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12月10日,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将迎来新一届毕业生,其中GPL全球善财领导力项目20位毕业生,EMP国际慈善管理99位毕业生,他们长期深耕于教育、健康、养老、儿童、环保、扶贫、艺术等多领域。特别是在抗疫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在河南水灾的突发状况下,都有深圳国际公益学院同学们挺身而出,为公益事业而不断奋斗的坚毅身影。
他们是深圳国际公益学院的骄傲,是社会的宝贵财富,也是推动社会组织迅速成长和促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组织”的概念。历经十五的发展,中国社会组织新增就业比例占全国新增就业比例年均值达到3.49%,远远超过就业规模占全国1.4%的比例;15年间,社会组织发展人才结构发生巨大的变化,其中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民办非企业单位(以下简称民非)贡献率比例超过50%以上,到2020年民非贡献率60%;截至2020年底,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66.9万人。
中国社会组织15年人才发展状况的六大发现
宏观层面
社会组织经济地位上升。全国社会组织2020年总就业人口为1061.9万,占全国的比例为1.416%。其中民非贡献率为59.85%;社会团体的贡献率为39.77%,基金会的贡献率为37%。
单个社会组织规模不尽人意。全国社会组织2020年单个社会组织平均从业人员为11.88人;其中单个民非吸纳平均人数为12.44人;单个社会团体吸纳平均人数为11.26人;单个基金会吸纳平均人数为4.65人。
专业化进程有效。全国持证社会工作者共计66.9万人,其中助理社会工作师50.7万人,社会工作师16.1万人。
微观层面
社会组织在新增就业贡献力明显。15年期间社会组织新增就业比例占全国新增就业比例年均值达到3.5%,远远超过就业规模占全国1.4%的比例。
民非组织贡献比例提升。15年期间由于社会组织发展人才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2014年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民非贡献率比例超过50%以上,到2020年民非贡献率60%。
基金会是慈善筹资的主体。15年期间基金会在捐赠领域的贡献率平均数据超过95%以上,基金会15年的年平均增速达到15.5%,远远超过年平均民非增速8.67%,年平均社团增速5.41%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发现在人才培养当中,基金会是资金的提供者,民非和社团是人才的就业主体。
中国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六大挑战
透过这六大发现,我们会发现,中国社会组织人才发展的挑战也是实实在在的。总结起来,为六个挑战。
六个挑战
组织规模处于弱小。最多的时候才13.9%,最小的时候10.9%,平均下来相当于11到13之间。
缺乏专业管理人员。从基金会的角度来看,最近招聘广告是很多,但是能找到合适的人员是难上又难。
基金会的人才不足。截至2020年底,中国社会组织就业人口已经超过1061.9万;从2007年开始,社会组织年新增就业人口数已经占到整个国家新增就业人口总量比例不断上升,最高年份达到的8.5%,14年平均占比已经超过了3.5%。但现在基金会平均下来仅4.65个专职人员,这是不可持续的,专业的事还是要由专业的人来做。
优质人才流失严重。尤其是新冠疫情以后,大量的社会组织优质人才流到了企业、流到政府,这对于社会组织来说有可能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社会组织健康发展。
人才社会地位低下。比如说社会组织从业人员中的人大代表在正式委员中的比例非常少,虽然诸如海口、深圳、北京,以及中央国家机关工委推荐了一些社会组织当十九大的代表,但都是凤毛麟角,当政协委员就更少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人才队伍储备欠缺。好的人才留不住,新的人才进不来,因为社会组织的待遇普遍偏低,这样就造成了社会组织整体人才结构呈现后劲不足的状态。
对中国社会组织发展和人才培养的九个建议
基于中国社会组织15年来人才发展状况的六大发现与六大挑战,对于未来中国社会组织的发展和培养人才,我提出九个建议。
政府政策层面
将社会组织人才培养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形成社会组织的职业教育标准和规范。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会组织的专业人才培养。
行业协会层面
创建职业教育论证,尤其是中国慈善联合会和深圳市慈善事业联合会这样的行业协会,要考虑创建职业教育论证。
建立社会培训体系,通过行业协会推动行业的培训。
倡导专业人才机制,在这方面应该说深圳是很开放的,不但解决公益从业人的户口,还解决人才住房,给他们住房补助、科研经费补贴。希望全国都向深圳学习,把社会组织的高水平专业管理人员作为专业人才来看待,这样就可形成一个标杆的作用。
社会组织层面
加大员工职业规划,使得在社会组织工作的人感觉到有尊严的生活,让他们有长期的职业观。所以我对社会组织的人才提出“四专”,专心:公益需要有慈心,善举由心而来;专职:公益管理的职业化,势在必行,大势所趋;专业:公益的专业化,形成专业人才管理公益项目,减少风险,提升组织的公信力,扩大其社会影响力;专家:公益管理人才结构,可谓一专多能,小组织为T型人才,中型组织为x型人才(跨界人才),大组织为专业引领人才。
建立员工内训机制,让他们有学习的机会、有成长的机会,让他有发挥自己价值和才能的机会。
增加培训预算投入,我觉得这个很重要。深圳国际公益学院自2021年启动“CGPI兼爱奖学金”资助中国优秀全职公益人才入读EMP国际慈善管理课程,就是为了助力提升中国公益行业专业人才的能力发展。第一批30余位奖学金获得者已入读EMP第十五期。
总体来说,15年来,中国社会组织呈现高速发展的态势,就业人数呈稳健态势,平均单个组织吸纳就业人数呈平稳状态,人才的专业化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组织发展的发动机。
当然,人才的专业化发展离不开教育,公益教育应是以社会责任为使命,行动学习为载体。公益教育还要打通公益与商业的界限,实现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兼顾,打破地区与国家的界限,实现全球合作,消除障碍,共同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