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 | 科技到底为公益带来了什么?
来源: 中国慈善家杂志
作者:刘焕
2021-12-09
126



近年来,当我们在谈起公益变革时,科技总是逃不过的关键词。


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科技正在成为推动公益变革的重要力量。借助科技的发展和日新月异,公益已经从以往的简单救助式,呈现“人人可公益、随手做公益”的时代特征,科技给公益领域带来的远不止于高度可及的捐赠,甚至是参与模式的改变。


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近年来,通过民政部指定的20家互联网公开募捐信息平台、慈善组织募集的善款,每年增长率都在20%以上,2020年募集金额更是达到82亿元。2019年和2020年,连续两年有超过100亿人次点击、关注和参与了互联网慈善。


在今天,“科技向善”理念已经成为业界共识,无论从科技巨擘还是初创公司,都对这一理念表示认同并已积极采用行动。但我们是否想过,技术发展到今天,当移动支付、社交场景,再到云、区块链、人工智能等,越来越多产品技术被应用到公益领域之后,科技到底改变了公益什么?科技的“善”还能如何体现?科技向善更深的本质又是什么?



技术创新公益,从可能走向可为



还记得几年前突然风行全网的“小朋友画廊”吗?你1元,我2元,短短5小时就有580多万人参与捐款,捐款额累计超1500万元。这一移动支付场景下的互联网公益,让很多人感叹参与公益的门槛“被放到了脚边”,再小的善心、再微不足道的付出也有了用武之地。


科技增加公益趣味性的同时,也因其平台化、标准化、透明化让公益更可持续,从而进一步改变社会环境本身,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变成可能。


科技向善的实现,就是寄希望于每一个企业、每一种日常、每一个产品、每一个人。利用科技及其产品,增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链接,降低人们参与公益行动的门槛,让公益更接地气,引导人心向善。


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看到更多人正在从科技中受益。比如随着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2.6亿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面对的重要课题。而科技正在成为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一个重要支撑。


一个典型的例子,疫情期间关于老年人“不会使用健康码”“在线支付频频出错”等新闻屡屡曝出。智能手机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视频聊天、在线支付、网上挂号……“一机游天下”成为年轻人的“标配”,但却把一些老人留在后方。这时,手机端适老化改造、老年人智能手机使用课为老年人触网提供了便利。


打开手机,微信更新后的版本默认字体变大了,讯飞输入法推出了“长辈模式”,高德地图打车上线助老打车服务,阿里推出关爱老人专项行动“小棉袄计划”,以及腾讯推出专为老年用户打造的小程序“银发轻松助手”,可以接入健康码、行程码、生活缴费、点外卖、寄快递等高频使用场景,并能实现“一键跳转”方便操作……与此同时,科技平台也积极帮助老年朋友积极追赶互联网的脚步,“如何使用视频聊天”“怎么发红包”等智能手机使用课也推出上线,充分满足老年用户日常生活需要同时,真正实现养老变“享老”。



这也充分说明,科技及产品本身就能转化为一种公益资源,主动弥合老年用户与年轻用户之前的“数字鸿沟”,增进社会公平,推动公益数字化的深度发展。


另一方面,科技也在打破曾经只有捐款、捐物的公益参与模式,不断拓展公益边界,完善行业生态,并在解决效率、公平、透明、价值观等问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曾一时风靡全网的“冰桶挑战”,这项由美国两个年轻人发起的挑战活动,借助互联网,传遍全球。当时仅一个月内就为“渐冻症”病人筹募了高达2.2亿美元善款,创下了为某种疾病筹款的最高纪录,更重要的是,极大地推动了“渐冻症”知识普及、研究和患者扶助活动。


互联网加深了世界范围内彼此的连接,当然技术公益的边界不止于此,如阿里云联合世界粮食计划署开发全球饥饿监测系统(“世界饥饿地图”),实现全球范围内救援数据的可视化,人道救援的预测与预警;腾讯通过人工智能深度学习五官的成长规律,根据数据分析推断出幼儿成长以后的模样,首创跨年龄人脸识别技术,重点解决寻人场景中婴幼儿被拐的情况……


公益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切入口,而科技带来公益领域模式、方法、项目等多方位的改变和创新,从而赋予了公益在解决社会问题上从可能到可为的巨大力量。



链接,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在今年河南水灾救援中,中国慈善联合会、郑州市慈善总会、平顶山志愿者协会联合设立了“7.20洪灾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调中心”,以共同体形式联合救灾,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公益创新研究院院长康晓光认为,公益共同体的发展代表着中国公益事业发展的走向。


但目前公益共同体的行业建设情况并不成熟。他认为,中国公益行业正在呈现从一盘散沙走向联合行动的趋势,但整个公益行业的共同价值观和共同目标尚未形成,公益行业联合行动的目标大多是追求“小集团”的利益,很少有对整个部门的共同的利益追求。


这就好比自然界中的一个现象,当一株植物单独生长时,会显得矮小单调,但和多种同类植物(“同道”)一起生长时,则根深叶茂,生机盎然。它们互相影响、相互促进、彼此成就,这种现象也被称为共生效应。而互联网技术丰富的社群交往方式,就为这种融合共生开辟了渠道。


