化了不同地区孩子的认知差距,帮助项目组厘清项目干预因果链。第三,在现在“县域”为教育公益组织合作基础上,积极探索教育公益项目开展的“地域升维”。以真爱梦想为例,已经与江西省、海南省开展“全省域”合作,以开放心态积极探索从县域教育到省域教育的有效路径。


最后一位分享嘉宾是上海杉树公益基金会秘书长史联群。她指出,很多教育公益组织过于关注公益,而忽视了教育本身高度的专业性。史秘书长认为,“双减”政策所提出的回归教育本身、重视全人教育等方向是正确的。教育公益组织需要关注和研究教育政策,在政策主导下发挥我们的补充优势。“双减”政策的提出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地方政府的唯分数论,有利于教育公益组织推广自身的项目经验,并与当地教育部门共创有地方特色的教育项目。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