就在12月7日,腾讯在广州举办的大湾区科学论坛湾区科创峰会上,宣布启动技术公益创投计划(简称“创投计划”),以技术公益之力,帮助公益性社会组织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机构和其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公益类事业单位,助力其提升运营模式和效能,提高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



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


这是一种新型的公益伙伴关系和慈善投资模式,其重要特征是资助者与公益组织合作的长期性和参与性,双方不再是简单的捐赠关系,而是建立一种长期的、深入参与的合作伙伴关系。这种合作伙伴关系带来的是双方的共赢,合作伙伴能够更快地成长,资助者就更为有效率地达到了最初设定的社会目标。


近两年,受新冠疫情持续影响,相当比例的公益组织面临生存和挑战压力,与此同时缺乏针对性的技术和系统化资源对接,也成为制约其生存、发展和升级的主要原因。“创投计划”就在很大程度上回应这一社会问题,将对这些公益组织和公益类事业单位提供技术、资源、资金三大方面的支持。第一期将遴选30个项目进行技术公益孵化,每个项目资助30万元。


这不是腾讯第一次与专业公益组织合作,此前就与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北京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文保研究团队,就长城保护开展合作,建立长城数字化源场景、长城数字博物馆等,助力现状再现和历史复原,并展现在互联网上,让社会公众更好地了解和参与。


长城数字化源场景向公众展示修缮过程和成效


而在今年10月,祁连山国家公园(甘肃片区)两度拍到“雪山之王”雪豹的珍贵影像,就是利用与腾讯合作的雪豹智能识别及监测数据管理云平台处理,仅需几十秒就能从海量红外相机采集的影像数据中筛选甄别出雪豹的照片及视频。


这在以往是难以想象的,一是因为雪豹作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雪豹跟踪保护本身就面临客观样本少、数据采集难等诸多难题,二是传统的巡护数据审核和记录通常耗时数周,且无法满足后续数据查阅,不利于雪豹的管理及保护。而借助云平台,不仅给动物保护巡护员带来便利,把雪豹的真实生活影像带给大众面前,也能带动社会大众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和认知。



雪豹智能识别及监测数据管理云平台AI识别雪豹并处理数据


将技术能力用于公益,公益机构与科技公司在过去的项目共创中积累了不少有效经验。这次“创投计划”,也是科技企业利用自身的技术、产品、研发优势,搭建协同平台,联合更多专业志愿者、社会组织、爱心企业进行资源开放共享,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将技术应用到更多解决社会问题、创造社会价值的场景中,拓展科技向善更大的可为空间。


根据全球资助者支持计划研究,一个强大的公益支持生态系统,能够帮助行业加强专业性、提高捐赠金额、并树立行业标准,从而帮助公益行业中的组织和个人都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而科技其中充当着重要的粘合剂作用。


而技术赋能公益,创造更大的社会价值,就需要一个互动共生的生态,走出自我公益圈的局限,真正和各界取得联络,这是一种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也是公益慈善能够更加长久、可持续的动力。



回归本质,创造更大社会价值



回归到科技的本质,科技本身只是一个工具,背后的支撑是使用者的价值观。“科技向善”口号的提出者保罗•米勒就曾说过:“希望确保技术公司专注于回馈世界,而不仅仅是占领我们的屏幕时间。”引导科技向善就成为全社会的期待和责任。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互联网公司对公益慈善领域的重视,数字技术与公益活动呈加速发展的态势。如今,除了互联网公司,一些非营利组织、志愿者团体也出现在数字技术与公益相结合的大舞台上。


这在社会价值投资者看来,并非坏事。所谓社会价值投资,也称社会影响力投资,主张用商业方式、金融手段实现公益所要达到的目的,追求可持续性,但投资的最终目的是创造社会影响力(社会价值),包括对环境和社会两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科技向善就要利用和发挥科技互联优势,赋予科技人性,并引导技术和产品放大人性之善,从而实现良性发展,用科技来缓解数字化社会的阵痛,解决如养老、健康、文化保护、生态保护、社会治理等最迫切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创投计划”即是聚焦信息无障碍、应急救灾、生态环保、文化遗产保护、科技助老五大公益领域,进行助力和支持。


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秘书长葛燄对此表示,“技术公益越来越多地进入我们的生活,技术也让生活更加美好,让公益无处不在,‘创投计划’就是希望可以通过技术、资源和资金的助力,帮助提升公益组织的运转效率和发展模式,支持好的项目复制和扩展,在行业形成正面标杆。”


我们正处于一个划时代的数字化浪潮之中,各行各业都在进行技术上的升级换代。公益慈善行业自然也不例外,尽管这个行业受到观念、资金、人才的限制,但正因为一群有远见的人、机构已经开始了积极的探索,赋予科技更多价值的坚守和向善的情怀,才能不断推动科技发展的同时,创造出更大的社会价值。





发布评论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评论服务协议
表情
全部评论
0条
最新 最热
加载更多